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類社會極其發展規律
第一節 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
①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基本問題在歷史觀中的貫徹和表現。
②唯心主義歷史觀的兩種基本形態:一是唯意志論,這是歷史觀上的主觀唯心主義,把人們的思想動機、主觀意志當作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二是宿命論,這是歷史觀上的客觀唯心主義,把人類社會之外的某種神秘精神當作社會發展的決定和支配力量。
2、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內涵及其作用
①社會存在屬于社會生活物質方面。它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其中對社會發展起主要決定作用的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
②地理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所處地理位置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它包括氣候、土壤、山脈、河流、礦藏以及植物和動物等等。地理環境是社會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當生態系統保持適當平衡時,才能有利于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當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時,人類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懲罰。
③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數量、質量、構成以及人口的發展和分布等方面。第一,沒有一定數量的比較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第二,在一個國家和地區,人口的密度和增長速度是否同生產發展的狀態和需要相適應,會對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起著加速或者延緩的作用。
④社會意識的含義,是人的一切意識要素、觀念形態等全部精神現象和過程的總和。
第一,藝術是通過塑造具體生動的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意識形式。
第二,道德是是依賴社會輿論調整人與人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第三,宗教是統治人們的那些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在人們頭腦中虛幻的、顛倒的反映。
第四,政治法律思想是關于政治法律的觀點、理論的總和,是經濟基礎比較直接比較集中的反映。
第五,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是比較抽象的意識形態。
社會意識的特點: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相對獨立性,即社會意識在依賴和反映社會存在的基礎上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
社會意識的構成:從杜會意識的主體的角度區分為個人意識和群體意識。從社會意識的高低不同層次的角度區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
3、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
①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辨證統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②意識形態根源于社會存在,但它一經產生,便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具體表現在:
第一,社會意識的發展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第二,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具有歷史繼承性。
第三,社會意識能動地反作用于社會存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比較突出的表現。
4、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和意義
①原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能動地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先進的社會意識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社會意識阻礙社會的發展
②意義:第一,它宣布唯心主義破產。第二,他對社會歷史的研究真正成為科學。
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
社會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它們的矛盾運動構成社會發展的內在源泉和根本動力。
1、生產力
①生產力是人們解決社會同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
②生產力的運動、變化、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③生產力構成: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者的總和。
2、生產關系
①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屬于人與人的關系。
②生產關系是一種客觀的物質關系,既不能自由選擇,也不能隨意改變。
③從生產和再生產的運轉過程看,生產關系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從劃分階級的經濟基礎的標準看,生產關系包括三個方面: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人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的分配關系。
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及其意義
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②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相適合時,它有力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時,它就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4、意義:這一原理是制定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戰略、路線、方針、政策的依據。
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1、經濟基礎的含義
①經濟基礎即社會的經濟結構,是指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②經濟基礎屬于社會的物質關系,是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
2、上層建筑的含義
①社會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思想觀點以及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
②上層建筑關系: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互為因果,政治上層建筑一旦形成就成為既定的現實力量,影響人們的思想,兩者都是經濟的反映,
3、社會形態的內涵
①社會形態是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體,包括經濟形態、政治形態、意識形態。
②社會形態理論的方法論意義:揭示了社會是具體的、歷史的,社會形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有機統一體,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即有規律的過程。
4、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運動規律
①辯證關系原理: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性質和變化發展;上層建筑能動地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②上層建筑當它為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經濟基礎服務時,促進生產力和社會的發展;當它為不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經濟基礎服務時,阻礙生產力和社會的發展。
③意義:是無產階級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依據之一。
四、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及特殊規律
1、社會形態的內涵
社會形態:是指同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體,包括經濟形態(即經濟制度)、政治形態、意識形態。
每一社會形態都是歷史的,有它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人類社會就是一個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合乎規律的發展過程。
2、社會發展形態更替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①統一性是指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普遍性規律,不同國家、民族發展的具有的共同的社會形態本質和發展的一般趨勢。
②多樣性是指發展中的差異性、特殊性、豐富多樣性。表現在:各個國家、民族發展道路的特殊性、多樣性。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04
2011.07
第五章 資本主義的形成及其本質 第一節 資本主義的形成及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矛盾 一、......
01
2011.07
中國共產黨歷屆黨代會(1大——16大)每年考試一般考一道多選題 黨的一大:中國共產......
01
2011.07
形勢與政策是研究生入學考試政治理論課的重要考查內容之一。依據2004年考試大綱規定,形勢與政策部......
01
2011.07
筆記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在內部講義上,一部分記在筆記本上。她的"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式(領/導......
01
2011.07
第一方面 活的靈魂 一. 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形成及依據 1.形成 第一階段: 在二三十年......
01
2011.07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1925年 1. 分析了中國資產階級的特殊情況,科學地劃分為買辦資產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