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泰勒斯:
希臘哲學史上比較早的哲學學派伊奧尼亞地區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希臘七賢之一,也可以說是哲學的開創者。泰勒斯并沒有留下什么著作。根據古代文獻資料,可知他在哲學史上的主張。泰勒斯在哲學上的重大功績,在于他不用傳統的宗教的說法來解釋萬物的起源,即不把萬物看做是由神所創造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提出水是萬物的本原,實際上就是企圖用物質來說明世界的同一性。他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或始基,而地球則像一個圓筒或圓盤漂浮于水上,天上也是水,萬物生于水而歸于水,水是不變的本體。泰勒斯這種觀點的形成,除了有作為其思想前提的古希臘以及東方的神話故事,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實生活得觀察。這一命題企圖以理性思維對宇宙萬物的根源作出理論上的概括,這就意味著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哲學的誕生。自此以后,希臘的哲學家們沿著泰勒斯所提示的這條道路提出了各色各樣的本原論,一步步地加深人們對宇宙本原以及思維和存在關系的認識。
泰勒斯還說過萬物都充滿著神靈。他并非主張宗教中的神,而是把靈魂看作引起運動的某種東西。從這里可以看出泰勒斯是有原始的“物活論”的觀點的,他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和原始的“物活論”觀點是相聯系的。
邏各斯:
愛菲斯的赫拉克利特集成了米利都學派的唯物主義傳統,但他對宇宙萬物的理解更為深刻。他認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或始基是物質性的“火”,不但萬物是不斷變化和更新的,而且萬物的本源或始基也是如此的。“火”沒有一刻是靜止的,而是不斷“燃燒---熄滅”周而復始的過程。他認為,火的變化與運動、火與萬物的相互轉化是有規律的。這種規律,赫拉克利特就稱之為“邏各斯”。他指出,這個邏各斯是永恒存在的,即使人們對它毫無所知,它仍然存在著。這就是說邏各斯是客觀的,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而且,邏各斯具有普遍的共性,萬物都遵循這個“邏各斯”,它不僅是客觀世界的規律,也支配著人的主觀世界。它是人人所共有的,雖然人們不理解它,對它“格格不入”,但它卻是人人“每天都遇到的東西”,是“支配一切”的原則。同時,邏各斯是可以認識的,但多數人不能認識它,只有少數人才能認識它,因為邏各斯不能光憑感覺而要通過理性才能認識。這又涉及到赫拉克利特對感性和理性的看法。
四因說:
亞里士多德認為,柏拉圖的理念論不能說明事物的存在和運動變化,因為理念是與個別事物相分離的。他認為,要說明事物的存在,必須在現實事物內尋找原因。他說,事物是由四個原因而形成,有了這四個原因,事物才能產生、變化的發展。這四個原因是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
質料因就是事物的“比較初基質”,即構成每一事物的原始質料,也就是“事物所由形成的原料”,這是“構成了一個物件而本身繼續存在著的東西”,它本身不是一種特殊的事物,沒有任何特定的規定性。形式因是指事物的形式結構,“事物的形式或模型”,形式是說明事物的本質的,形式也可以看成是事物的結構,因為沒有結構,散漫的東西不能表現出事物的本質;形式還可以看做事物的“整體”,因為事物的個別部分不能表現其本質。形式也指事物的“定義”,因為定義規定事物是什么,也就是規定了事物的本質。所謂動力因是指使一定得質料取得一定得形式結構的力量,也就是引起一具體事物的變化者和創造者,是“變化或停止的來源”。所謂目的因是指一具體事物之所以為形式所追求的那個東西,也就是它的產生是為了什么目的。
亞里士多德認為,任何事物,不管是人造物還是自然物,它的形成都得有上述四個原因。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實質上是一種這種主義的理論,是他企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而產生的學說。從思想淵源上說,四因說是亞里士多德在對以往希臘各派哲學學說進行批判和概括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應當指出,亞里士多德力圖尋求事物存在與變化的原因,是很有意義的。正是尋求自然規律的表現。但他的觀點事實上不過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折衷。
亞里士多德在指出以上四因后,又進一步認為,這四因可歸為二因,即質料因和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都可歸之于形式因。因為形式因是指事物的本質、結構,而目的因就是事物本質的實現,事物所追求的目的,也就是它的形式的確定的表現;所以目的因也就是形式因。動力因是指事物變化的原因,事物之所以有變化,就是由于它趨向一種目的,萬物都向著一定得目的而努力,為一定得目的而生存。目的本身便是事物變化運動的原因,因此目的因便是動力因。這樣,這三種原因都可結合為一。
亞里士多德認為,就任何一個個體而言,質料和形式是不能分離的,絕沒有無質料的形式,也沒有無形式的治療,凡存在的個體,必定是質料和形式的結合,把形式當做離開質料而獨立存在的東西,就會導致柏拉圖的錯誤。亞里士多德還認為,質料和形式的區別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一樣東西究竟是質料還是形式,這要看它同其它東西的具體關系而定。同一件東西,從這一種關系上看是質料,從另一種關系看則是形式。
所謂純粹之質或無形之質只是一個限定性的概念,并無現實的存在性可言,存在的只是個體,而個體總是有質又有形,無形之質不成其為個體,因此是不存在的。這種就存在的個體而言質料和形式不可分以及質料和形式相對性的觀點,顯然是唯物主義的,而且包含有辯證法的因素。
但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質料本身是一種無性無狀的原始基質。一個個體異于另一個個體,這并非由于質料的不同,而在于其性質的不同,而性質是屬于形式的部分。所以,質料是由加乎其上的形式而成為任何一樣個體的,或者說,使質料具有一定的性質、形狀,稱為這個或那個個體的,乃是形式。所以,在亞里士多德看來,質料完全是消極被動的,形式才是積極地,在先得,是運動的源泉,兩者是支配與支配者的關系,質料甚至還對形式起阻礙作用。任何事物的自然本性與其說在于其質料,不如說在于其形式。這種夸大形式的作用,抬高形式而貶低質料的觀點顯然又走向了唯心主義。亞里士多德又提出,質料與形式的關系式潛能與現實的關系,質料的形式化,或者說從質料到形式的過渡,便是從潛在的東西發展為現實的東西的過程。質和形是變化發展的兩端:質是起點,形是終點。
溫馨提示:歡迎加入2017年研究生考試QQ交流群:371909432;2018年考研QQ交流群:415272847
歡迎關注研究生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16
2016.12
考研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