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沖刺:馬原-唯物史論
2016考研初試在即,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特別針對比較后40天的復習,出品了"2016考研政治比較后沖刺背誦材料"系列文章,把眾多考點按照模塊與專題的形式高度濃縮總結,希望考生能夠掌握這些必備考點。
由于馬原部分考點較多,所以按照模塊編寫。本文的主題為唯物史觀。
專題一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一)兩種對立史觀
唯心史觀具有兩大缺陷:一是至多考察人們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進一步追究思想動機背后的物質動因。二是指看到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而忽視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
(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社會存在屬于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不能決定社會的性質和社會形態的更替。
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
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屬于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式稱為社會意識形態,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依賴性,同時也有相對獨立性,它在反映社會存在的同時具有自己特有的發展形式和規律。
首先,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會意識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各自具有的歷史繼承性。
比較后,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的反作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突出表現。
專題二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生產力是人們解決社會同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表示人和自然的關系。
其基本要素包括:①勞動資料;②勞動對象;③勞動者。勞動資料里比較重要的是生產工具,它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尺度,是區分社會經濟時代的物質標志。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合稱生產資料。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比較活躍的因素,只有把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相結合,才能變成現實生產力。
生產力中還包含著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是第一生產力。
生產關系是社會關系中比較基本的關系。在生產關系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比較基本的、決定性的,它構成全部生產關系的基礎,是區分不同生產方式、判定社會經濟結構性質的客觀依據。
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歸根到底還是由生產力決定的,取決于生產關系是否適合生產力的狀況。
專題三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
(一)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
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又稱基本經濟制度。經濟體制是基本經濟制度采取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產關系的具體實現形式。
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意識形態又稱觀念上層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思想觀點。政治法律制度及設施和政治組織又稱政治上層建筑,包括:國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國家政權機構、政黨、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政治組織形態和設施。
觀念上層建筑和政治上層建筑的關系是:政治上層建筑是在一定意識形態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政治上層建筑一旦形成,就成為一種現實的力量,影響并制約著人們的思想理論觀點。在整個上層建筑中,政治上層建筑居主導地位,國家政權是它的核心。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反作用的性質,取決于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歸根到底取決于它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
(二)國家的起源和實質
1.起源: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2.實質:國家的實質是階級統治工具。
3.職能:國家有政治統治(階級統治)和社會管理職能。政治統治是其主要職能,社會管理職能是為政治統治服務的。政治統治只能通過社會管理職能體現。
專題四 社會形態的更替
社會形態是又稱社會制度,是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統一體。其中,經濟基礎是社會的"骨骼系統",上層建筑是社會的"血肉系統"。
社會形態的更替是歷史的客觀必然性和人們的自覺選擇性的統一,是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人們的歷史選擇性,歸根結底是人民群眾的選擇性。
專題五 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
(一)根本動力:社會基本矛盾
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更為根本的矛盾,它決定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的產生和發展。生產力是比較基本的動力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比較終決定力量。
社會基本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貫穿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
(二)直接動力:階級斗爭
生產資料占有關系的不同,是劃分階級的基礎。
階級斗爭是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的直接表現,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三)重要動力:革命、改革、科學技術
1.革命
革命是階級斗爭的比較高形式,是社會形態的質變。革命的實質是革命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用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社會制度。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國家政權從反動階級手里轉到革命階級手里,是實現社會形態變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標志。
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是實現社會形態更替的重要手段和決定性環節。
2.改革
改革是一種"制度創新",用新體制取代舊體制,是在同一社會形態內,實現該社會形態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改革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動力。
3.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社會作用的兩重性。科學技術像一把雙刃劍。
專題六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一)人的本質
從人與動物相區別的層次上,人的本質在于勞動。
從人與人相區別的層次上,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二)歷史創造者問題的考察原則
唯物史觀(群眾史觀)認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每個人創造自己的歷史。社會歷史的發展是無數個人合力作用的結果。人民群眾創造歷史。
唯心史觀(英雄史觀)認為:英雄創造歷史。神創造歷史。觀念創造歷史。超人創造歷史。
(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①人民群眾從質上說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②從量上說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③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人民群眾有著不同的內容,包含著不同的階級、階層和集團;④人民群眾的比較穩定的主體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專題七 個人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
按照個人對社會歷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區分為普通個人和歷史人物。
歷史人物不能決定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歷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受人民群眾及其實踐活動的制約。任何歷史人物,特別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現,都體現了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歷史人物作用的性質取決于他們的思想、行動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意愿。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23
2015.11
考研政治沖刺:馬原-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2016考研初試在即,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特別針對最后......
23
2015.11
2016考研政治最后沖刺背誦版材料(馬原-科學社會主義) 2016考研初試在即,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特......
22
2015.11
2016考研政治提分四大技巧 距離2016年研究生考試還有一個月的時間,這段時間對于政治復習來講......
22
2015.11
25個毛中特重要會議知識點梳理 2016考研臨考當前,考研政治背誦無疑是大家正在緊鑼密鼓準備的......
22
2015.11
2016考研政治:毛澤東重要文獻知識點 關于毛澤東的著作,很多機構和老師都已經總結過,但是有些......
22
2015.11
考研政治:馬原33個核心考點匯 考研號角已然吹響,奔赴在沖刺階段的考生們,我們需要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