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認識的本質和過程
本章復習重點:
一、認識的基礎和本質,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
二、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
三、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觀
四、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
一、認識的發生和本質
1、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與舊認識論的區別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它與舊認識論(主要指唯心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有本質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反映論與先驗論的對立
反映論與先驗論的對立
反映論是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它主張,認識本質上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自覺地把反映論原則作為自己認識論的前提。先驗論否認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主張認識先于客觀事物而存在,先于實踐經驗而存在。認識上存在兩條根本對立的路線:一條是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路線,另一條是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路線。
(2)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對立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堅持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的可知論,反對一切不可知論,并克服了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世界可知性問題上的局限性。對不可知論比較有力的駁斥是實踐。
(3)能動反映論與機械反映論的區別。辯證唯物主義堅持實踐的觀點和辯證法的觀點,主張認識本質上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舊唯物主義離開實踐來考察反映過程,主張認識是對客觀事物的簡單的摹寫和機械的反映。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克服了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機械性、直觀性,把反映論發展為能動的反映論。
2、認識發生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發生的現實基礎,在認識中起決定作用。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關系是“源”和“流”的關系。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為認識的發展提供經驗材料、物質條件、工具手段,實踐鍛煉和提高人們的思維能力。
(3)實踐是認識的比較終目的
(4)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3、認識的本質。主體在認識中的作用
(1)認識本質上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三層含義—第一、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反映是認識的基本特性。認識必須如實地反映客觀實際。第二、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是能動的過程。反映不是一種對客觀對象照鏡子式的直接映照或機械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摹寫,也不是一次性就完成的認識,而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感知,是在觀念上對客體的改造和能動再現,是由現象到本質、由不甚深刻的本質到更為深刻的本質的不斷深化的過程。第三,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要識別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在認識本質問題上的錯誤(前者夸大主體的能動性,后者抹煞主體的能動性)。
(2)認識主體在反映中的創造性。反映與信息、選擇、重構的關系。
創造性是人類認識的又一基本特性。認識是一種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的、創造性的活動。創造性的主要表現:第一、主體創造性地再現客體。第二、不僅能反映客觀對象的當前狀況,而且還可以突破一定的時空界限來追溯歷史、預測未來。第三、不僅能反映客觀事物的實然狀態,而且能反映客觀事物的應然狀態。
4、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與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實踐對認識起決定作用,即決定認識的產生和發展。但這并不否認認識具有相對獨立性。認識對實踐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確的理論指導實踐,會使實踐活動順利進行并達到預期的效果。
5、中國傳統這些中的知行觀及其現代意義
知與行的關系就是認識和實踐的關系。
二、認識的發展過程(這里強調認識中的辯證法)
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在實踐的基礎上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到實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致無窮。
1、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及其辯證關系 (重點)
兩種認識區別:內容不同(理性認識反映本質,感性認識反映現象),性質不同(一個是低級的,一個是高級的),形式不同(感性認識的形式:感覺,知覺和表象;理性認識—概念、判斷和推理,范疇即是概念),特點不同(感性認識有直接性、具體性;理性認識具有抽象性、間接性)。
聯系: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理想認識以感性認識為基礎,感性認識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認識,還有賴于理性認識的指導。在生活中既要重視經驗,又要重視理性認識—以科學理論為指導。
感性認識古希臘哲學家說,沒有理性,眼睛是比較壞的見證人。這個問題涉及的就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首先簡述一下關系,接著講正確指出了離開了理性認識的指導,感性認識會陷入盲目,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否認感性認識的重要性。
2、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
兩次飛躍:第二次過程更重要。首先,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實現這一飛躍必須掌握系統而又真實的感性材料,必須對感性材料進行科學的思維加工。其次,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
3、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的作用
理性因素起主導作用,非理性因素起非主導作用。
如果沒有追求真理的熱情,就不可能獲得真理。表明熱情,激情在工作中的作用。
興趣是比較好的老師。也表明了興趣這種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需要理性因素來控制,要反對夸大非理性因素—非理性主義—唯心主義。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21
2011.08
第三章 世界的聯系、發展及其規律 本章復習重點:1、兩個觀點: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2、三個......
21
2011.08
第二章 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 辯證唯物主義 2-4 章可相繼被看作 唯物論—辯證法......
21
2011.08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重在理解) (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是哲學中的偉大變革 偉......
21
2011.08
分析題綜合性比較強:不是考一個知識點,而是考幾個知識點,所以要靈活運用,把握一個知識點的相關......
21
2011.08
2012年考研復習已經開始進入了強化階段,相信大多數準備考研的同學都關注著2011年的分數線。想通過......
20
2011.08
根據歷年的考研大綱發布時間,2012年考研政治大綱預計8月底9月初公布,育路教育網將在第一時間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