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及其辯證關系
①社會存在屬于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是社會實踐和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包括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以及生產方式、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
②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③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④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它在反映社會存在的同時具有自己特有的發展形式和規律。
a.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b.社會意識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各自具有的歷史繼承性;
c.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的反作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突出表現。
(2)物質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基礎
生產方式就是勞動者和勞動資料結合的特殊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它集中地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
(1)生產力的含義和結構
生產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①勞動資料,它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尺度;
②勞動對象,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合稱生產資料;
③勞動者,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比較活躍的因素。
(2)生產關系的含義和內容
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
(3)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
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②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
(1)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內涵
①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經濟基礎的實質是社會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基本經濟制度;
②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分為:
a.意識形態又稱觀念上層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思想觀點;
b.政治上層建筑,包括:國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國家政權機構、政黨、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政治組織形態和設施。
(2)國家的實質
國家的實質是一個階級統治另一個階級的工具。
(3)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具體表現在:
a.經濟基礎的需要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
b.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
c.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決定上層建筑的變化發展及其方向。
②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這種反作用集中表現在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上層建筑反作用的性質,取決于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取決于它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
溫馨提示:歡迎加入2017年研究生考試QQ交流群371909432;2018年考研QQ交流群415272847;新聞傳播學考研群209694889;上海交大考研備考群377457338
歡迎關注研究生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31
2016.12
一、世界的物質性 1、哲學基本問題及其內容 (1)恩格斯明確提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
31
2016.12
2018考研如何備戰?考研考的不僅是同學們的知識儲備、學術能力,還考驗著同學們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
30
2016.12
2018年政治考研備考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