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辛"/>
第一節 舉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幟
一、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
(一)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
原因:帝國主義侵略日益擴大
清政府財政開支激增(賠款)
反抗:各種民變;反洋教、抗捐、抗稅、抗租,罷工
拒俄、拒法、抵制美貨
收回利權運動和保路運動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產
1901《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已徹底放棄了抵抗外國侵略者的念頭,甘當“洋人的朝廷”。
國內要求改革的呼聲日漸高漲,為擺脫困境,清政府于1901.4成立政務處,宣布實行“新政”
改革內容:設立商部、學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機構裁撤綠營,建立新軍 頒布商法商律,獎勵工商 鼓勵留學,頒布新的學制,1906起廢科舉1906年宣布“預備仿行憲政”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規定9年的預備立憲期限)立憲目的:“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 后果:不但沒能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加重了危機。
破產標志:1911.5 成立責任內閣,被譏為“皇族內閣”
(三)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階級基礎和骨干力量
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由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首先發動。
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
骨干力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活動
(一)孫中山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開始
1894年,《上李鴻章書》,“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被拒。
1894年,檀香山組建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小團體。)
1904,發表《中國問題的真解決》,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同志“以一個新的、開明的、進步的政府來代替舊政府”,“把過時的滿清君主政體改變為‘中華民國’”,才能真正解決中國問題。
1905年,策劃廣州起義失敗
(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宣傳與組織工作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反對康有為的保皇觀點,歌頌革命為“啟迪民智,除舊布新”的良藥,強調中國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鄒容:《革命軍》,闡述在中國進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義性,號召人民推翻清朝,建立“中華共和國”。
陳天華《警世鐘》《猛回頭》,痛斥帝國主義侵略給中國帶來的深重災難,揭露清政府已經成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號召人民奮起革命,推翻清政府這個“洋人的朝廷”。
革命團體:興華會;科學補習所;光復會;岳王會
1905在東京成立同盟會(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的全國性政黨)
組織者:孫中山、黃興、宋教仁
職務:孫中山:總理;黃興:執行部庶務(實際主持日常工作)
機關報:《民報》
三、三民主義學說和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
1905年11月,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上,將同盟會的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概括為:三大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后被稱為三民主義。
(一)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1.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變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
2.追求獨立,建立“民族獨立的國家”
指出,民族主義不是簡單的排滿,不是針對一切滿人,而是“應將滿洲政府所有壓制人民之手段、專制不平之政治、暴虐之刑罰、勒派加抽之苛捐與及滿洲政府所縱容之虎狼官吏,一切掃除”。即,要結束清政府的專制統治及其媚外政策。
缺點:沒從正面鮮明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主張(對于帝國主義的本質認識不清,害怕干涉,甚至幻想以承認不平等條約換取支持;沒明確把漢族軍閥、官僚、地主作為革命對象。
(二)民權主義
“創立民國”,即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這是孫中山說的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民國。《軍政府宣言》指出:“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由國民公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孫中山強調,政治革命應當與民族革命并行。民族革命是掃除“現在的惡劣政治”,而政治革命則是掃除“惡劣政治的根本”。
矛頭:集國內民族壓迫與封建專制統治于一身的清政府
缺點:忽略群眾在國家中的地位,難使民主權利得到真正保證。
(三)民生主義
口號:“平均地權”(孫中山說的社會革命)
內容:核定全國土地的地價,其現有之地價,仍屬原主;革命后的增價,歸國家,為國民共享。國家還可按原定地價收買地主的土地。希望他試圖探討一種一勞永逸的辦法,既使中國富強,又避免產生貧富懸殊,避免社會危機,他希望“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
缺點:沒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滿足農民土地要求,難以成為發動廣大工農群眾的理論武器。
三民主義初步描繪出中國還不曾有過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是一個比較完整而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
四、關于革命與改良的辯論
背景:1905-1907,圍繞中國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還是改良方式這個問題,革命派與改良派各自分別以《民報》、《新民從報》為主要輿論陣地,展開了一場大論戰。
(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焦點)
改良派:革命會引起下層社會暴動,招致外國的干涉、瓜分,血流成河,亡國滅種,所以只能改良、立憲。
革命派:
1.革命有犧牲,但是不進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意味著將長期遭受痛苦。革命雖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療治社會的捷徑。
2.革命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犧牲,以換取歷史的進步作為補償的。
(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實行共和
改良派:“民國惡劣”、“智力低下”,沒有實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如果實行,則亡國,因此只能實行君主立憲。
革命派:不是“民國惡劣”,不是“國民惡劣”。民主共和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拯救與建設中國都必須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
(三)要不要社會革命
改良派:反對土地國有、平均地權。認為中國社會經濟組織優良,土地問題不是中國比較重要的問題,不存在社會革命的可能。社會革命只會導致中國的大動亂。
革命派:對于“地主強權”、“地權失平”現象,“救治之法,則惟有實行土地國有之政策”,須通過平均地權實現土地國有,政治革命的同時社會革命,才能避免貧富不均等社會現象。《新民叢報》1907年的結論:“數年以來,革命論盛行于國中,今則得法理論、政治論以為之羽翼,其旗幟益鮮明,其壁壘益森嚴,其勢力益磅礴,而郁積,下至販夫走卒,莫不口談革命,而身行破壞。”,立憲黨人則“氣為所懾,而口為箝。”
意義:劃清了革命與改良的界限,傳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進了革命形勢的發展。
革命派的弱點:
1。主張推翻清政府,但對“革命是否會招致帝國主義干涉”的問題不敢理直氣壯的正面回答,只是希望通過“有秩序的革命”來避免動亂和帝國主義的干涉。
2。所說的“國民”,主要是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而不是廣大的勞動群眾。
3。對封建地主所有制是否應該改革語焉不詳,反對貧困農民“奪富人之田為己有”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17
2012.07
第三節 維新運動的興起和夭折
......
17
2012.07
第二節 洋務運動的興衰
......
17
2012.07
第一節 農民群眾斗爭風暴的起落
......
17
2012.07
第三節 反侵略戰爭的失敗與民族意識的覺醒
......
17
2012.07
一、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歷程
(一)人民群眾的反侵略斗......
17
2012.07
第一節 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