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及考試科目:生態學
生態學是上海大學重點發展的交叉學科之一,包括環境生態工程、植物生理生態學、生態毒理學、分子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等研究方向。在"211工程"的支持下,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學科和人才培養體系,各學科方向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該學科點有教授13人,副教授16人,其中2人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培養計劃。
環境生態工程研究典型污染物(重金屬、農藥、石油等)在濕地土壤-植物-水體連續界面遷移、轉化和積累過程的基本規律及根區微生物的生態效應;以濕地生態系統形成、演化的物理、化學、微生物過程為核心,以分子生物學技術為依托,研究濕地生態系統的微生物的生態過程與功能、生態修復與管理、生態環境變化區域效應,并提供理論與技術指導,提出不同受損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模式,發展和完善受損濕地生態系統修復技術體系。
植物生理生態學在多年努力下,整合和發展了其他相關的研究內容,在作物生理生態、植物逆境生理生態、植物養分利用和發育生理以及植物-微生物互作等領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經過多年努力,已經成為一支學術梯隊合理,知識結構優良的科研團隊。
生態毒理學方向主要研究有機污染物,特別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包括多氯聯苯、多溴聯苯醚、有機氯農藥、以全氟辛酸為代表的全氟有機化合物和環狀甲基硅氧烷等,此外,也研究因燃燒和工業排放產生的大氣污染物,如丁二烯、異戊二烯、三氯乙烯和丙烯等。
分子生態學學科方向針對傳統的生態學問題,綜合分子生物學、現代電生理、光量子學、基因組學和行為學等技術手段,在分子水平上對東亞鉗蝎、家蠶滯育等生態現象與生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化學生態學屬于生態學和化學的交叉學科,主要研究生物間的化學聯系及其機制,是當前生態學領域最活躍的分支學科之一。主要利用電化學技術研究蛋白質在不同離子、光照、氣體分子等環境因子下的結構和功能變化,揭示生命體對環境因子的響應機制,為評估和改善環境因子對生命體的影響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
研究方向:
01.環境生態工程
02.植物生理生態學
03.分子生態學
04. 化學生態學
指導教師:
宋任濤教授、胡向陽教授、何池全教授、汪福順研究員、李根喜教授、劉曉艷教授、羅利教授、鄧志瑞副教授、宋紅生副教授、李平副教授、朱晨光副教授、楊明副教授、安靜副研究員等。
招生人數:8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626生態學
4.853環境化學 或 854生物化學
5.生態學綜合(復試科目)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