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我已經是大三的學生了。不久的將來我即將面臨畢業,但我卻不知道今后的道路該怎樣走。
這兩年經濟狀況不好,大學生就業難成了家長和我們比較擔心的事情。前兩天我去看了一場省里的雙選會,人山人海,到處都是拿著簡歷求職的畢業生。‘皇帝女兒不愁嫁’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想到辛苦讀書四年還不一定能找到合適的工作,我真的有點害怕。
父母希望我繼續深造,他們覺得讀研能提高學歷,光宗耀祖;可是我又擔心三年后研究生的就業形勢也不樂觀。我很矛盾,也很猶豫。
考研還是就業,我該如何選擇呢?”
這是跨考論壇中以為壇友的留言,頗能代表大學生面臨就業和考研選擇時的矛盾心態。
大三,是目前許多大學生做出職業選擇的重要轉折時期。因為臨近畢業,并且耳聞目睹師兄師姐們在就業或者考研過程中所經歷的艱辛和努力,大三學生往往會對自己的前途和職業理想產生關注。一方面,他們往往對自己的前途充滿期待,準備摩拳擦掌大展宏圖;但另一方面,他們又由于涉世未深,也會為前進途中含有的太多不確定因素而感到迷茫,甚至是恐慌。
擺在大學生面前的通常有四條路:就業、考研、出國和創業,而就業和考研幾乎是絕大部分同學都會列入考慮范疇的兩類出路。盡管就業和考研比較終都是為了在事業和職業發展中有所收獲,可以說是殊途同歸,但在特定的時間要對兩條道路進行取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況這個選擇本身就可能對人生及發展起決定作用。于是,很多人站在這個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不斷地問自己:未來的路,我該怎么走?是向左走,直接投身六百萬的大學生就業大軍,在社會實踐中證明自己的價值?還是向右走,在提升自身能力和拓寬發展平臺等方面積蓄力量?
我們曾經用“為什么選擇就業”或者“為什么選擇考研”這樣的問題問過一些同學,不少同學的回答讓人擔憂。選擇就業的同學,有的說,畢業生越來越多,工作越來越難找,還是早點找個工作占著個坑算了;有的說,他對現在學的這個專業不感興趣,不想繼續讀了;還有的說,他目前學的專業就很難找工作,我可不想再讀三年后同樣要面對失業。而選擇考研的同學,有的說,父母希望我的學歷越高越好,周圍的同學都考研,所以我也決定考;有的說,現在工作不好找,干脆就考研吧,讀個碩士可以提高學歷,還可以回避經濟危機帶來的就業壓力;還有的說,我學的是基礎性理科專業,比較好的出路就是出國或者到科研院所及高校工作,可這些對學歷的要求都很高,雖然自己并不喜歡這個專業,但是就像進了死胡同,只能一頭走到底了。
很顯然,上述同學中有相當一部分在面臨就業或者考研的選擇時既無奈又有些盲目。這可能與他們沒能把握好自己的真正需求,對個人及社會形勢估計不足有關,因此容易在就業壓力和家人期望面前迷失自我。在職場中我們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人們在職場發展中撞到了南墻,并對自身的職業發展產生了疑問,才回過頭來質疑比較初的抉擇,重新反思自己的職業目標以及發展規劃。那么,我們為什么不從現在開始,在進行考研或者就業的選擇之前就做好職業規劃?只有盡早地進行積極的自我探索,對自我職業方向做好準確的定位,我們才能充分認識自身價值并使其不斷增值,從而增強競爭力。
或許一些打算就業或者正在為找工作發愁的同學會很無奈:現在不是我想選擇工作,而是工作選擇我,一畢業能順利地找到工作就不錯了,哪里還敢談什么理想和規劃?還是先解決溫飽問題重要啊。又或許一些打算考研或者正在為考研而努力的同學們會感到有些不耐煩:我現在想的就是考研,以及如何考上心儀的學校和專業,哪有那么多時間來考慮職業規劃的問題?還是把職業規劃留到臨畢業的時候再說吧。其實這是我們很多人對職業規劃的誤解。人生好比一次旅行,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奔跑,可很少有人停下來真正認真想一想:我要去什么地方?為了這個地方我需要做些什么?我現在千辛萬苦想去的地方是我真正喜歡的嗎?
那么,如何才能在“就業還是考研”的選擇前把握自我?跨考曹老師建議大家可以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樹立職業規劃的意識
曾經有一部以大學生活為主題的好萊塢電影講述了一個美國年輕人連讀7年大學的故事。在影片中,男主人公不愿畢業,故意不修滿學分,在大學里非常滋潤地過起了“超級學長”的生活。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樣的事情居然有現實真人版!真人版“超級學長”名叫強尼·萊切納,今年29歲。從1994年在威斯康星-白水大學注冊至今,萊切納在這所學校的求學生涯已超過12個年頭。在校期間,萊切納主修了3門專業,又修了戲劇、通信、教育、女性研究等課程,到目前為止,他已修滿242學分,遠遠超于學校規定畢業學分。
面對批評,萊切納似乎并不在意,“這個世界上有幾百萬人不知道自己此生要做什么,我是其中之一。我不想長大,只想追隨自己的想法。”
萊切納似乎是那種“今朝有酒今朝醉”類型的人,缺乏人生規劃的意識和行動。他可以過著拮據的生活,可以追隨自己的想法而不隨波逐流——其實就是永遠待著校園里,放棄就業。表面上他對待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態度是隨遇而安,但實質上他對自己缺乏目標、對社會缺乏責任感。雖說萊切納是一個特例,他的經歷也很特殊,但卻代表了這樣一類群體的存在。這類群體將對人生的規劃和目標看作為束縛,輕視社會責任,缺乏不斷挑戰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氣,比較終浪費的是自己的時光和生命。
成功人士與非成功人士的區別往往就在于成功人士始終有強烈的規劃意識,自覺自主地進行職業規劃。哈佛大學的愛德華·班菲德(Edwant·Barfield)博士對美國社會進步動力的研究發現,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有長期時間觀念的人。他們在做每天、每周、每月活動規劃時,都會用長期的觀點去考量。他們會規劃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未來計劃。他們分配資源或做決策都是基于他們預期自己在幾年后的地位而定。這一研究成果,不僅僅對于剛剛跨入社會的職場人士,而且對于考研一族,都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如果我們參加工作或者決定考研前,缺乏職業規劃的意識,并且從來沒有對自己未來進行過長遠規劃,從來沒有針對自己的理想和規劃來選擇自己適合的職業和崗位,那么很可能等我們到了30歲,仍然沒有形成自己的真正專長和對自己的準確定位,到那時候,我們將會面臨在現有崗位繼續下去出路不大,重新轉行又要花費很大力氣和付出巨大機會成本的尷尬境地。
(二)進行準確的自我認知
小常是某大學電氣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碩士生。七年前,源于父親職業的影響,小常在填報高考志愿時選擇了電氣類專業作為第一志愿,并以優異的成績被學校錄取。大學期間,通過對專業知識的不斷了解,小常漸漸感覺到自己對工科專業知識和技能似乎缺乏興趣,卻能夠在豐富的社團活動和學生干部工作中體會到樂趣。因為自己具有外向、喜好社交的性格特點,又在組織、協調和統籌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小常本科畢業時很想從事管理性質的工作,但專業的限制使他比較終還是與某市供電局簽約,成為一名技術人員。
一年后,出于對工作的不適應和不喜歡,小常決定通過考研來改變這一切。但究竟報考什么專業的研究生,小常很是猶豫:如果報考母校本專業的研究生,顯然考取的把握比較大,但自己明明是不怎么喜歡這個專業的,繼續讀下去肯定很難受;但如果報考管理類或者其他相關專業,盡管符合自己的性格需求,而且專業興趣也很大,但是考研成功的幾率可能很小。猶豫再三,小常接受了父母和朋友的意見,還是選擇報考電氣及其自動化專業。轉眼兩年過去,小常即將再次面臨畢業和就業。想到本科畢業后的心路歷程,小常很矛盾,他擔心碩士畢業后就業面越來越窄,比較后又只能重復本科就業時的選擇——從事技術性的工作。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高考以及研究生入學考試往往被喻為中國學生人生中意義比較重大的兩次考試。如上述案例中的小常同學,高考時,對自己的職業目標是不明確的,不知道自己喜歡學什么、適合學什么,對社會的了解也很有限,因此這個階段很難形成明確清晰的職業規劃,高考志愿的選擇也往往由家長代勞。但是,經過四年的本科專業學習,甚至還有幾年的工作實踐經歷,在對自己以及社會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很多學生往往能夠自主地對考研的專業和學校進行選擇。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小常的苦惱就在于選擇考研的專業時過多參考了家人和朋友的意見,而忽略了聆聽自己的心聲,明明了解自我對專業的態度、需求以及個人的性格特點,卻不能堅持內心的需要。盡管他學的專業比較熱門,但做自己沒有興趣的事情只會事倍功半,無法釋放出自己所有的潛力,甚至還有可能是一事無成。假若小常在面臨抉擇時,能堅持自己的信念,或許會是另一種結局。因為,只有你才是比較了解自己的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性格特征,不同傾向的人往往有不同的行為表現模式,其潛在的職業發展方向也大不相同。選擇考研還是就業?我們要分析考研和就業兩大發展方向是否與自我認知相匹配。從專業的角度來看,職業規劃比較重要的理念之一就是職業選擇和職業規劃要做到“人職匹配”。如果我們所選擇的職業正好需要使用自己所偏好的性格和行為傾向,那我們就更容易得心應手、輕松愉快、富有成就;反之則會不適應、困難重重,給個人的發展和組織造成影響。在現今的職場中,因“性格與職業”的選擇發生錯位而導致職業失敗,已逐漸成為職場人士面臨的越來越嚴峻的問題。從心理學的意義上看,性格本身并無好壞之分;但從人的職業發展來看,性格類型與職業類型的匹配度,卻很可能決定了事業的成功與否。例如像小常這樣外向、喜好社交的性格,可能更擅長從事那些與人打交道的工作,傾向于在組織或團隊中充當溝通和協調的角色;而內向、喜歡研究的性格,可能更擅長對科學或文化知識進行研究和探索的工作,傾向于用理性和分析來處理問題。怎樣才能讓你的“個性”成為職業發展的導航者,關鍵在于能否正確評估自己的性格和行為模式,以及了解“性格與職業定位”之間的關聯性,并進行準確而有效的職業定位。
Google(谷歌)公司全球副總裁李開復博士說,每個人都應了解自己的興趣、激情和能力,并在自己熱愛的領域里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考研前,我們應該問問自己的內心:我選擇什么專業?我為什么選擇這個專業?我對這個專業的學習和工作是不是充滿興趣?我是否能夠勝任這個專業的學習和工作?我要以此專業作為終身職業發展的方向嗎?就業前,我們應該問問自己:我選擇什么職業?我為什么選擇這個職業?我對這個職業是不是充滿了激情?我是否能夠勝任這類工作并不斷地為之而努力?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請你要慎重了。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比較好的老師。”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興趣是人們對特定的事物、活動及對象所產生的積極和帶有傾向性、選擇性的態度和情緒。它是一種無形的動力,不僅對人們正在從事的事情、活動、項目或工作起到直接的推動作用,還為將來可能開展的事情、活動、項目或工作做好積極的準備。如果我們選擇漢語言文字學這個專業作為考研的專業目標,不僅僅是因為容易考取或者容易就業等外在的吸引力,更是因為自己內心對這個專業的喜好和興趣,那么我們就能保持長久的學習和研究熱情,也容易取得良好的學習和研究效果;如果我們選擇在生物制藥企業擔任研發人員,不僅僅是因為良好的工作環境和薪酬待遇,更是因為喜好研發工作的挑戰性和創新性,那么我們才能忍耐一次次失敗再失敗的寂寞和枯燥。也就是說,只有當我們對某個職業和專業領域感興趣,并具備足夠的能力來勝任時,我們才能學會享受學習、享受工作、享受成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16
2010.07
回首一年考研路,經歷了選擇是否考研和選擇專業的迷茫,泡館靜坐的枯燥,心情郁悶時的低迷,進入考場......
16
2010.07
冷靜了好幾天,才決定把自己的二戰經歷和經驗教訓,特別是英語的戰場經驗寫下來,一來給自己一些警......
16
2010.07
總的來說,考研復習,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容不得任何馬虎。我始終堅信,有付出一定會有收獲;付......
16
2010.07
人大的傳播學專業排名位居全國第二,想報考該校的同學對于其考試的難度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做好充分......
16
2010.07
2010年對于考人大國關學院絕對是不平凡的一年,應該說,這一年從題目的設置、出題的風格、考試的深度......
16
2010.07
1、真正從事學術研究的人,注定是孤獨的。孤獨不是一種狀態,是一種心態。心態的問題需要用心來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