育路教育網,權威招生服務平臺
新東方在線

考研政治理論:梯度實戰訓練題全集(馬哲第4章)

來源:來源于網絡 時間:2010-01-13 15:00:58

第4章  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

一、選擇題Ⅰ,即單項選擇題(每題1分):下列每題的選項中,有一項是比較符合題意的。

1.衡量生產力水平的客觀尺度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95)()
A.勞動對象B.勞動者技能的高低
C.生產工具D.產品的質量

2.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9)()
A.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
B.資本主義法律制度
C.資本主義政黨制度
D.資本主義國家制度

3.“無數相互交錯的力量產生出一個總的結果,即歷史事實,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的起作用的力量的產物。所以以往的歷史總是像一種自然過程一樣地進行。”這說明(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社會發展是自發的
B.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可以被認識的
C.社會發展有客觀規律
D.社會規律同自然過程的規律是相通的

4.階級社會中,社會形態更替的決定性環節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9)()
A.社會革命  B.階級斗爭
C.改革      D.生產力發展

5.“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8)()
A.環境決定論的觀點
B.唯心主義的觀點
C.舊唯物主義的觀點
D.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6.社會意識形態的核心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85)()
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規范
C.文學藝術D.哲學思想

7.生產關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9)()
A.產品的分配關系
B.產品的交換關系
C.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
D.人們在生產中所處的地位

8.下列各組社會意識形式中,完全不屬于意識形態的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8)()
A.道德、語言學、政治思想
B.政治法律思想、文學、邏輯
C.哲學、藝術、宗教
D.自然科學、形式邏輯、語言學

9.人類全部社會關系中,比較基本的關系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95)()
A.生產關系B.血緣關系
C.思想關系D.法律關系

10.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95)()
A.社會生產
B.自然環境的物質基礎
C.從事生產活動的人
D.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11.社會形態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85)()
A.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統一
B.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
C.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
D.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

12.階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意識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85)()
A.被大多數人認可的思想
B.執政黨的指導思想
C.人民的群眾的思想
D.統治階級的思想

13.社會意識就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9)()
A.一切意識因素和精神活動的總和
B.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意識
C.人民群眾的意識
D.政治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意識

14.先進的社會意識之所以能對社會的發展起促進作用,是由于(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它正確反映了社會發展規律
B.它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對獨立性
D.它具有歷史繼承性

15.“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勞動中,需要有一個為公共利益服務的機構,這就是國家。國家的目的是利用社會量去謀求社會的福利。”這段話(本題難度系數為0.85)()
A.指明了國家對內職能和對外職能的界限
B.確認了國家是具有強制力的機構
C.承認國家是個歷史范疇
D.抹煞了國家的階級本質

16.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8)()
A.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
B.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
C.運動與靜止的關系問題
D.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問題

17.生產力范疇反映的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勞動者與剝削者的關系
B.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C.人與勞動之間的關系
D.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18.決定國家性質的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
B.統治階級的思想體系
C.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
D.國家領導人的思想意志

19.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主要通過(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對人的心理素質的影響才能實現
B.對人的心理結構的影響才能實現
C.對民族氣質的影響才能實現
D.對生產過程的影響才能實現

20.經濟基礎是指(本題難度系數為0.8)()
A.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
B.同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C.同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
D.同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總和

21.在生產關系結構中,決定生產關系本質的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
B.交換關系
C.分配關系
D.消費關系

22.大眾心理影響經濟走勢,能正確解釋這一現象的觀點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決定作用
B.社會心理可以左右社會發展方向
C.只有正確的社會意識才能影響社會發展
D.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23.區分社會制度性質的根本標準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B.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
C.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性質
D.國家政權的性質

24.在人的意志對社會發展的作用這一問題上,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本題難度系數為0.8)()
A.任何人的意志對社會發展的總結果(合力)都起著作用,因而都包括在這個總結果(合力)之中
B.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是合乎社會發展規律的意志
C.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完全改變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D.任何人的意志都只能受社會發展規律的支配,而不能有自由

25.社會有機體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95)()
A.生產實踐B.勞動工具
C.語言D.精神文明

26.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社會有機體的發展和更新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9)()
A.純粹的物質生產過程
B.純粹的精神生產過程
C.純粹的人自身生產過程
D.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人自身生產的統一

27.“歷史活動中,英雄人物是劇作者,人民群眾是劇中人”,這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85)()
A.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B.歷史唯心主義觀點
C.歷史機械論觀點
D.歷史辯證法觀點

28.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85)()
A.生產力水平的不同
B.先進文化的不同
C.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
D.文明水平的不同

29.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在任何社會都受歷史條件制約
B.在社會主義社會之前受歷史條件制約
C.在共產主義社會之前受歷史條件制約
D.在階級社會,受歷史條件的制約

30.由于社會歷史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著的人創造的,因此(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社會規律是由人所創造的
B.人們可以改造或消滅社會規律
C.社會發展規律只能通過人的自覺活動起作用
D.人的活動都體現社會規律

31.鄧小平同志指出,“改革也是一場革命。”這是指(本題難度系數為0.7)()
A.改革是社會形態的質變
B.改革是社會制度的深刻變革
C.改革是解決所有社會矛盾的唯一途徑
D.改革是社會制度的質變

32.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因此歷史發展的方向是由人自覺選定的,這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8)()
A.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B.唯意志論觀點
C.宿命論觀點
D.機械唯物主義觀點

33.科學技術革命作為社會動力體系中一種動力,它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7)()
A.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B.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C.社會發展的一般動力
D.歷史的有力的杠桿

34.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表現在(本題難度系數為0.65)()
A.改革是實現社會形態更替的決定性環節
B.改革是歷史的火車頭
C.改革是被壓迫者被剝削者的盛大節日
D.改革是一種社會形態發展過程中的量變

35.“蒸汽、電力和自動紡織機甚至是比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和布朗基諸位公民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這一論斷的含義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65)()
A.科技革命是對統治階級的極大威脅
B.濫用科技革命的成果會對人類造成危險
C.科技革命可能導致社會政治革命
D.科技革命對變革社會制度具有直接決定作用

36.上層建筑對社會發展是否起促進作用,取決于(本題難度系數為0.7)()
A.它是否適合于各種經濟制度的需要
B.它是否能有效地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
C.它是否能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D.它所維護的經濟基礎是否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

37.理解人類社會發展史的“鑰匙”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8)()
A.階級斗爭發展史B.生產關系發展史
C.社會意識發展史D.勞動發展史

38.“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機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這句話揭示了(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生產工具是衡量生產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C.生產力越發達,社會形態越先進
D.生產力決定了生產關系

39.交往的比較基本形式有(本題難度系數為0.85)()
A.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
B.經濟交往和政治、文化交往
C.家庭交往
D.思想交往

40.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9)()
A.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規律
B.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C.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D.階級斗爭規律

41.馬克思主義揭示人的本質的出發點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7)()
A.人的能動性
B.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
C.人的社會關系
D.人的實踐能力

42.人的本質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
A.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的統一
B.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C.有意識有目的的自由活動
D.由個人自己的選擇決定的

43.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的價值在于(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個人的自我創造和自我實現
B.個人的自我選擇和自由發展
C.個人主體性的增強和擺脫社會的制約
D.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和社會對個人的尊重

44.人的價值中的基本關系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7)()
A.工具和目的關系
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C.反映和創造的關系
D.具體和抽象的關系

45.人生價值之所以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是由于人的存在具有兩重性,這兩重性是指(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人既具有自然性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
B.人既是作為個體而存在又作為社會成員而存在
C.人既存在正當的個人利益又存在自私觀念
D.人既有社會性又具有階級性

46.人類對自然界的全部“統治”力量在于(本題難度系數為0.65)()
A.人類必須依賴自然界,因為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
B.人類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C.人類能夠維護生態平衡
D.人類能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

47.人的本質決定于它的(本題難度系數為0.95)()
A.生物性B.社會性
C.歷史性D.階級性

48.馬克思說:“搬運夫和哲學家之間的原始差別要比家犬和獵犬之間的差別小得多。他們之間的鴻溝是分工造成的”。這表明人的才能(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與人的先天生理素質沒有關系
B.主要來源于后天的實踐
C.并無不同
D.是由人的社會政治地位決定的

49.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85)()
A.永恒不變的
B.可隨主觀意志而任意改變的
C.隨著社會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
D.隨著個性的改變而改變的

二、選擇題Ⅱ,即多項選擇題(每題2分):下列每題的選項中,至少有兩項是符合題意的。少選、多選、錯選,該題不得分。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因為(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科學技術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B.科學技術滲透到現代生產力系統各類要素中
C.科學技術對物質生產具有主導作用和超前作用
D.科學技術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杠桿

2.在下列事物中,屬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存在”的有(本題難度系數為0.65)()
A.人們實踐活動所利用的自然資源
B.人們在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各種生產方式
C.人們實踐活動所創造的生產力
D.規范人們實踐活動的法律制度

3.下列關于意識形態的說法,正確的有(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超階級的意識形態會在階級社會長期存在
B.意識形態都具有階級性
C.社會意識即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
D.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是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

4.先進文化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反映社會前進趨勢的文化
B.促使人們在精神上健康向上、智力上不斷發展的文化
C.社會的精神文明
D.具有信息傳播、教育和塑造功能的文化

5.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在于它(本題難度系數為0.8)()
A.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自然前提
B.提供生產和生活資料的來源
C.制約生產部門的分布和發展方向
D.可以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

6.馬克思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一命題的主要含義包括(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實踐既是社會歷史的客體,又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B.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
C.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現實基礎
D.實踐是社會生活的本質內容

7.面臨環境日益被污染的狀況,人類越來越重視環境問題,這是因為(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地理環境是人類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
B.地理環境直接決定社會的發展
C.地理環境能決定社會的性質
D.地理環境通過物質生產制約社會發展

8.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人的自覺活動的關系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7)()
A.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被人們所駕馭
B.人的自覺活動受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制約
C.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通過人的自覺活動得到實現
D.人的自覺活動可以改造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9.法律和道德的區別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法律產生于階級社會;道德比法律古老、長久
B.法律是國家立法機關制定或認可,具有強制性;道德依靠社會輿論、信念、傳統、教育、習慣來起作用
C.法律只適用于違法行為;道德適用于一切不道德行為
D.法律屬于政治上層建筑,道德屬于思想上層建筑,因此法律具有階級性,道德無階級性

10.生產關系的客觀性的含義包括(本題難度系數為0.7)()
A.生產力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變化發展
B.人們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不能隨意選擇
C.生產關系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物質關系
D.生產關系的三個方面相互聯系、互相制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11.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表現為(本題難度系數為0.65)()
A.它的發展變化與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不完全同步
B.它與社會經濟水平之間在發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發展往往具有歷史繼承性
D.各種社會意識形式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并對社會存在產生能動的反作用

12.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其表現有(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它是生活資料的謀取方式
B.它決定社會制度的更替
C.它決定整個社會的面貌
D.它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

13.社會意識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65)()
A.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
B.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C.絕對觀念在頭腦中的體現
D.被大多數人接受的意識

14.政治上層建筑包括(本題難度系數為0.85)()
A.國家政權B.政治法律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D.道德思想

15.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人類的歷史歸根到底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勞動發展的歷史
B.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的歷史
C.社會形態更替和精神文明發展的歷史
D.物質資料生產者活動的歷史

16.生產力標準的內涵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本題難度系數為0.85)()
A.作為判斷我們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與否的根本標準
B.作為判斷我們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
C.作為判斷社會制度是否優越和進步的根本標準
D.作為檢驗真理正確性的標準

17.先進的社會意識之所以能對社會的發展起促進作用,是由于(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它具有歷史繼承性
B.它是對先進生產力的反映
C.它具有相對獨立性
D.它正確反映了社會發展規律

18.同生物有機體相比,人類社會有機體的特征包括(本題難度系數為0.7)()
A.它形成于人的實踐和交往活動之中
B.它是具有自我意識的有機體
C.它的再生和更新機制是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人自身生產的統一
D.它不具有超個體的性質

19.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有機體理論,給我們深入理解社會提供了指導,表現在(本題難度系數為0.65)()
A.把社會看作是一個不斷發展中的活的機體
B.指出對社會要進行總體研究
C.指出社會有機體與生物有機體的完全一致性
D.要求把個別社會現象放到社會總體中進行說明

20.社會規律特點有(本題難度系數為0.65)()
A.社會規律形成于人的實踐活動之中
B.社會規律只有通過人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才能實現出來
C.人們不可能準確地預見社會事件的發生,而只能預見社會發展的大概趨勢
D.社會規律與自然規律是一致的

21.在看待歷史問題時,有人認為“一人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變歷史發展的方向。這種觀點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7)()
A.否認歷史規律性的唯意志論
B.唯心主義非決定論
C.夸大個人作用的唯心史觀
D.舊唯物主義的觀點

22.馬克思對階級斗爭學說的新貢獻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發現階級和階級斗爭的存在只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
B.發現了社會上的階級斗爭,提出了階級斗爭學說
C.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
D.無產階級專政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

23.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發展主要表現為(本題難度系數為0.65)()
A.直接改變意識形態
B.直接改變生產方式
C.直接改變生活方式
D.直接改變政治結構

24.有人說:“世界歷史好比一百個大錢,你可以擺成兩座五十的,也可以擺成四座二十五的,也可以擺成十座十個的。”這段話的錯誤在于(本題難度系數為0.65)()
A.把個人意志看成歷史發展的比較終原因
B.把歷史看成是偶然事件的堆積
C.否定社會歷史的客觀性和規律性
D.否定了意識的能動作用

25.唯物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歸根到底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勞動的發展史
B.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的歷史
C.階級斗爭的歷史
D.生產力發展的歷史

26.在當今時代,出現了危及人類生存和持續發展的“全球問題”。科技發展與“全球問題”的關系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65)()
A.“全球問題”是科技發展造成的,科技越發展,“全球問題”越嚴重
B.對科技的使用不當是造成“全球問題”的重要原因
C.科技發展為解決“全球問題”創造了條件
D.要把科技發展同變革、調整社會關系、社會組織管理、更新觀念結合起來,綜合解決“全球問題”

27.判定某種上層建筑是進步的還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是否與它自己的經濟基礎相適應,并幫助其形成和鞏固
B.能否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C.能否幫助適合生產力狀況的生產關系的鞏固和發展
D.能否限制與自己不同性質的經濟基礎的發展

28.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比較終決定力量,表現為(本題難度系數為0.8)()
A.生產力決定著人類自身的發展程度和人的全面發展
B.決定了階級的產生、發展和消滅的過程
C.生產力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基礎
D.生產力決定著生產關系并進而決定了全部社會關系

29.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因為它(本題難度系數為0.8)()
A.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
B.決定著社會經濟和政治結構
C.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
D.決定著社會意識結構

30.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全球性問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B.全球性問題不是科學技術的直接結果
C.科學技術的進步作用是主要的
D.科學技術是當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31.下述有關歷史創造者的觀點中,屬于唯物史觀的有(本題難度系數為0.7)()
A.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
B.人人創造歷史
C.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D.人們總是在既定的條件下創造歷史

32.科學技術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表現在(本題難度系數為0.65)()
A.它能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勞動技能
B.它有助于發現新的勞動對象和勞動對象的新用途
C.它促進生產率的提高
D.它有助于改善人的異化

33.“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展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這段話說明(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社會形態決定生產關系
B.生產力的發展是促使社會形態更替的比較終原因
C.一種生產關系的產生需要客觀的物質條件
D.無論哪能一種社會都不能使生產力充分發展

34.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有(本題難度系數為0.65)()
A.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的原理
B.人民群眾和杰出人物共同創造歷史的原理
C.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人類認識的規律原理
D.從個別到一般,再從一般到個別的認識過程原理
35.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包括(本題難度系數為0.8)()
A.滿足群眾一切需要的觀點
B.相信群眾的觀點
C.為人民群眾服務并對人民負責的觀點
D.虛心向群眾學習的觀點

36.人的自覺活動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表現在(本題難度系數為0.7)()
A.社會歷史是人們自己創造的
B.人們創造歷史的活動可以擺脫既定歷史條件的制約
C.人們可以認識、利用和駕馭社會規律,因此對社會發展的具體途徑進行歷史選擇,通過不同的具體道路實現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D.社會規律存在和實現于人們的自覺活動之中,人們的自覺活動只有在認識和遵循社會規律的基礎上才能得到順利、有效的發揮

37.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包括有(本題難度系數為0.8)()
A.人類社會也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B.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C.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D.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38.馬克思指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這一觀點表明(本題難度系數為0.7)()
A.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B.歷史不是神創造的
C.歷史規律的作用的實現離不開人的自覺活動
D.歷史是人的思想發展史

39.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表現在,他們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65)()
A.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B.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C.受任何條件的制約
D.社會歷史變革的決定力量

40.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不同點有(本題難度系數為0.7)()
A.自然規律是由客觀物質力量決定的,社會規律是由人們的思想動機決定的
B.自然規律沒有階級性,社會規律在階級社會具有階級性
C.自然規律存在于自然界,社會規律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人類社會之后才產生的,它存在于人類實踐活動之中
D.自然規律是自發實現的,社會規律要通過人們的有意識的活動才能實現

41.生產關系的客觀性是指(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人們不能自由選擇生產關系,人們不能隨意創造或消滅某種生產關系
B.生產關系是社會有機體中客觀存在的組成部分
C.生產關系是社會上層建筑的物質基礎
D.生產關系是由生產力決定的物質關系

42.生產關系和階級的關系有(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生產關系是階級劃分和階級結構的基礎
B.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確立是階級關系產生的直接原因
C.生產關系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在階級社會主要是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的對立關系
D.生產關系體現著階級關系

43.歷史唯心主義的錯誤在于沒有(本題難度系數為0.7)()
A.看到人們動機背后的物質原因
B.揭示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C.找到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
D.發現物質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44.生產力標準的內涵,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本題難度系數為0.8)()
A.作為判斷我們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與否的根本標準
B.作為判斷我們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
C.作為判斷社會制度是否優越和進步的根本標準
D.作為檢驗真理正確性的標準

45.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革命是實現社會形態變更的決定性環節
B.革命能使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
C.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眾和革命階級本身
D.革命可以解放生產力,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46.改革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8)()
A.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徑
B.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C.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
D.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47.唯物史觀的交往概念,包括的內容有(本題難度系數為0.8)()
A.交往是人類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
B.交往是人與人發生社會關系的一種中介
C.物質交往是基礎性的交往
D.交往是建立在生產活動基礎上的

48.我國的改革開放,極大地擴大了我國與國際社會的交往,給我們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交往的重要作用包括(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交往推動社會關系的變革和改善
B.交往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C.交往能促進人自身的發展
D.交往是科學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途徑

49.社會發展往往面臨多種可選擇的道路,其中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7)()
A.能夠實現社會公平的道路
B.勢力強大的人選擇的道路
C.先進階級選擇的道路
D.能夠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道路

50.歷史唯心主義的抽象人性論主張(本題難度系數為0.65)()
A.超歷史的人與人性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B.人的本質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C.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D.不受任何制約的個人意志是人性的體現

51.馬克思說,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其內涵有(本題難度系數為0.7)()
A.本質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人的本質在于人的社會性
C.人的本質是具體的、歷史的
D.人的本質形成于人的各種社會關系中

52.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揭示了(本題難度系數為0.65)()
A.人的本質是相同的,是與生俱來的
B.不同社會關系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質
C.人的本質具有社會性
D.人的本質是發展變化的

53.從個人和社會統一的觀點出發,人的自我價值在于通過自己的活動(本題難度系數為0.6)()
A.滿足個人對物質財富和社會地位的需要
B.實現不受社會制約的自由選擇
C.滿足社會和自我的多方面的需要
D.在對社會奉獻中實現自我需要的滿足

54.下列各項屬于個人價值實現的條件和途徑的有(本題難度系數為0.65)()
A.個人的主觀條件
B.個人所處的環境
C.社會的需要
D.個人主觀愿望

55.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的價值在于(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對規律的掌握
B.道德價值
C.個人對社會的貢獻
D.社會對個人的尊重

56.“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這一命題的含義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社會發展是“歷史合力”運動的結果
B.生產力從根本上決定社會的發展
C.社會發展完全是由必然性支配的,與歷史主體的作用無關
D.社會與自然界一樣,其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

57.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7)()
A.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內容
B.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發展具有相互促進的內在聯系
C.社會發展促使人向著全面性的方向發展
D.社會發展豐富著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

58.對人的價值的正確看法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人是價值的主體又是價值的客體
B.人的價值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C.人的價值首先在于勞動、創造
D.評價人的價值應以對社會的貢獻為主

答案與解析

一、選擇題Ⅰ

1.【答案】C
【解題思路】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在生產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簡稱生產工具)。“生產工具是衡量生產力水平的重要尺度”(C項)。生產工具不僅是衡量生產力水平的重要尺度,還是劃分不同經濟時代的物質標志。馬克思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地主為首的社會,蒸汽機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所以正確選項是C項。

2.【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核心,而試題問的是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核心,所以排除A。政治制度包括國家制度、政黨制度、法律制度,在三者中比較重要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國家制度,國家制度決定著政黨制度、法律制度。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明確指出:“在整個上層建筑中,政治上層建筑居主導地位,國家政權是核心。”所以本題選D。

3.【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的理解。題干的材料是恩格斯的一段話。選項A、D,是錯誤觀點不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選項B不是題干的這句話所要表達的內容。選項D符合題意。

4.【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人類社會發展和更替的諸種社會動力。要求考生注意對社會發展的動力有準確的理解。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它的作用表現在量變和質變兩種不同的狀態中,社會革命是階級斗爭在質變的時候的一種形式,本題問的是“階級社會社會形態更替的決定性環節”,只能選A。改革是同一社會形態中的發展,不屬于社會形態更替的,本題所以不選。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比較終決定力量,本題是問社會形態更替的決定性環節,是一個直接的原因,而不是一個總原因,所以D也不選。

5.【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社會歷史的客觀規律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題干的命題堅持了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統一,既強調世界的客觀物質性,同時也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6.【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社會意識形態的核心或曰政治法律思想在社會意識形態中的地位。政治法律思想是經濟基礎比較集中比較直接的反映,并直接反作用于經濟基礎,所以,它對于道德規范、文學藝術和哲學思想等起到核心作用。

7.【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生產關系中的決定性因素。生產關系以生產資料所有制為本質,后者決定前者的性質。正是所有制關系才能把生產力中的人和物的要素結合起來,使生產力由可能的變為現實的,決定生產關系的其他方面。有什么樣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就有什么樣的產品分配、交換形式,就有什么樣的人們在生產中的相互關系。其他選項內容都被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所決定。

8.【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意識形態的概念。意識形態是指自覺地、直接地反映經濟形態和政治制度并為其服務的思想體系,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觀念、宗教觀念、藝術思想、哲學觀念和經濟主張等。而不屬于意識形態的有自然科學、語言學、邏輯學、心理學等。由以上對意識形態的定義和分類中可以看到,符合題干要求的答案是選項D。

9.【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生產關系的重要性。全部社會關系中,比較重要比較基本的關系是經濟關系,正是經濟關系決定著政治、思想、文化關系,生產關系就是人們之間的經濟關系。

10.【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社會的物質基礎。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這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11.【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社會形態概念的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統一是人類社會歷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是人類文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是生產方式,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是社會形態。所以本題選D。

12.【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社會意識形態的階級性和國家的階級本質。在階級社會中,由于統治階級在經濟上、政治上占據統治地位,因而,在社會意識中,統治階級的思想也占據統治地位。所以本題選選項D。

13.【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社會意識的概念,主要是要求區分社會意識和意識形態。一個社會中,意識形態是經濟和政治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意識。但社會意識不僅是意識,社會意識是與社會存在相對應的哲學概念,它是社會中一切意識因素和精神活動的總和。社會意識包括著占統治地位階級的意識,也包括人民群眾的意識,包括著所有人的意識,是所有這些意識的總和,所以本題選A。

14.【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社會意識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原理。社會意識是社會中一切意識因素和精神活動的總和,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它具有相對獨立性和歷史繼承性,這些都是社會意識的特點。但社會意識中有先進的、落后的、甚至反動的,先進的社會意識之所以起到對社會的推動作用,是因為先進的社會意識正確反映了社會發展的規律,所以本題選A。

15.【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國家概念的正確理解。在階級社會,國家的本質就是階級統治的工具,當然它同時具有其他的職能。但僅把國家看作是為公共利益服務的機構,確實抹殺了國家的階級本質,故本題中D項準確反映了這段話的含義。本題在歷年真題中曾經涉及到。

16.【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它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知識點。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對于該問題的不同回答,產生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運動與靜止、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問題,是哲學中的重要問題。所以選項ACD都是干擾項。

17.【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生產力的范疇。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反映了人與自然關系。

18.【答案】C
【解題思路】該題考查國家性質、國體的概念。考生只要理解了國體、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國家性質等概念的一致性,就可以得出正確的答案。

19.【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地理環境、人口和生產方式構成了人類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其中,地理環境和人口是社會得以發展的必要條件,生產方式則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所以從社會發展角度看,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主要通過對生產過程的影響才能實現,所以本題選D。地理環境對人的心理素質、心理結構和民族氣質均有一定影響,但這些影響對社會發展的作用還是比較小的。

20.【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經濟基礎概念。經濟基礎作為與上層建筑相對應的重要范疇,其確切涵義就是“同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總和”。這道試題提示考生加強對基本概念的準確掌握。

21.【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生產關系的內在結構的理解和掌握。屬于基本知識點。決定生產關系本質的是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

22.【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作用,社會意識包括社會心理,是被社會存在所決定的,所以AB不對。C項認為只有正確的社會意識才能影響社會發展,這是錯誤的,錯誤的社會意識也能影響社會發展。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所以只有D才是正確的。

23.【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區分社會制度性質的標準。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社會發展水平的根本標志,但它不直接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決定社會制度性質的是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性質,因為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了經濟基礎,而正是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筑。換言之,生產力是整個社會發展水平的測量器,直接決定社會制度即上層建筑的是經濟基礎,而經濟基礎是由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性質所決定的,所以本題選C。

24.【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人的意志對社會發展的作用的認識,也即是考查人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問題。人的意志多種多樣,選項B顯然不是必然的,所以排除B。選項C的問題在于不完全否定,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改變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所以排除C。選項D沒有正確理解自由的內涵,人可以認識規律,可以有自由,所以排除C。人的意志的產生及其結果受到社會規律和其他人的作用,所以把歷史的發展看作是“歷史的合力過程”,所以本題選A。

25.【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社會有機體理論。社會有機會體理論指出,社會是在生產實踐基礎上生成的不斷自我更新的有機體,整個社會有機體是在生產實踐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所以本題答案是A。

26.【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社會有機體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有機體再生和更新的內在機制是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人自身的生產的統一。在這三種生產的過程中,社會成為“一切關系同時存在又相互依存的社會有機體”。所以本題答案明顯的是D。

27.【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是考查考生對英雄和人民群眾的關系的理解。題干引文是來自馬克思的原話。英雄人物和人民群眾是對立統一關系。人民群眾既是歷史“劇作者”,又是歷史的“劇中人”。領袖等英雄人物也既是歷史的“劇作者”又是歷史“劇中人”。本題要求考生理解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的關系。

28.【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區別。在當代社會,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同時代的,所以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看,不會有本質的區別。決定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不同制度和社會形態的根本區別的是生產關系,特別是生產關系中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的關系,正是生產資料公有制還是私有制決定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而上層建筑是為生產關系服務的,所以本題選B。

29.【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群眾史觀的正確理解。任何社會都是具體的歷史的,都是有條件的,因此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也是具體的,也是受歷史條件制約的,永遠不會有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不受歷史條件的制約的情況,那等于是說,人民群眾可以創造任何歷史,這是不可理解的。所以本題選A。

30.【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社會歷史規律和人的自覺活動的辯證關系。社會發展是社會規律與人的自覺活動的統一。一方面社會發展是有規律的,社會規律是客觀的;另一方面,社會是人的活動,社會歷史是人創造的。這兩個方面都是正確的,只有兩個方面的統一才構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所以本題選項AB夸大人的活動的作用,否認了社會規律的客觀性。選項D認為人的活動都體現社會規律,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人的活動有體現社會規律的,有不體現甚至相反的,所以不能選D。

31.【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改革的知識點。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是堅持社會根本制度的前提下社會體制的根本性轉變,是社會制度的深刻變革。改革不是社會形態和社會制度的質變,也不是解決所有矛盾的途徑。所以選項B正確。選項A、C、D都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表述。

32.【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所考查的知識點是人的自覺活動和社會發展規律的關系。社會發展規律存在并實現于人的自覺活動之中,但是人們又不能隨心所欲地選擇歷史,人的自覺活動受到社會條件的制約。認為歷史發展的方向是由人自覺選定的觀點,是夸大人的自覺活動,否定社會規律客觀性的“唯意志論觀點”(B項)。

33.【答案】D
【解題思路】該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科學技術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科學技術革命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但是它不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A項),也不能構成“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B項),它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D項)。A項“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一般指的是階級斗爭。C項是模糊不清的觀點,B項是社會基本矛盾的作用。所以ABC項作為干擾項要排除。

34.【答案】D
【解題思路】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革命與改革的知識點。社會改革是同一種社會形態發展過程中的量變,而不是根本質變;是一定的社會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而不是用一種社會制度取代另一種社會制度。革命是實現社會形態更替的決定性環節,是歷史發展的火車頭,是被壓迫者的盛大節日。選項ABC是關于革命的理解。

35.【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是考查科學技術及科學技術革命的社會作用。題干是馬克思主義在講到科技革命的巨大社會作用時講的一段話。馬克思說,“科學技術革命是社會動力體系中的一種重要動力”,“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歷史的有力杠桿”,“是比較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是比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和布朗基諸位公民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講的就是“科技革命會導致社會政治革命”(C項)。

36.【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是考查考生對上層建筑反作用的理解。關于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二是對整個社會發展的反作用。此題是說上層建筑對社會發展的反作用。上層建筑直接反作用經濟基礎,并通過經濟基礎對整個社會發展起作用。這就決定了上層建筑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是由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的先進與落后所決定的。因此,題中所提供的四個備選答案中A、B、C項都不符合題意,應當排除,只有D項才是正確的答案。

37.【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勞動在社會歷史中的重要作用。根據歷史唯物主義,階級斗爭、生產關系和社會意識發展史,都是由勞動所決定的,理解了勞動的歷史,也就理解了階級斗爭、生產關系和社會意識的歷史。勞動的發展史就是人類生產方式的發展史,這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所以理解人類社會的“鑰匙”是選項D。

38.【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者關系的掌握。題干的材料來自馬克思,說的是生產力決定了生產關系。選項A、B表述正確,但不是題干所表達的內容。選項C是錯誤的,比如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不如當今的發達資本主義先進,但不能因此說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更先進。

39.【答案】A
【解題思路】唯物史觀所使用的交往概念,一般是指在生產活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類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是人與人之間發生社會關系的一種中介,是以物質交往為基礎的全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總和。但是,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是兩種比較基本的交往形式。

40.【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人類社會的規律,具體是考查對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規律的重要地位的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許多規律,題中所給定的四個選項都是社會發展的規律。其中ABD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即貫徹人類社會始終起作用的規律,階級斗爭規律是階級社會起作用的規律。而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則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C項)。

41.【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的人的本質的觀點。這屬于比較基本的知識點之一。“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答案是C。

42.【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人的本質的知識內容。人的本質就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本題選B。至于選項A,講的是人的屬性,不是人的本質問題。CD選項與人的本質問題也不相關。

43.【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人的價值的原理。人的價值是創造價值的價值,這也就是說,人的價值不同于物的價值。物的價值是一種被創造的價值。人的價值又分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社會價值高于個人價值。依據辯證唯物主義的價值觀,本題選D;選項A完全不問人的社會價值,因而是不全面的。選項BC,強調個人的價值,以至要求擺脫社會的制約,這些觀點都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價值觀,因此都不選。

44.【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人的本質和價值關系的理解。在人的價值關系中,比較基本的關系就是工具(手段)和目的關系。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既是目的又是工具(手段),人們之間互為目的互為手段。其他的選項都是干擾項。

45.【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人的本質、價值和人的二重性問題。人生價值之所以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就是由于“人既是作為個體而存在又作為社會成員而存在”(B項)。人作為個體存在,他具有自我價值;人作為社會成員而存在,他必須具有社會價值。人作為個體存在與社會成員存在的統一體,決定了人生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

46.【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人與自然界關系的知識點。選項A,不能說明“統治”的原因,動物和人類一樣必須依賴自然界,但動物不能“統治”自然,所以依賴自然不是統治自然的原因,故而不選。B選項是同語反復,我們不能把人類能征服和改造自然作為原因。至于選項C,當然很重要,但還不是人類能夠“統治”自然的原因。只有D正確反映了人對自然界的能動作用。

47.【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人的本質的知識點。人的本質有兩個方面,就人與動物的區別,人的本質是勞動,就人與人的區別,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依據馬克思主義的人的本質觀,本題選擇B選項。至于其他選項,都沒有反映出人的本質的根本點。

48.【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人的本質、人的認識能力和實踐的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以及人的才能本質上都是后天實踐的產物。馬克思并未完全否定先天的差別,所以排除A。馬克思也不否認人的才能有所不同,所以排除C。選項D顯然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的主觀努力只有在實踐條件的基礎上才會發生作用,所以根本的原因仍是后天實踐。

49.【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人的本質的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正確的答案應該是C項。

二、選擇題Ⅱ

1.【答案】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知識點。選項A說科學技術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這是錯誤的。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選項BCD正確反映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原因。

2.【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社會存在的理解把握。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存在指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了人口、地理環境、生產方式三項基本內容。社會關系和法律制度是由社會存在所決定的。在本題中,A、B、C符合社會存在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概念。

3.【答案】B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意識形態的理解掌握。在階級社會不會有超階級的意識形態存在,所以排除選項A。社會意識形態在階級社會里有階級性,所以選項B正確。社會意識要大于意識形態的含義。在階級社會中,被統治階級也有其意識形態,它屬于社會意識的一部分。所以排除選項C。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是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所以選項D正確。

4.【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文化與先進文化的把握。先進文化首先是反映社會前進趨勢的文化,促使人們在精神上健康向上、智力上不斷發展的文化,所以選項AB正確。C、D兩項的區別是:先進文化屬于社會的精神文明范疇,落后文化不屬于社會的精神文明范疇。所有的文化都具有信息傳播、教育和塑造功能,有這些功能的文化可能是先進的,也可能是落后的。所以,C項提法正確,而D項說法錯誤。

5.【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知識點。地理環境、人口、生產方式構成了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及基礎,但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中的三個因素作用是不一樣的。其中,地理環境和人口是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選項ABCD都反映了地理環境對社會存在和發展的作用,符合必要條件的范圍,所以都選。

6.【答案】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社會生活的本質的理解。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對象性活動,對于社會歷史來說,人是主體,而人的對象性活動所指向的存在則是社會歷史的客體,實踐是人的活動,是人與世界的中介,人通過實踐來改造世界,所以實踐不是歷史的主體,也不是社會歷史的客體。至于實踐作為社會生活的本質,它是社會生活的內容、現實基礎和存在方式。所以答案是BCD。

7.【答案】A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的是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對社會發展起作用的有三個主要因素,即地理條件、人口條件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其中物質資料生產方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它們對社會的發展能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因此,該題的正確答案是A項和D項,B、C夸大了地理環境的作用。

8.【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與人的自覺活動的關系。二者是辯證關系。人類能夠認識和掌握規律,但不能改造或者改變社會發展的客觀性的規律,所以選項AD是錯誤的。本題中符合題意的有BC。

9.【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是考查法律和道德的聯系與區別。題中所給出的四個選項中A、B、C項正確反映了法律和道德的區別,因此是正確選項。由于法律和道德都屬于上層建筑,在階級社會都具有階級性,所以D項是錯誤的選項需要排除。該知識點比較基本,但是有一定難度,值得考生引起重視。

10.【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生產關系的知識點。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生產關系是客觀的,生產關系的客觀性包括,它是由生產力所決定的,它隨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它是人們的物質利益關系。經濟關系,生產關系內在的是一個系統,這一系統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根據上述分析,選項ABCD都是生產關系客觀性的體現。

11.【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這是基本的重要知識點。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一旦產生之后,便具有自身的相對獨立性,這種相對獨立性表現為各個方面,如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社會經濟的不同步、不平衡,社會意識自身的歷史繼承性,社會意識諸形式的相互作用,社會存在的能動反作用,所以本題都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體現。

12.【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生產方式在社會存在和發展中的作用。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是社會生活所必須的物質資料的謀取方式。生產方式是全部人類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決定力量,同時又是社會物質生活本身的存在形式。依據以上對生產方式的理解,本題全選。

13.【答案】A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社會意識的理解把握。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認為社會意識是絕對觀念在人的頭腦中的體現,所以選項C不選。選項D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對社會意識的表述。社會意識是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本題符合題意的是A、B。

14.【答案】A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政治上層建筑的概念。上層建筑分為思想上層建筑(社會觀念結構)和政治上層建筑(社會政治結構),思想上層建筑主要是由政治、法律、宗教、藝術、道德、哲學等觀點構成,政治上層建筑主要由國家政權、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等設施組成,依據上層建筑的分類,本題AB屬于政治上層建筑,而選項CD屬于思想上層建筑。

15.【答案】AB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歷史唯物主義對人類社會歷史的理解。題中四個命題都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表現,但本題問的是人類的歷史歸根到底是什么,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所以本題選擇ABD,這些是生產方式本身的體現。人類的歷史當然也是社會形態更替的歷史,是精神文明發展的歷史,但社會形態的更替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歸根結底是由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歷史所決定的,所以社會形態的更替史和精神文明的發展史不具有歸根結底的意義,故而本題不選C。

16.【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生產力標準問題。ABC三項都是對生產力標準內涵的理解;D項錯誤,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實踐。

17.【答案】B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社會意識的理解掌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和歷史繼承性,但這不是社會意識能對社會的發展起促進作用的原因,落后的、甚至反動的社會意識的可以發揮其消極的作用。所以排除選項A、C。社會意識是社會中一切意識因素和精神活動的總和,先進的社會意識之所以起到對社會的推動作用,是因為先進的社會意識是對先進生產力的反映,它正確地反映了社會發展的規律,所以本題選B、D。

18.【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社會有機體特征的理解。社會有機體形成于人的實踐和交往活動之中,是一種以人為主體的具有自我意識的有機體,它的再生和更新機制是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人自身生產的統一。所以選項ABC表述了社會有機體的基本特征,可選。社會有機體是對社會進行總體研究,具有超個體的性質,所以選項D不選。

19.【答案】AB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社會有機體理論的方法論意義。社會有機體理論的方法論意義在于,把社會看作處在不斷發展中的活的機體;對社會進行總體研究,從總體中理解和說明各個部分,即要求從對個別社會現象、領域或過程的研究上升到對社會總體的研究。所以選項ABD可選。社會有機體理論主張社會有機體與生物有機體存在著某些方面的一致性,但并不認為二者是完全一致的,所以選項C不選。

20.【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社會規律的特點。它是歷史唯物主義部分經常考到的一個基礎性知識點。ABC都是社會規律的特點,分別是從社會規律的形成機制、社會規律起作用的方式、社會規律的表現形式等方面分析社會規律所表現出來的特點。D明顯錯誤,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雖然有作為規律的共同之處,但是二者還有重要的區別,它們并不一致。

21.【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英雄史觀和歷史唯心主義的錯誤的認識。題干的內容是典型的英雄史觀的觀點。選項ABC都符合題意。但從題干無法得出這是屬于舊唯物主義觀點的論斷,所以排除D。

22.【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馬克思對階級斗爭學說的新貢獻。發現社會的階級斗爭,提出階級斗爭學說,這是資產階級歷史學家所完成的,選項B不符合歷史事實。選項A、C、D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對階級斗爭學說的新貢獻,是馬克思站在唯物史觀的高度對階級斗爭的新認識。

23.【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科學技術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前進的進步力量,科學技術可以直接改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但是科學技術并不能直接改變社會的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所以本題選B、C。

24.【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綜合地考查考生對社會歷史的客觀性、規律性、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意識的能動性等的理解和掌握。首先要審題,本提問的是錯誤之處。個人意志可能影響、加速或延緩歷史發展,但不能改變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歷史的發展具有規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約性,不是偶然事件的堆積。所以錯誤的表達有ABC。這段話沒有否定意識的能動作用,相反是夸大了意識的能動作用。所以D不選。

25.【答案】ABD
【解題思路】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此題是一道綜合性選擇題,要求考生必須弄清楚題干的意思。要抓住題干中“歸根到底”這個關鍵詞。題中的四個備選項都從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人類歷史的發展,但人類歷史歸根到底是“勞動的發展史”(A項),也就是“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的歷史”(B項),即“生產力發展的歷史”(D項)。所以ABD項正確地反映了題干的含義,是正確的選項。

26.【答案】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科技發展與“全球問題”的理解和掌握。科學技術既造福人類,又帶來了危及人類的“全球問題”,“全球問題”的出現是由于科學技術的使用不當所致,二者能否和諧,取決于科學技術應用是否合理,“全球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因此不難選出正確答案BC和D項,A項的錯誤在于片面理解“全球問題”和科技發展的關系。

27.【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上層建筑的理解掌握。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比較終決定力量,也是判斷進步與落后的唯一標準,依據這一判斷,選項BC符合要求。至于選項AD,是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關系,問題僅僅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關系中,是無法判斷上層建筑是進步還是落后的。因為要作出判斷,必須看該經濟基礎是否適合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如果經濟基礎已經不符合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了,上層建筑再適合這種經濟基礎也是落后的,所以不選選項AD。

28.【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生產力是比較終決定力量的知識點。生產力是比較終決定力量是因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并通過生產關系決定社會關系和社會面貌;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生產力從根本上決定著社會活動的性質和范圍,從根本上決定著人本身的狀況,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個人全面發展的前提。從這些觀點來判斷本題,答案是全選。

29.【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的知識點。生產方式是物質生活資料的謀取方式,它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這是因為: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是社會的物質承擔者;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結構、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決定社會形態的變化和更替。所以本題全選。

30.【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科學技術作用的理解。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前進的進步力量,但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全球性問題,全球性問題的產生不能歸罪于科學技術,是由社會制度和人與人的關系造成的。這就是說,如何利用科學技術是一個社會制度問題。所以更不能把科學技術看作是當代人“非人化”的根源。

31.【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作用。“人人創造歷史”等于否定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否定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所以排除選項B。選項A、D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表述。“人們自己創造自己人歷史”的含義是,歷史是人自己的活動,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所以選項C也正確。

32.【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是考查科學技術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中的智能性要素。就生產力要素中的獨立性而言,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者是三個獨立要素,而科學技術要通過轉化為生產力的三個獨立要素的途徑才能發揮作用。人的異化指人的非人化,科學技術無助于直接改善人的異化,它甚至是造成人的異化的可能的原因之一。

33.【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這句話是馬克思關于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規律的著名論斷。選項A明顯違背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知識。生產關系是劃分社會形態的基本依據,而不是由社會形態決定。選項D是錯誤的。任何一種社會都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上容納了生產力的發展。選項B、C是符合題意的正確表達。

34.【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具有一定的綜合性。要求考生加強基本的理解。選項B是錯誤的。只有人民群眾才創造了歷史。如果承認人民群眾和杰出人物共同創造歷史,比較后必然會導致杰出人物創造歷史的英雄史觀。因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杰出人物之所以是杰出人物,因為杰出人物是人民群眾的代表,所以杰出人物的作用歸根結底是人民群眾的作用,不能用杰出人物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這樣的概念。所以本題選ACD,選項A從唯物史觀的角度,選項CD從認識論的角度,都是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

35.【答案】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基本觀點,它包括: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人民負責的觀點;向人民群眾虛心學習的觀點。依據群眾觀點的內容,選項BCD屬于選擇之列。選項A是一個錯誤命題,從常識上就可以判斷出來。

36.【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人的活動在歷史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綜合性,要求加強理解。選項ACD都是正確的表達。選項B認為創造歷史的活動可以擺脫歷史條件的制約,人類的歷史是人們自己創造的,但這些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并受歷史條件制約而進行的,人們的活動不可能沒有條件,所以選項B不選。

37.【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選項ABC都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至于選項D夸大了階級斗爭的作用,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但在本題中把階級斗爭看成是階級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階級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仍然是社會基本矛盾。階級斗爭之所以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因為階級斗爭是社會基本矛盾的直接體現,所以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而不是根本動力。故而本題不選D。

38.【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人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的唯物主義原理。注重考查綜合理解能力。題干表述來自馬克思的原話。從題干表述,可以直接得出選項A,而承認了選項A,也就承認歷史不是神創造的,所以B選項也在選擇之列。歷史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這是從現象上來分析歷史,歷史過程的實現是人的不同的活動的“合力”,所以不是任意的,不是人的思想史的發展過程,在人的活動中有著客觀規律的作用,所以不選D項。選項C揭示了歷史規律與人的自覺活動的關系,在選擇之列。

39.【答案】AB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屬于歷史唯物主義部分的基本知識點。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當然要受歷史條件的制約,但本題是說受任何條件的制約,這一任何條件不存在,因為條件之為條件總是一定的,不可能是任何的。所以選項C是錯誤的。

40.【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社會歷史規律的正確理解,著重是考查社會規律與自然規律的異同。選項是歷史唯心主義命題。至于選項B,其實無論是自然規律還是社會規律,都是客觀的,所謂客觀的就是不依賴于人的意志而存在著,既然不依賴于人的意志,當然也就不依賴于階級的意志了,所以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都沒有階級性,只不過在階級社會先進的階級容易認識并符合社會規律罷了,而且社會規律的實現有利于先進階級的階級利益,但不能由此得出社會規律在階級社會具有階級性的結論,這是兩個概念。選項CD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關于社會規律的表述。

41.【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生產關系的知識點,主要是考查考生對生產關系客觀性的理解和把握。考生對A項的正確性比較容易把握。而BCD項的內容則要注意理解。回答該題首先要從對題干本身的理解出發,抓住“客觀性”這一關鍵詞,結合歷史唯物主義知識內容,再分析每一選項的內容是否體現了“客觀性”。

42.【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的內容是生產關系和階級的關系,階級是一個歷史范疇、經濟范疇,劃分階級的標準是由生產關系特別是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決定的,生產關系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在階級社會中主要是階級對立關系,由以上分析不難得出AB和C項都是正確選項,D項是錯誤的,應該說階級關系體現著生產關系。

43.【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歷史唯心主義基本觀點的理解掌握。歷史唯心主義的錯誤在于沒有考查人們思想動機背后的物質原因。歷史唯心主義在考查歷史時人民群眾和物質生產都在他們的視野之外,沒有深入到人民群眾和物質生產中去,因此找不到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所以本題的四個選項都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缺陷。

44.【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生產力標準的知識點。ABC三項都是對生產力標準內涵的理解。D項錯誤,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實踐。

45.【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本題各項都是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表現。正因為革命的作用重大,所以,馬克思說,“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

46.【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改革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知識點。根據所學,以上四項都是改革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該知識點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中也時可能考到的內容。值得考生注意。

47.【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交往的概念。考研政治《大綱解析》中明確指出:唯物史觀所使用的交往概念,一般是指在生產活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類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是人與人之間發生社會關系的一種中介,是以物質交往為基礎的全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總和。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是兩種比較基本的交往形式。根據以上知識內容,可見該試題答案是ABCD。

48.【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關于交往的知識點。交往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表現在交往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關系的變革和完善、是科學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途徑、促進人自身的發展等多個方面。可見,答案是ABCD都選。

49.【答案】CD
【解題思路】此題是考查考生對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和主體選擇性的理解和把握。人的歷史活動起始于主體選擇,社會發展表明,在同一歷史時空內,往往并存多種可能,包括社會發展道路供人選擇。而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道路,一定是“先進階級選擇的道路”(C項),“能夠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道路”(D項)。但不能是“勢力強大的人選擇的道路”(B項),更不能是指“能夠實現社會公平的道路”(A項)。

50.【答案】AB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人的本質的問題,具體是考查歷史唯物主義的抽象人性論。本題中選項C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命題,當然就不屬于歷史唯心主義的命題。至于選項ABD,都是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批判的理論觀點,都是歷史唯心主義的命題。

51.【答案】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的是人的本質的知識點。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該題選用馬克思的話,目的在于闡釋人的本質的內涵。A顯然不對,它正是馬克思所批判的抽象人性論觀點。

52.【答案】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的是人的本質的知識點。既然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那么人的本質就不是相同的,因為人的社會關系不會是相同的;既然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那么人的本質就不可能是與生俱來的,因為人的社會關系都是后天具有的,不會是天生的。既然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那么,人的本質當然具有社會性;既然人的本質具有社會性,那么當然是發展變化的;既然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那么不同社會關系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質。所以本題選BCD。

53.【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人的本質和人的價值問題。本題題意的前提是個人和社會的統一,選項AB都背離了個人和社會的統一,或者只把自己當目的,或者要求不受社會制約,或者只是要求滿足需要,都是只從個人出發。選項CD立足于社會和個人的統一,是正確選項。

54.【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的是人的本質與人的價值的實現問題。人的價值的實現是由潛在價值向現實價值轉化的過程;由潛在價值向現實價值轉化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人的價值的實現又受主觀能動性的影響,由此可見,本題應選ABC為答案。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個人的主觀愿望是沒有關系的。

55.【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人的價值及其二重性。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價值分為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人的價值作為社會價值,體現為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作為個人價值,體現為社會對個人的尊重。

56.【答案】ABD
【解題思路】本題是考查考生對社會發展規律性、必然性的理解。題干中的命題是馬克思的一個著名論斷,其本質含義是說社會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過程。而人類社會發展之所以是必然的過程,其根源在于“社會發展是‘歷史合力’運動的結果”(A項),“生產力從根本上決定社會的發展”(B項),還由于“社會與自然界一樣,其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D項)。社會歷史發展具有決定性,體現著必然性,但這種必然性也受到主體選擇性的影響,而非與歷史主體的作用無關。所以C項不選。

57.【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是互為內容相互促進的,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和重要表現,反過來,社會發展又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所以依據題意,本題全選。

58.【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是考查考生對人的本質與人的價值的正確觀點的確認。所考知識點屬于基本性的知識內容。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有用

25人覺得有用

閱讀全文

2019考研VIP資料免費領取

【隱私保障】

育路為您提供專業解答

相關文章推薦

13

2010.01

考研政治理論:梯度實戰訓練題全集(馬哲第3章

第3章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選擇題Ⅰ,即單項選擇題(每題1分):下列每題的選項中,有一項是最符合......

13

2010.01

考研政治理論:梯度實戰訓練題全集(馬哲第2章

第一部分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第2章 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

一、選擇題Ⅰ,即單項選擇......

13

2010.01

考研政治理論:梯度實戰訓練題全集(馬哲第1章

第一部分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第1章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

一、選擇......

13

2010.01

2010考研政治沖刺班名師講義連載(十二)

第九講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人民、民主黨派(六個為什么之四?第三條道路的失敗)

沖刺要點歸納在大......

13

2010.01

2010考研政治沖刺班名師講義連載(十一)

第八講 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與中國人民對馬克思主義的選擇

沖刺要點歸納新文化運動的啟蒙、“五四......

13

2010.01

2010考研政治沖刺班名師講義連載(九)

第四講 價值規律

沖刺要點歸納政治經濟學的根本任務在于揭示經濟運行的規律。其中,價值規律是商品......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么要報考研輔導班? 如何選擇考研輔導班? 考研輔導班哪個好? 哪些北京考研輔導班靠譜? 2019考研輔導班大全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午夜电影网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一级a国产a国产片 | 在线观看亚洲中文AV | 亚洲精品综合福利亚洲区在线 | 香蕉国产线观看免费网站 |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