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教育網,權威招生服務平臺
新東方在線

2011考研政治重難點預測:馬克思主義原理

來源:育路教育網 時間:2010-12-18 09:47:40

    育路教育網特別為您搜集整理2011年考研政治輔導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取得一個好的成績!

    2011考研政治重難點預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

    1、馬克思主義的含義:從狹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即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從廣義上說,馬克思主義不僅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也包括后人對它的運用和發展,即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和社會主義事業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是從廣義上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它既包括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寧主義,還包括由毛澤東、鄧小平、******、******等為代表的中國******人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2、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思想淵源: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幾千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的優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英國的空想社會主義的合理成分,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把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科學。

    3、在當代中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4、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比較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5、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馬克思主義比較重要的理論品質。

    第二章 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

    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2、是否承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這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哲學派別的標準

    3、在科學的實踐觀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高度統一,形成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體系,是徹底的、實踐的唯物主義哲學。

    4、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即它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可以為人的意識所反映

    5、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

    6、正確意識和錯誤意識的區別,不在于它們是不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而在于前者的正確反映,后者的歪曲反映。各種意識,無論正確與否,都可以在客觀世間找到它們的“原型”

    7、馬克思:“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有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8、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

    9、時空的絕對性是指時空的客觀性。時空的相對性是指時空特性的具體性與可變性

    10、物質、運動、時間、空間具有內在統一性。其方法論意義: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11、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12、物質性: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直接現實性是實踐活動區別于意識活動的本質特征,是指實踐超出了主觀認識的范圍,能夠把理論轉化為現實;其造成的結果是:實踐高于認識。

    13、實踐是人特有的對象性活動,構成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

    14、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始終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納入了社會過程的物質交換關系,是具有社會性的物質交換關系。

    15、正確的實踐觀點是理解人與自然關系、人與自然統一的關鍵。

    16、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實踐的。構成社會的人是從事實踐活動的人,推動社會運動的力量是千百萬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就是不斷進行的社會實踐。

    17、唯物辯證法是關于世界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科學,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和總特征。

    18、系統具有整體性(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結構性、層次性和開放性。

    19、事物的相互聯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使事物原有的狀態和性質發展程度不同的變化。運動變化的基本趨勢是發展。

    20、對立統一規律提供了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

    22、方法論意義: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的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在分析和解決矛盾時,必須堅持矛盾分析法,即從對立中把握同一,從同一中把握對立。這是辨證認識的實質所在,也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主要方法。

    23、和諧的本質就在于協調事物內部各種因素的相互關系,促成比較有利于事物發展的狀態。

    24、分析矛盾特殊性,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地解決矛盾的關鍵。

    25、矛盾的性質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所謂看本質,抓主流,就是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26、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其中,質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區別于其它事物的內在規定性。量是事物的規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構成成分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等可以用數量關系表示的規定性。

    27、質和量的統一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數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圍,度的兩端叫關節點或臨界點,超出度的范圍,一物就轉化為他物。

    28、區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志: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圍。

    29、量變和質變相互依存、相互貫通:在實際工作中,要把遠大的理想目標和科學的求實精神結合起來,把敢想、敢闖的革命精神和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結合起來。

    30、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和內在聯系。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現象中有真象和假象,其中真象是從正面表現本質的現象,假象是從反面表現本質的現象。假象與真象一樣都是客觀的,現象不是反映而是表現本質。假象與錯覺不是一回事。

    31、一切事物都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本質決定現象,任何現象都是本質的表現。列寧:“本質在顯現;現象是本質的。”

    32、因果聯系是客觀普遍的,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因果聯系是復雜多樣的,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同因異果)、一果多因(同果異因)、多因多果(復雜因果)。

    33、從本質上說,主觀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的反映。

    34、人們不能藐視規律,更不能創造和消滅規律。但人們可以認識或發現客觀規律,并利用這種認識指導實踐,達到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為社會謀福利的目的。不僅如此,人們還可以改變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使事物朝著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

    35、社會規律是通過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圖的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實現的。在社會規律中既存在著客觀制約主觀的關系,又存在著主觀制約客觀的關系。

    36、社會歷史是有規律的,但是歷史事件卻是不可以重復出現的。

    37、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是辯證統一的:首先,必須尊重客觀規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必須以承認規律的客觀性為前提。其次,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因為,人們通過自覺活動能夠認識規律和利用規律。再次,實踐是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統一的基礎。

    38、主體選擇是在既定的歷史條件下對社會生活未來發展的多種可能的方向、目標、方式的選擇。其中,社會生活未來發展的多種可能性是主體選擇的客觀前提,主體的利益和需要是選擇的內在根據。

    第三章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1、實踐活動就是一個以主體、中介和客體為基本骨架的動態的發展系統。

    2、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3、認識的本質:認識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的、創造性的反映。

    4、列寧:“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就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實在的辯證途徑。”

    5、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勇于實踐,深入調查,獲取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地感性材料。這是正確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基礎。第二,必須經過理性思考的作用,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6、真理具有客觀性,凡真理都是客觀真理

    7、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辯證關系原理:任何真理都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統一,絕對性和相對性是同一真理的兩種不同的屬性;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相互聯結、相互包含

    8、以科學態度對待一切真理,反對真理問題上的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

    9、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歷史的,真理是有條件的

    10、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

    11、實踐標準是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一

    12、人們的實踐活動總是受著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制約。

    13、實踐是檢驗評價結果的標準。

    14、對于任何價值評價的主體而言,其價值評價的結果只有與人民、人類整體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確的價值評價。

    15、價值評價在實踐中起著激勵、制約和導向作用。

    16、價值評價在實踐中起著激勵、制約和導向作用。

    17、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發展看作是一切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出發點,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

    18、實事求是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的集中體現和高度概括,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

    19、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

    20、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第四章 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

    1、社會存在:主要是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及生產方式,也包括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

    2、生產方式是勞動者和勞動資料結合的特殊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它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3、從社會意識水平的高低層次,劃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

    4、從與經濟基礎的關系角度,社會意識形式劃分為屬于社會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式(即意識形態),和不屬于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式(即非意識形態)

    5、社會意識又有其相對獨立性

    6、正確而充分地發揮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有賴于社會文化建設特別是先進文化的建設

    7、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尺度,是區分社會經濟時代的物質標志。

    8、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比較活躍的因素,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只有與勞動者的創造活動結合起來,才能獲得自身的生產力意義,才能變為現實的生產力。

    9、生產關系是社會關系中比較基本的關系,政治關系、家庭關系、宗教關系等其他社會關系,都受生產關系的支配和制約。

    10、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是比較基本的、決定性的,它是區分不同生產方式、判定社會經濟結構性質的客觀依據。

    11、在社會生產中,生產力是生產的物質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的社會形式,二者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

    1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亦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13、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14、上層建筑的反作用的性質,取決于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歸根到底取決于它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

    15、社會形態,是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統一體。

    16、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這種統一性基礎上的多樣性,充分表現出人類以及各個民族解決自身矛盾的能力及其創造性。

    17、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

    18、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階級的產生:階級是一個歷史范疇

    階級的本質:階級首先是一個經濟范疇。

    19、經濟斗爭是比較根本形式,政治斗爭是比較高形式。

    20、一切階級斗爭,歸根結底都是圍繞著經濟利益這個軸心展開的。

    21、階級斗爭是階級對立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22、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國家政治從反動階級手里轉移到革命階級手里,是實現社會形態變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標志。

    23、革命根源于社會基本矛盾的尖銳化。生產力的發展和舊的生產關系、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舊的上層建筑之間出現的矛盾沖突,是社會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

    24、革命的實質,是革命階級****反動階級的統治,用新的社會制度人替舊的社會制度,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

    25、改革是同一種社會形態發展過程中的量變,是統治階級為了鞏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會制度而在社會各個領域采取革新舉措。

    26、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客觀要求,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徑,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和直接動力。

    27、改革是一種“制度創新”,是新體制代替舊體制,改革是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是對社會主義傳統體制的根本變革,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所以,我國的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28、科學技術作用的實現要受一定客觀條件,諸如社會制度、利益關系等因素的影響,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觀條件,如人們的觀念和認識水平的影響。

    29、解決“全球問題”依賴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條件。(1)要用科學的自然觀和發展觀指導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要樹立全球觀念和危機意識,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狹隘視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為;(2)要正確對待自然和社會的關系,增強人們合理控制各種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的能力和手段,為人類擺脫困境創造新的物質條件;(3)如果問題是由社會制度造成的,就需要變革這種不合理的社會制度。

    30、誰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還是英雄創造歷史,這是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

    31、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主體。人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

    32、馬克思:“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馬克思的這一著名論斷說明:(1)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天生所固有的抽象物,也不是從所有個體的人身上抽象出來的共同性,現實的人總是處在特定條件下的人。抽象地談論人的本性“是善是惡”的觀點、認為人的本質“就在人自身”、人的本質就“在于自由”都是唯心主義的;(2)各種社會關系都體現著人的本質,其中生產關系是比較基本的關系。(3)由于社會關系處在不斷變化之中,所以人的本質不是凝固的不變的,而是具體的、歷史的。(4)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而不是自然屬性。

    33、人民群眾從質上說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從量上說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

    3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的總體意愿和行動代表了歷史的發展方向,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比較終決定歷史的結局。

    35、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總是要受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比較基本的制約因素)、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又要不斷地突破這些條件的制約。

    36、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

    37、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8、個人可以加速歷史的發展,也可以延緩歷史的發展,其中對歷史發展起較大作用的人物稱為歷史人物,正面的歷史人物,即反映時代要求,代表進步階級或階層利益,對社會發展起顯著促進作用的代表人物,稱為杰出人物,也叫英雄人物。

    39、歷史人物,特別是杰出人物的產生都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是時勢造英雄,是人民群眾造就了英雄。

    40、唯物史觀主張評價歷史人物,堅持歷史分析方法和階級分析方法。

    第五章 資本主義的形成及其本質

    1、馬克思:“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這種剝奪的歷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寫在人類的編年史中的。

    2、商品經濟得以產生的歷史條件有兩個:一是社會分工的出現;二是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

    3、恩格斯:“隨著生產分為農業和手工業這兩大主要部門,便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即商品生產。”

    4、商品,是用來交換的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勞動產品

    5、使用價值,是指商品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關系,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一切勞動產

    6、決定商品交換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價值。

    7、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類腦力和體力的耗費。價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會屬性。

    8、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9、抽象勞動,是指撇開一切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的體力和腦力消耗。它形成商品的價值實體,即,活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

    10、正是勞動的二重性決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11、決定商品價值量的,不是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而只能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12、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單位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隨著部門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減少,數量(使用價值量)不變;單位時間生產商品的數量(使用價值量)增加,價值量不變。

    13、形成商品價值的勞動,是以簡單勞動為尺度計量的。

    14、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條件下,復雜勞動轉化為簡單勞動,不是商品生產者自覺計算出來的,而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自發實現的。

    15、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商品的價格圍繞價值自發波動。

    16、貨幣,是在長期交換過程中形成的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17、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發展成為外在的商品和貨幣的矛盾。

    18、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構成私有制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19、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進一步發展成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和生產的社會化之間的矛盾。

    20、勞動二重性理論成為“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21、價值分配首先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決定的

    22、勞動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勞動力的使用即勞動。

    23、勞動力成為商品,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

    第一,勞動者是自由人,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自己的商品來支配;

    第二,勞動者“自由”得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價值所必需的物質條件。

    24、勞動力成為商品,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發展到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新階段。

    25、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需的生活必需品的價值決定的。

    26、勞動力商品在使用價值(即勞動)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它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源泉,它在消費過程中能夠創造新的價值,而且這個新的價值比勞動力本身的價值更大。

    27、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家購買的是雇傭工人的勞動力而不是勞動。

    28、資本家之所以能夠購買工人的勞動,把工人變成雇傭工人,其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所有制。

    29、所有制是所有權的基礎,所有制決定著所有權;所有權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態,它是反映著經濟關系的意志關系。這種意志關系的性質在根本上是由這種經濟關系本身決定的。

    30、資本家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在等價交換原則的掩蓋下,雇傭工人從事勞動,占有雇傭工人的剩余價值,這就是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實質。

    31、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32、所謂價值增殖過程,是超過勞動力價值的補償這個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

    33、剩余價值是由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創造的。

    34、資本的本質不是物,而是一定歷史社會形態下的生產關系。

    35、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采取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兩種形態,根據這兩部分資本在剩余價值生產過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將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

    不變資本,是以生產資料形態存在的資本。它的價值通過工人的具體勞動被轉移到新產品中,其價值量不變,即不發生增殖,所以,馬克思把這部分資本叫做不變資本。

    可變資本,是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它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不是被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勞動再生產出來。在生產過程中,工人所創造的新價值,不僅包括相當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而且還包括一定量的剩余價值。由于購買勞動力的這部分資本價值是一個可變的量,所以,馬克思把這一部分資本叫做可變資本。

    把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進一步揭示了剩余價值產生的源泉。它表明,剩余價值不是由全部資本產生的。雇傭勞動者的剩余勞動是剩余價值產生的唯一源泉。這種劃分也為確定資本家對雇傭勞動者的剝削程度提供了科學依據。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可以用剩余價值率表示:m‘=m/v.剩余價值率還可以表示為:m’=剩余勞動/必要勞動=剩余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

    36、絕對剩余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延長勞動日長度而生產的剩余價值。

    37、每個資本家都力圖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獲得超額剩余價值。這個過程的客觀后果則是整個社會各個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導致生活資料的價值下降和用于補償勞動力價值的必要勞動時間就會縮短,剩余勞動時間則會相對延長,整個資本家階級普遍獲得相對剩余價值。

    38、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生產自動化,是資本家獲取高額剩余價值的手段,而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仍然是這種剩余價值的唯一源泉。

    39、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再生產的統一。

    40、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點是擴大再生產。

    41、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源泉。

    42、資本積累的本質:就是資本家不斷地利用無償占有的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來擴大自己的資本規模,進一步擴大和加強對工人的剝削和統治。

    43、資本家投入到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資本,從自然形式上看,總是由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構成的。在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存在著一定比例,這個比例取決于生產技術的發展水平。這種由生產的技術水平所決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

    44、資本家投入到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資本,從價值形式上看,可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這兩部分資本價值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

    45、一般來說,資本的技術構成決定資本的價值構成,技術構成的變化往往會引起價值構成相應變化,而價值構成的變化通常反映著技術構成的變化。這種由資本的技術構成決定并反映技術構成的資本價值構成,叫作資本的有機構成。通常用c∶v來表示。

    46、所謂相對過剩人口,就是勞動力供給超過了資本對它的需要。這種過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對的,是因為它并不是社會生產發展所絕對不需要的,而是由于他們不為資本價值增殖所需要,使他們成為“過剩”的或“多余”的人了。

    47、資本積累的歷史趨勢,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勝利。

    48、社會再生產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即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問題。

    49、經濟危機的發生,實際上是資本主義條件下以強制的方式解決社會再生產的實現問題的途徑,這種強制性地恢復平衡,是以社會經濟生活的嚴重混亂和癱瘓以及社會資源和財富的極大浪費為代價的。

    50、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這是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

    51、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與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52、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具有周期性,這是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階段性決定的。

    53、經濟危機只能暫時緩解而不能根除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反而使資本主義矛盾在更深層次和更大范圍上發展。

    54、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爆發的特點,使社會資本再生產也呈現了周期性的特點。

    55、資本主義國家的建立只是以一種新的階級剝削和壓迫形式取代了以往舊的階級剝削和壓迫形式而已。

    第六章 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1、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

    2、壟斷并不能消除競爭,反而使競爭變得更加復雜和劇烈。

    3、金融資本,是由工業壟斷資本和銀行壟斷資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種壟斷資本。

    4、壟斷利潤,是壟斷資本家憑借其在社會生產和流通中的壟斷地位而獲得的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利潤。

    5、壟斷資本所獲得的高額利潤,歸根到底來自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所創造的剩余價值。

    6、壟斷利潤主要是通過壟斷組織制定的壟斷價格來實現的。

    7、壟斷價格的產生沒有否定價值規律,它是價值規律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作用的具體體現。

    8、壟斷價格的制定和變化,歸根到底取決于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及其變化。

    9、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并沒有根本改變壟斷資本主義的性質。

    10、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有各種不同的具體形式,其實質都是私人壟斷資本利用國家機器來為其發展服務的手段,是私人壟斷資本為了維護壟斷統治和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而和國家政權相結合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形式。

    11、國際壟斷組織、國際壟斷同盟以及國際協調機構進行的國際經濟調節,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全球化,但它們從根本上說是為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為他們攫取高額壟斷利潤服務的。

    12、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的實質,即壟斷資本憑借壟斷地位,獲取高額壟斷利潤。

    13、企業經營全球化的重要標志是,跨國公司成為世界經濟的主體。

    14、經濟全球化又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進程,它在產生積極效應的同時,也會產生消極的后果。

    15、經濟全球化又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進程,它在產生積極效應的同時,也會產生消極的后果。

    16、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資本家指揮下的勞動只是形式上隸屬于資本;隨著機器大工業生產體系的建立,勞動對資本的隸屬就成為實質上的隸屬。

    17、危機對社會經濟運行的干擾減輕,破壞性減弱;危機周期的長度縮短;經濟危機的四個階段之間的差別有所減弱;金融危機對整個經濟危機的影響加強。

    18、當代資本主義發生的變化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基本框架內的變化,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質發生了變化。

    19、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并沒有觸動資本主義統治的根基,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性質,也沒有改變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的基本原理的科學性。

    20、馬克思:“發展社會勞動的生產力,是資本的歷史任務和存在理由。資本正是以此不自覺地創造著一種更高的生產形式的物質條件。”

    第七章 社會主義社會及其發展

    1、1848年2月,《******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問世。

    2、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是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實現的。

    3、馬克思恩格斯講無產階級革命將在幾個重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并不意味著是這種革命將在某一天或某一時刻“同時發生”,而是指同一個歷史的發展時期。在一個時期內,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前后相繼爆發無產階級革命,形成一個互相促進和支持的革命高漲的局面。

    4、1921年3月,俄共(布)召開十大,毅然決定從戰時********政策過渡工到實行以發展商品經濟為主要特征的新經濟政策。

    5、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證明,蘇聯模式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它并不是社會主義的唯一模式。

    6、發展社會主義既不能照搬蘇聯社會主義的模式,更不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模式。

    7、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民主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內容。

    8、無產階級專政的比較終目標,是消滅剝削、消滅階級,進入到無階級社會。

    9、社會主義民主是絕大多數人的民主,它的本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

    10、在對社會主義基本特征的理解中,比較重要的是公有制為主體和共同富裕,這是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根本體現。

    11、政黨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社會經濟和階級斗爭發展到資產階級時代的產物。

    12、政黨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社會經濟和階級斗爭發展到資產階級時代的產物。

    13、******的比較終目的,就是在全世界實現********的社會制度。

    14、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根本宗旨和為實現********而奮斗的根本目標是完全一致的。

    第八章 ********是人類比較崇高的社會理想

    1、在********社會,個人消費品的分配方式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它將比較終實現人類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2、馬克思恩格斯(《******宣言》):“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

    3、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提出:“兩個不可避免”,即“資本主義的滅亡和社會主義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兩個必然”。后來,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兩個決不會”,即:“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有著內在的聯系,它們是對資本主義滅亡和********勝利必然性以及這種必然性實現的時間和條件的全面論述。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有用

25人覺得有用

閱讀全文

2019考研VIP資料免費領取

【隱私保障】

育路為您提供專業解答

相關文章推薦

18

2010.12

2011考研政治《近代史綱要》沖刺考點(3)

育路教育網特別為您搜集整理2011年考研政治輔導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取得一個好的成績! ......

18

2010.12

2011考研政治重難點預測:毛澤東思想概論

育路教育網特別為您搜集整理2011年考研政治輔導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取得一個好的成績! ......

18

2010.12

2011年考研優美英語作文背誦060

育路教育網特別為您搜集整理2011年考研英語輔導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取得一個好的成績! ......

18

2010.12

2011年考研優美英語作文背誦059

育路教育網特別為您搜集整理2011年考研英語輔導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取得一個好的成績! ......

18

2010.12

2011年考研優美英語作文背誦059

育路教育網特別為您搜集整理2011年考研英語輔導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取得一個好的成績! ......

18

2010.12

2011年考研優美英語作文背誦058

育路教育網特別為您搜集整理2011年考研英語輔導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取得一個好的成績!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么要報考研輔導班? 如何選擇考研輔導班? 考研輔導班哪個好? 哪些北京考研輔導班靠譜? 2019考研輔導班大全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尤物国产91九色综合久久 |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专区精品视频 | 视频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亚洲va久久久久综合 | 五月天在线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