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及考試科目:民俗學
上海大學民俗學專業屬于上海大學社會學學科的二級碩士點。上海大學社會學專業是全國四個社會學國家重點學科之一,教育部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上海市優勢重點學科、085一流學科、上海高校一流學科(B類),建有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社會轉型與社會組織研究中心和中國城市新移民問題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會學E-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庫基層治理創新研究中心、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暨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李友梅工作室、上海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等市級重點研究平臺,辦有大陸高校知名學術刊物《社會》,專業英文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CJS)。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梯隊完整,特別是在組織社會學、社會網絡與社會分層、社區研究等方向擁有一批知名度較高的學者,擁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名、上海市千人學者2名、東方學者5名;師資來源合理,海外獲得博士學位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的32%。近五年以來,本學科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3項,教育部重大項目2項,一般項目10余項,其他課題100余項,科研經費1000余萬元,發表高質量學術論文300多篇,專著40多種,參與中央和省市級政府部門的決策咨詢課題30余項。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同國外知名社會學學術機構建立了廣泛而深遠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學生培養交換關系,為本學院學生的海外深造創造了良好條件。同時上海大學社會學院還在上海及周邊地區建立了20多個調查研究和實習基地,為學生進行田野調查和實習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會科學調查中心,擁有10余項大型專題調查數據供學生使用。除上海大學和國家層面的各種獎學金以外,上海大學社會學院還專門設立了“費孝通田野調查基金”,實施“優秀研究生學位論文培育計劃”,通過獎學金、專項資助等方式鼓勵和支持一心向學、具有培養前途的優秀研究生專心讀書、深入田野開展研究,并積極參加國內外的學術交流。
民俗學是研究群體的生活文化的一門學問,在“民俗”這個術語中被假設了存在于普通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過去的民俗學以闡明民俗的由來、變遷和民族性為目的,現在的民俗學的學術方向已呈現多樣化,無論農村和城市,無論傳統和現代的文化都成為其研究的領域。本專業通過“民俗學研究方法”、“民間文學和文藝民俗學”、“文化保護和民俗學”、“社會與環境民俗學”等民俗學課程以及社會學專業、人類學專業等相關課程的學習,并依靠“人類學民俗學研究所”的教師及其研究資源,培養和訓練研究生掌握學術研究和田野調查的能力,深化對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對中國社會的民間文化的觀察和理解,為走向社會打下探求和實踐的基礎。
研究方向:
01.社會民俗
02.文藝民俗
03.環境民俗學
指導教師:
耿敬教授、陳志勤副教授、常俊副教授等。
招生人數:7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或 203日語
3.650民俗學
4.885民間文學
5.綜合考試(復試科目)
備 注:
本專業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本科畢業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