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研朋友給我的大量信件中,問我比較多的莫過于如何復習英語的問題了。我在這里所用的題目是“積累”而不是“復習”,是想從幾個角度去闡述一下我對英語這門將來我們既用得著,同時在考試中又是具有一票否決性質的科目的一點看法。
我個人認為國家考試中心在確定和修改碩士生考試的科目時,將數學劃入了不具有一票否決性質的科目中,仍保留政治和英語兩門是有他們的考慮的,同時,這也是在中國加入WTO的大背景下的產物。英語作為一門世界性通用的語言,已經成為了大家公認的交流工具,很多國家甚至將英語定為第二或者與本國母語并列的官方語言。國家現在在加強與世界、與國際的接軌,這就必然要求作為國家高級人才儲備的研究生們具有相應的能力和水平,其中能熟練運用英語工具與外國人士進行交流和溝通,是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我們國家的很多技術和工作都是處于起步階段,而相應技術在國外是非常成熟和完善的,要想取長補短,就必須直接去接觸國外的技術資料,沒有英語做保障,相信想有所提高將只是空談。那么大家就應該不難理解為什么考研中設置英語這一科目,以及在讀研期間還有學位英語考試了。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東西都在發生變化。不知各位在看很多外資企業的招聘廣告時有沒有發現一些細微的變化。其中比較值得我們去注意的,就是這樣一個詞的出現——“溝通能力”。很多招聘啟事中都有這樣的句子——“要求具有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那么這個新詞所意味著的已經不是什么CET4或者CET6的證書所能代表的了,而是個全方位更高的要求,是從聽、說、讀、寫4個方面全面的要求。而我相信很多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都是達不到這個要求的,我們進入高等學府學習深造的目的,有一個就是希望自己能有個美好的未來和前途。社會的需求就是我們的方向,那么我們對待英語的態度也應該發生相應的改變,不是嗎?
很多人在信件中都談到了應用與應試之間矛盾的問題,我在我的第一篇文章中也闡述了我復習英語是以應用為主線的策略。很多人對此很困惑,不知該如何解決應用和應試之間的矛盾,不知該怎樣協調好彼此間的關系。大家可能已經意識到了應試和應用之間,在具體學習過程中,具體學習方法上的差異。大家自然希望兩者能自然和諧的統一,但是事實上是做不到,很多人為此而苦惱,百思不得其解。其實,學過哲學的人都知道,矛盾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統一與矛盾其實是一體的,就是一會事,是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的方面。應用和應試之間存在矛盾的一面,而且顯而易見,那么也必然有統一的一面,只不過不太明顯罷了。兩者到底統一在哪里,說實話,我現在也無法給大家一個很清楚的答案,但是,有一點,希望大家能明白。不要忘了我們當前的任務是什么?考研能通過,能pass,這才是我們近期所追求的。你現在沒必要去考慮本就不應該你考慮,或者說不是你現在有時間去考慮的問題。不要鉆這種牛角尖,那是不但會把你弄糊涂,還會消耗你信心的一種做法。那么很多人會問我為什么要提到把應用作為我的基本策略呢?我想我只是做了件大家本來都該做的事情,提醒大家我們學英語不是僅僅為了考試,很多人陷在應試教育中太深了,考完試后就什么都忘了,那么國家考試中心設置英語考試的目的就被歪曲了。應該說,應用是我們學習英語的長遠目的,而應試只是我們的近期目的。我將應試與應用相結合,說白了,只是在應試復習的過程中順便為將來的應用做點準備,打下基礎而已。
很多人都會問到我的方法,當然,我不知道大家在問我方法時是以什么樣的心態來問的。無論什么原因吧,我想還是說一點自己的看法。首先,我希望大家不要深陷于“成功人士的方法就是好方法”的方法論的誤解之中。不是說別人的方法就適合你,別人的成功經驗就一定能帶著你走向成功。我在第一次考時,在這里翻看大量的文章,記錄和整理了大量別人的學習經驗和方法,可以說是樂此不疲。但到了第二次考時,這里我就很少來了。因為我已經有了自己的方法,而且,以前我摘錄的很多方法不是全部就是很大部分都不適合我,我已經放棄很多。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帶領你走向成功的好方法,不是說這里的文章就一無是處,就沒有看的必要。我也從中汲取了一些有用的東西,或者說叫消化或者說叫沉淀,但真正能為我所用的,其實就一點點,卻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我從沒想過我的方法能為誰所用,能成為考研的金科玉律,所以我也從不在我的文章中介紹我的方法。我不只一次地說過,我當初考研時是沒有任何人指導我,沒有誰告訴過我具體該怎么做該怎么辦,我都是自己摸索出來的,所花代價大得嚇人——“一年的時間,一次考研失敗的代價”,還有其他很多的東西,不勝枚舉了。所以,我希望大家要以借鑒的態度去對待別人的方法,要以我為主,而不是以別人為主。這樣,你才能得到你真正想得到的東西。其次,方法只是手段,是幫助你的工具,不是說你有了好的方法就一切OK了。我發現很多人,尤其是第一次考研的大學生都有這樣的想法,我想說這樣是很危險的。本篇文章的題目用了積累這個詞,其本身的含義是很明顯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對于英語有個正確的態度。很多人將精力集中在方法的研究和探討上,其實是有逃避的含義在里面。我這樣說可能有些偏頗,但不排除很多人都是這樣想的,因為我也這樣想過。英語的學習和其他科目的學習一樣是非常乏味的和枯燥的,但有些東西都是你無法避免的,單詞要一個一個背,文章要一篇一篇地看。無論什么樣的方法,這些東西都是怎樣逃都逃不掉的。我舉個例子,我喜歡練器械,在一次去健身房練臥推的時候,我總感到不對勁。我練臥推的目的是練胸肌,但還沒舉幾次,肱三頭肌就又酸又痛的,根本達不到練胸肌的效果。我以為是方法和姿勢有問題,就去問了教練。教練告訴我,其實,我當時的力量水平根本不能去練臥推,也就是說,我的“基本力量”還在一個很低的水平上。教練建議我先去練俯臥撐,練段時間再說。我按照他的建議去做了,練了一個月的俯臥撐,然后在去舉杠鈴,效果果然不同。但練俯臥撐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其實差得太遠,就咬著牙一直堅持,終于有了效果。很多人現在的問題就和我所舉的例子一樣,他們英語的“基本力量”還很低,想站到高層次去討論方法的問題是不切合實際的。弄得不好,會達到反效果。所以,我建議大家拿去年的考試題目模擬考場環境和時間地自測一下,看看自己的水平到底如何?不行,就不要再想別的了,即使需要從頭開始,我看也比好高務遠要實在一千倍。該積累單詞就積累單詞,該看文章就看文章。很多人問我,我單詞該怎么背?文章該怎么看?對不起,我無法回答這種類似“飯該怎么吃,路該怎么走”的問題。我想這也是很多人的共同想法——怕吃苦,想走捷徑,我一再聲明,現在再次強調,學好英語沒有捷徑,只有一個字——“苦”。什么方法其實根本不重要,什么樣的資質也不重要,就看你能否堅持。就算你天資不高,基礎不好,又用了個很笨很笨的方法,只要你堅持,有誰敢說你不會成功呢?
在這里,我要特別提醒各位一點,恐怕也是個大家在英語學習中的一個誤區,就是很多人很在意每天能學習英語多長時間。有人想花很多時間在英語上,比如4小時,5小時甚至更長。我想告訴大家,通過我兩年的考研經驗來看。其實,英語的積累比較重要的不在于你每天的學習強度,而在于學習的連續性。也就是說,你能否真正做到天天堅持不綴。就算你每天只學個1、2個小時,也比一下子學個5、6個小時,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強一千倍。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這里我給大家算筆帳,給大家一個感性的認識。如果你每天花在英語上的時間是10個小時,而且方法得當,效率很高(我只是說個理想狀態,連續10個小時高效學習是不可能的。),那么在2個月后你將看到你積累的成果。那么在一般情況下,你就要算上你其他要復習的功課,還有你要處理你的事情,還有你復習的低潮期,算上這些時間,再看看你學習英語要達到的目的,是高還是低。比較后,你就可以計算出你每天要花多少時間在英語上以及你要在英語上花多長的時間了。英語專業的本科生在與大家同樣進校的兩年后所達到的水平就是很多人怎么也趕不上的了,他們是天天都和英語打交道的,各位可以估算一下,作為非英語專業的你要花多少時間呢?所以說,天天堅持,保持學習的連續性才是學習英語的真諦。可這樣的要求其實是很高的,我本人就沒做得很好。但我是知道,也能理解大家現在的處境和心情的。一篇文章看下來,30多甚至是40多個單詞不認識,更不要說文章看懂看不懂了,還要咬著牙去查字典,然后背單詞,還要反復背。文章明明看懂了,可題目錯的多得讓自己的下巴差點掉到了地上。聽一篇文章就知道有個人在說英語,比較多也就聽懂了幾個單詞,至于說什么,不知道。好容易積累了點東西了,文章里的單詞都能看懂了,可文章又看不懂了。文章中的單詞都聽著耳熟,可是速度就是不能慢點讓我想想,哪怕多一秒我也能想起來是什么。這些都說明什么?我積累得還不夠,遠遠不夠啊。各位,我也是這么過來的,我希望大家堅持堅持再堅持,因為你放棄就意味著從頭再來,那是對你時間、金錢甚至是生命的極大浪費。只有堅持才能保持學習的連續性,才會有效果的,而且效果是扎實的。所以在第一篇文章中我刻意提到了要有意識調整心態和狀態的問題,就是希望大家能更好地保持一種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保持好學習的連續性,這其實不僅僅適用于英語,其他科目都適用的。
說了這么多,我想很多人應該是不滿意的,因為我對自己的方法是只字未提。我只是想讓我的文章能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而不是個保姆的作用,幫大家少走點彎路,幫大家提個醒。我想比較后總結一下我對英語學習的看法,還是題目中提到的——“積累”。我相信大家現在應該能理解這個詞中到底包含多少東西了吧。
文字拙劣,請大家多包涵,我的mail仍然是mydream_2003@etang.com,希望能和大家多交流,但還是要再聲明一下,etang的郵局在對于來自yahoo的郵件進行回復時總是以錯誤地址為由報錯,所以請以yahoo郵箱和我聯系的人原諒,不是我不想回復各位,而是回不了。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