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頭上一道縫了7針的傷口,剛剛拆線,血痂和碘酒的印跡還清晰可見,淘寶店主張一蘭坐在屏幕前,打理生意。
她今年31歲,畢業于中南民族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高中入黨、大學學生會組織部長、校級三好學生……如果不是因為生病,她現在應該已經步入生命的怒放期。
然而,她現在是一個時刻要人陪著的大孩子,走路不穩,雙耳失聰,左側面癱,視力模糊。上周,她在洗澡時摔倒,昏迷一整天,住院一周。也因為這一跤,她56歲的母親楊女士決定辭掉保潔的工作,放棄每個月多出的一千多元收入。而這個家庭,餐桌上已經不常出現肉了。
夢想從8年前斷裂,生的堅持
2005年以前,這個家庭不是這樣的。那一年,張一蘭大四,正在備考研究生,年年得獎學金的她胸有成足。
一張診斷書打亂了她的所有規劃:神經纖維瘤2型,患者的顱內和脊柱會不斷長出腫瘤。這是一種目前無法根治、短時間內不會致命卻極度殘忍的疾病。它會一點點剝奪患者的本能,先是聽力、視力,然后是青春容貌,接下來是行動的自由和尊嚴。
從2005年起,張一蘭先后經歷了5次開顱手術。出院后,原本美麗的張一蘭變成了連翻身都無法獨自完成的病人。她需要重新學習說話、走路和生活。先是躺在床上練習抬手、抬腿,好轉后在腿上綁上沙袋,繼續練習,等腿部有力量了,靠墻練習站立。一次練習站立時,張一蘭曾因打了個噴嚏,直挺挺地倒下來,被媽媽接在懷里。能站立之后,她在客廳與臥室之間拉一道長長的繩子,扶著繩子練習走路。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