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復習備考完全體驗
2003-12-20 14:05:03
首先聲明,本人下文所述真實無虛,也自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一來是紀念那段逝去的時間和其間無意發生的邂逅;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夠多少給后續者點滴借鑒。不周之處,還望各位海涵。
一、報考的決定
報考MBA是一種突然的沖動。經過大學畢業后幾年的磨練,當初血氣方剛的我突然有一些迷茫,同時又有一種尋求突破的渴望。是的,這種渴望將已經越來越強烈了,事業的突破,物質條件的突破,知識層次的突破,交際圈的突破,一言以蔽之,我渴望進入一個更高的社會階層--如果它確實存在的話!
其實,這種渴望源于我越來越多的觀察到社會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我不得不承認當初的幼稚,雖然那種健康可愛的無知也給我們帶來過虎虎生氣。但如果我們更多的尊重現實,那么我們對社會的認識也會逐漸的清晰,對自己的未來也會有更明確的目標。正是這種逐漸清晰的目標,使我產生了那種突破現狀的渴求。
所以,當我那天路過校園,看到報名考研的長長隊伍,我猛然意識到,MBA將是我必然的選擇。呵呵,也許,我還是有那種沖動,只是埋在了比原來更深的心底。
二、備考戰略
時間已經不多了,滿打滿算,從報名到考試還有2個月零5天。如何應對考試呢?
首先,明確目標。我的目標是一次通過。備考的物質、精神成本都是非常巨大的,更何況我的年齡和我對成功的渴望都不允許我嘗試第二次。
其次,分析自身條件。大學畢業后就已經沒有怎么接觸書本了。我的數學比較差,大學是文科,沒有什么基礎,好在高中數學還可以。英語曾經通過六級,但也好多年沒碰過了,但相對數學容易多多。至于管理,邏輯和語文,我覺得主要是靠自身素質,這一點我還是有信心的。
再次,分析客觀條件。由于就業壓力、經濟不振和MPA分流,今年報考的人可能會減少,競爭可能沒有那么激烈;今年考試數學和語文邏輯放在一起,綜合考試的180分鐘效率分是英語、管理的兩倍,很可能得綜合者就得天下?上В瑪祵W是我的弱項。
比較后,通過上述分析,現在心中大概有數后,應該找師兄師姐詳細咨詢咨詢。俗話說,聽人勸,得一半,更何況是前輩長者之言。師兄師姐由于有切身經驗,會給你第一手的現場材料,聽聽他們的分析和建議,可以使自己更全面客觀的了解情況。這一步,我認為是重中之重,如果身邊沒有合適的長者,在網上多轉轉,和網友交流交流也是好辦法。我自己就從中獲益匪淺。
好了,時間已經很緊迫了,針對自己的目標和客觀情況,我馬上確定了備考戰略:
一、金錢換時間原則。把時間擠出來學習,寧愿多花些錢在交通,食宿上。無形的時間才是比較大的機會成本。
二、名師補基礎原則。由于時間倉促、基礎不牢固,所以一定要找到好的老師。懂行的人都知道,老師之間的差距有時候是很驚人的。優秀的老師可以幫助你事半功倍,反之亦然。
三、效率原則。長時間學習中,效率容易降低。一定要想方設法提高效率,彌補時間的不足。
我想,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上述戰略是我針對自己時間緊迫的特殊情況制定的,并不能通用。但是,有一點應該是一樣的。那就是一定要樹立一次考試成功的決心!我看見很多人,復習的時候還在不斷的擔心自己的基礎太差、或者功課荒廢了太久,還沒考試就已經在打第二年再考的主意了。這就是萬萬不可取的。在我看來,即使第二年考上了,其付出的巨大成本,以及以后能夠達到的成就都不敢恭維。所以,備考的策略是因人而異,我介紹的經驗只是各位考友的他山之石;但考試的目標一定要堅定不移,方可攻玉!
由于我有了明確的目標,也制定了相應的策略,所以下面的一些情況就不難理解了。
首先我每天強迫自己到學校教室去學習,這樣做可以避免家中學習的偷懶現象,而且也節約了家務時間、午休時間,總之,一天學習的時間一定要在10小時左右,達到一天抵別人三天的效果。雖然出門的時候總是覺得很累,但我不得不說,學校的學習環境對提高效率起到重要作用,物有所值。
其次,今年的模考班一定要參加,因為一來我沒有參加基礎、強化班,必須通過?及嘞蚶蠋煂W點東西,二來今年題型變化大,考試的切身體驗非常重要。但是,要考察北京的這些輔導班水平究竟如何,談何容易。各個輔導班的課程安排、老師名單都大同小異,而且即使是各個師兄師姐的看法也大相徑庭。沒辦法,我好幾次到處打探,然后去蹭不同班的課.。果然,親身體驗讓我受益菲淺。例如我曾在一家號稱正宗的輔導班,看見一位號稱北大行政管理專業研究生的工作人員竟然和上課的學生發生激烈的無謂爭吵,我立即將其從候選名單中刪除。比較后,我終于選定了一家教師質量和服務態度都讓我很滿意的輔導班。事實證明,這個輔導班確實對我也起到了很重要的輔導作用。雖然我報名的時候已經只有?及嗔耍瑳]有基礎班和強化班,但由于此次考試內容上的調整,模考班的作用將更為重要。另外,為了提高數學水平,我又專門去另外參加了數學單科的強化輔導班。雖然這個班的質量是差了很多(預料之中),但有老師教授,還是比完全靠自己摸索好很多。今年我的綜合考了137,數學考完,我就知道至少有3道4分題沒做出來也沒懵對,但這一門作為我的絕對弱項,此成績也差強人意。
這樣持續學習了幾天,打的的費用開始暴漲,那是因為為了節約時間,學校交通和上輔導班都打的造成的。好在北京的士價格適中,我也可以承受。另外生活費用也大幅增加,為了補充營養,課余不免犒勞自己一番。但是,不管這些費用增加了多少,比起考試失敗所付出的機會成本,又不過是九牛一毛。我看見有不少同學辭職赴京、全力補習,卻又往往乘坐公交車,耗時費力于上課途中,往往感嘆其奢侈。時間之價、精力之費又豈可以百元千元計呢?這可能就是古人說的,不明白大小之辨吧。
三、備考體會
考前的準備工作已經告一段落,日常生活的概廓也不過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下面就要具體介紹我在MBA備考準備中,對具體考試課程的一些體會和感受了。
1、首先,我要說說英語。
英語這個東西,讓幾乎所有的理科生頭痛,增加聽力內容后尤甚。其實,文科生也如此。除了少數在工作中常用英語的考生,大家的情況都很接近。英語這個東西,基礎和積累很重要,不是朝夕之間可以彌補上來的,所以比較好要及早準備。
我個人96年通過的6級,95年當時我們學校還考過專四,應該說當時打下了一點基礎,但畢業后就沒怎么用過了。為了在兩個月內應試,我初步的準備是每天練習一個小時的聽力,分為上下午兩次進行。再用20天的時間,把考綱上的單詞全部拿下。并且,每天還要做3篇左右的閱讀。不過實際執行中還是很不一樣,因為在兩次?贾,我英語都考得不錯,而且我也很快撿起了過去的那些東西,又逐漸摸索出英語考試中的一些訣竅,相應的進行了復習準備的調整。這在以后會談到。
而在正常復習的開始階段,一定要注重打好基礎。打好基礎的關鍵就是單詞和聽力,F在很多學英語的方法,都在回避記憶,因為背單詞確實枯燥痛苦。這些方法確實迎合了市場的口味,也造成了目前英語學習者投機取巧的作風。其實,背單詞是比較直接、比較有效、比較無法回避的問題。在我看來,這甚至是一條英語學習的捷徑!關鍵的問題在于,不要去逃避背單詞,而是要考慮如何背才能時間少、效率高、記得牢、用得好。
這里呢,我可以提供幾個小小的建議。第一,要利用平時的零散時間,把單詞記憶變成一種休閑活動;第二,要利用記憶曲線,經常的復習,溫故才能知新;第三,要多說,把單詞說幾遍的作用比背幾十遍可能還強。
單詞關過了,大家的能力做閱讀就沒什么問題了。但是,閱讀題還有一些小技巧。這種技巧的掌握程度會影響兩、三道題成績,這些技巧除了在?及嘀欣蠋煏劦,自己的總結也很重要。
至于聽力,每天練習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很正常。推薦大家一個我大學時期自創的練習辦法。每天錄一段英語新聞的錄音,然后反復聽,邊聽邊寫在本子上,盡量把全部的內容都寫出來,要知道國內新聞都是中國人寫的,用詞用語都比較大陸,多聽聽一定能聽出來。這樣每天練上一個小時,一個月就可以初見成效。
話說回來,英語這玩意比較終的目的是用來交流的。很多人現在學英語不帶勁,其實是對英語的作用還不了解或者接觸這方面的人比較少。在我看來,英語作為一種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語言,本質上是給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大門。我記得安南有位華裔女發言人,她曾在面試時面對這樣一個問題:你是一個中國人,又在英國留學工作多年,那么你現在覺得自己究竟屬于那個國家呢?她的回答是:我是一個世界人。呵呵,就說到這,我不去引申大意,心有靈犀者自然會會心一笑。另外,說得現實一點,如果有兩份工作,工作內容和性質都完全一樣,只是一個使用中文為工作語言,另一種使用英文,那么使用英文的那份工作收入大概會是另一者的五倍以上吧。當然,我絕不藐視中文,我自己就熱愛中文的那種精煉,我只是從另一個角度試圖幫助大家理解英文。也許,這會帶來不同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呢。
既然英文的目的是說,是交流,那么所謂的背單詞、練聽力都還是在隔靴搔癢,比較后還是要落實在多說上。去英語角,或者見到老外就死泡,總之犯錯誤的次數決定了你提高的程度。睡覺之前也可以在腦袋里用英語想想東西,不行先用罵娘的那幾句,以后就熟能生巧了。
2、然后就該是數學了。
這次頭疼的該是文科生了,理科生多少有點基礎,好辦一點。說實話,我當時比較擔心的也是數學,因為我是學文科的,大學微積分也就是混過去了,概率知道點皮毛,而線性代數,那更是他認識我,我不認識他。
那這個時候該如何下手呢?從我自己的情況看,數學占用了我至少50%的時間,占用了我培訓費用的70%,即使這樣,我還是覺得值。我大概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基本弄懂了教材的各項原理,又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提高做題效率。數學是所有科目中效率分比較高的,一個選擇就決定了4分,等于兩個英語的閱讀題,四個管理的選擇題,這讓我覺得所有的付出都物有所值!對于數學基礎很差的同學,我真誠建議參加數學的單科輔導,想方設法的吃小灶,不僅僅要弄懂定理,提高做題效率,才能拿高分。
長話短說,應該怎樣提高數學復習的效率呢?首先,要端正對數學的看法,數學的本質是一種語言,一種用特殊方式標記的語言。而且是一種很有魅力的語言。有了這個基本認識,數學就不那么枯燥了。既然是語言,那我就建議一種獨特的、對我很見效的學習方式--背!對了,還是那個字,背。不但要把定理背得滾瓜爛熟,還要把典型的例題背得體無完膚才行。其實那些所謂的考題,大部分都是把定理掰開了、揉碎了,考一些不起眼的細微之處。但只要用心去背過這些定理,我敢都可以從中找到解決辦法。當然,背和理解的過程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對原理的理解越透徹,背得越輕松,背得越熟練,對原理的理解也會在不斷的重復中得到提高。在這里我再次提醒基礎差的朋友一定要設法聽到優秀老師的授課,師傅引進門,如果進門這一步沒走好,后面的修行就痛苦了。好的老師,對于如何理解一個定理,如何享受符號語言的快樂,能夠提供非常好的觀察角度和范例,聽他們的課,如沐春風,一定不能錯過。
找到了好師傅,修行就靠個人了。修行的主要內容就是反復做題,背定理。做題的時候一定要集中精力,勤寫勤算。時間很重要,遇到釘子就跳過去。我做練習的時候,從一開始就是計時,90分鐘做完35道題,和考試的要求差不多。其實時間才是考試中決定性的因素,如果沒有時間限制,我相信大家的分數比較后都會差不多的,畢竟我們參加的是考試,不是做研究報告。通過計時,也強迫自己提高了學習效率。我看到有些同學為了弄懂一道題反復折騰,費時無數,一方面敬佩其精神,理解其擔憂,但另一方面則認為他們錯誤的在于沒有把主要精力花在第一步上,這其實是基礎不扎實的表現呀!如果想通過做題來解決基礎問題,如同緣木求魚,自然顆粒無收了。
3、題外的話
說到這里,我不免羅嗦幾句題外話。在這次備考的復習中,結合我日常工作的感受,我隱約的感覺到學習的本質也許是大同小異。我自己的體會就是兩句話:溫故而知新,上下而求索。我們不妨通過對比如何學習英語和數學這兩種差異很大的學科,來討論一下這兩句話。
溫故而知新,是孔老夫子的名言。第一層意義是要不斷的鞏固基礎,利用記憶曲線背誦單詞,就是溫故的成功案例;第二層意義是在基礎扎實的情況下才可以不斷吸收新的東西。學習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其實都可以反溯到基礎上。第三層意義則是不斷將新的知識夯實為基礎。這樣日積月累,才能有所成就。我看見很多人學習一樣東西之前都興致很高,態度很認真,學起來也是囫圇吞棗,巴不得一步并做兩步走,但過了一段時間,就表現出后勁不足了,再往后就不了了之或者一知半解。我倒是建議學習的初期慢一點,扎實一點,就如同百米比賽時起跑都比較慢,但越跑越快,這才是自然的規律。很多人小時候學習的成績都很好,長大了卻不靈光了。如果仔細回憶一下,小學我們用來打基礎,識字做題的時間其實是很多的,所以成績比較好,而現在我們學一樣東西,大多一覽即過,不求甚解,又哪有多少時間是用來奠定基礎的呢?
學英語需要溫故知新,自不必言。學數學,也是如此。比較基礎的定理掌握不好,其后的推論、應用就無從談起。如果遇到不會的數學題,除了就事論事的求解之外,比較好還去回顧一下相關的基礎知識,往往能從中找到自己的疏漏,F代的社會,信息量過大,我們很容易迷失在不斷更新的信息中,滿足于對事物的膚淺理解,認識不到基礎的重要性。但如果真的想有所成就,就一定要踏踏實實的從基礎做起。
做到溫故而知新,我認為有良好的學習的態度和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就基本可以了。但要想迅速提高,超人一等,還需要學會上下求索,探索規律。一個擅長學習的人,往往善于摸索總結,逐漸形成自己的習慣和語言。比如學英語學得好的人,往往都有自己的一兩手絕活,我認識一個女孩子記憶單詞的時候邊背誦邊書寫,將發音和拼寫過程結合起來,記得又快又準。這就是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我自己在學習概率的時候則從來不使用書本上的文字公式,而是在腦袋里構建一個餅圖什么的,直接拼湊出答案。什么全概率,分概率,就是大餅小餅而已。
摸索的意義還在于能夠找到訣竅和知識點之間的各種聯系。在基礎牢固的情況下,多進行一些思索,可以找出很多問題的關鍵點,以后面對類似考題時,從這些關鍵點下手就輕松多了。
從我的生活體驗看,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以至于生活,循序漸進、善于探索,都是成功的必備條件。孫子所謂“多算勝,少算者不勝”,可能就是這個意思吧。
有點跑題了,讓我們再回到考試,現在應該到管理了。
4、管理學
管理這門課,說實在的我一開始一點都不重視。因為我理解的管理是實用的,不是書本的。書上的東西,看一遍也大概就知道了,運用起來卻往往不是那么回事。而且管理考試本身也有難度,很多問題仁者見仁,并沒有放之四海的標準。我的管理成績在三次?贾卸疾贿^55分上下,我自己覺得也差不多了,難以有更大突破。而且聽了三位老師對三次?嫉狞c評,也不覺得和別人有如何的差距。
后來我接觸一學友,選擇題基本上就能拿下60分。這讓我吃了一驚,我隱約意識到這中間可能有差距,而我可能的差距在那里都還沒看見呢。請教他呢,言之不詳,的確,這也是別人的看家本領,不一定愿意和我分享。沒辦法,我又拿出了我的三板斧,溫故而知新,上下而求索。
在考試前的比較后一周,我把管理書從頭到尾背了三遍,差不多找出一句話我就說出上下文意思來。除了整體結構和標題可以縱向、橫向的自己在心中縷出來,書上每一段話的中心意思,大致內容都八九不離十。在這個過程中,我才深刻的體驗到,考試中的題目都是非常細致,非常嚴謹的,很多原來以為模棱兩可的題目,其實都可以在書中發現確鑿的答案。雖然管理之道,不拘一格,但考試之道,呵呵,那還真是一個字--“口”--只具一格。說穿了,基礎沒打扎實,而這又源于我過去對此科目的認識不夠。
這次聯考,我的管理考了70分,真是給了我一個驚喜,也是對我付出努力的回報。現在我想來,管理真的適合大家抓分,因為它的內容并不多,只要下點苦功夫,短期就可以有成效。
5、邏輯和語文
我學邏輯的方法和學管理完全不同--書都沒看完一遍。書上的那些定律,固然很好,但如果要研究透徹了再去做題,我看讀邏輯學的研究生也不過如此。事實上,在整個綜合考試中,邏輯應該是能給我們節約時間的項目。這也意味著,50分的25道邏輯題,應該在30分鐘左右完成。這樣,我們根本沒有時間用文字語言來理解邏輯概念,只能用形象思維比較快的找到答案。我學邏輯的唯一方法是做題。
首先,大凡正常生活至今的同志,邏輯考試拿到30分已經沒問題了。其次就是如何在做題中提高。首先做題一定要做權威的題目,如歷年的考題或GMAT的考題,確保不會有誤導;其次要不斷的總結做錯的題,進行對比,找出原因;比較后,在自己已經無法總結出什么的時候,仔細體味標準答案給出的點評,會得到很大的啟發。我自己感覺邏輯題其實非常注重對基本邏輯概念的考察,考察我們的思維是否嚴謹,而不是書本上介紹的那些某某律。如,有一些難題考察的是外延而內涵的區別,有一些難題考察的是對“度”的掌握。題目也許會給出一個很大的數,但其實是個很小的百分比。在犯過幾次類似的錯誤后,如果找到了犯錯的原因并糾正過來,我相信大家能夠將分數提高10分左右。當然,如果由此養成更加嚴謹的思維習慣,那就更是可喜可賀了。
至于語文,哎,我認為這種作文考試或許是對語文的侮辱吧。雖然我的文章在某雜志上的價值是400元/千字,各種策劃文案宣傳稿也不知寫過多少,但模考中從來沒及格。好在去年串講班老師的一句話點醒了我,那就是要重點抓新題型--駁論文,我才找到一條生路。的確,駁論不外乎給人挑刺,這個我想俺們這疙瘩都擅長呀?荚嚂r,我寫的文章標題是:“偏執狂才能生存”,把蜜蜂狠狠的夸了一番,估計挺對老師胃口的。而且現在的老師喜歡做伯樂,這個意思我想大家都明白。總之,如果下次還有可以寫駁論的機會,沒說的,就是它了!
備考體會斷斷續續的,就寫這些了。關鍵是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體會,如果我的經驗能使您有所感悟,那不妨和我會心一笑,我那些被顯示屏輻射至死的白細胞也有所告慰了。
四、考試攻略
鋼槍已擦亮,號角已吹響,我們的心中,充滿了……
我不知道其他人在考試前夕是怎么想的,但我真的是充滿渴望,一種虔誠的渴望。我渴望一次檢閱,渴望一個完美的句號。但關鍵還不在于渴望,而在于虔誠。
在考試前三天,我修發沐浴更衣,隨后幾天一直吃素。我不擔心營養跟不上,我需要的是一種真正體現出我的誠意、一種能夠承載我的精神的東西。這個方法是我和一位考友交流的時候聽到的,我當時不以為然,其時卻身不由己的實行之。在這之后,我感覺對宗教的理解進一步加深了。所有這一切,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表達我的誠意。
我認為正確的表達方式意義重大。我知道其實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渴望,但我們不妨看看其它的表達方式:有人買了一堆的補品,好像幾天考試會消耗掉全部的體力;有人徹底拋開書本--因為根本一個字都無法再看進去;還有人徹夜難眠,直到進入考場;比較逗的是我的一個朋友,考前突然高燒39度,考后自退。
對不起,我不知道怎么突然寫道這個話題上了。我本來的意思是要寫一些考試注意的事項以及每個科目考試中的一些小竅門。但現在,我有了新的想法,是的,其實我們需要的并不是那些雕蟲小技,我們需要的是為人之道、謀事之道。
我們這一代人的比較大悲哀,也許是沒有真正的信仰。所以價值觀正在變成金錢觀,所以我們沒有體味過虔誠。我記得大學時候有一位外教,經常給我們灌輸宗教言論,被我們諷為和平演變,但我不得不說,我很羨慕她在做出各種決定時的果斷和堅定。而所有的決定都可以讓我感覺到那種橫貫其中的價值標準--她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要怎樣做。我記得當時外教公寓的房租很貴,她準備找一個便宜的地方,我們就給她出主意,租住普通的居民樓房--當時很多韓國人都這樣做。她根本沒有經過任何考慮就說:No,I must abbey The law。其實我們都知道,雖然有規定外國人必須住外銷房,但根本沒人管。她的這種堅定現在我還記憶猶新。這讓我也能領會到尤達大師教育天行者盧克時的那句話:Do or not,no trying。
我想,這就是誠意的來源吧。如果你真的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做一件事,而且準備付出很多東西去完成這件事的時候,那首先就拿出誠意來。Do or not,no trying。
這就是我為什么制定了一次考上的目標,這就是為什么我每天10個小時的泡教室,這就是為什么我在考前七天把管理書背了三遍。有網友和我交流,說在教室座不住,我就問他:你真的拿出誠意了嗎?
我想這次我拿出了誠意,所以今天凌晨在斷斷續續4個月、四次續寫后得以完成此文,以紀念那段逝去的美妙時光和其間的邂逅。我從中得到的體會不僅僅是一個分數和一點技巧,我感悟到的是一次新生和心底源源不盡的力量。我親愛的朋友,你能感覺到這種力量嗎?當然,別忘了適當的方式和方法能夠將這力量更充分的發揮出來。我們再重溫一下尤達大師的那句話吧:Do or not,no trying!
個人小傳
生于75年4月,奔三一族。生命中的前30年基本上三分天下,出生于奇石秀水之柳州,成長于霧都山城重慶,求學工作于北京;厥锥嗄甑墓ぷ鹘洑v,所涉繁雜,包括政府公務員、外企職員、私募基金操盤手、私企高管,雖然從中各有感悟,卻沒有什么突出的成績。痛定思痛,故奮而求學。
我個人比較關注的是金融和管理。我認為金融是指導一個人去“做那些事”,而管理是解決“如何做事”的問題。希望和朋友們多多交流。謝謝!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