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某名牌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導師被其門下9名博士生認為“指導無方”而被“炒”掉。學生的不滿主要是導師讓他們長時間為自己的公司做項目,而疏于對學業的指導。一名博士生給學校寫信,要求“改換門庭”,誰料一發不可收拾,博導門下另外8名博士生也要求更換導師。校方表示,學生要求換導師、轉學校都是很正常的,學生提出的理由可能是多方面,他們有意見不一定就是因為導師不合格。學校尊重學生的意愿,已經在上學期將這9名博士生轉到其他導師名下。(1月22日《文匯報》)
長期以來,導師將所帶碩士、博士研究生當作私人財產和廉價勞動力,讓學生把時光都花在為導師做實驗、查資料、外出跑腿,乃至導師經商活動中贏利的工具,這是不爭的事實。為數不少的導師更是在學生的作品上署上自己的名字,而且還要署在學生名字之前,因此出現了成天到晚忙于應酬根本無暇做學問的導師一周內寫出三四篇學術論文的天下奇談。導師利用手中掌握的對于所帶研究生畢業論文的通過權力,向那些稍有不滿或不服從者進行暗示甚至威嚇。不少在讀的學生在與筆者談及這些“深造”中的遭遇時,無一例外都是咬牙切齒但又無可奈何。
這種狀況的出現與蔓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表面看,是因為那些缺乏起碼做人品質與操守卻被堂而皇之地晉升到具備帶研究生資格的導師們,拿學生當作可以呼來喚去頤指氣使的隨從與雇傭,任意侵犯學生的權利;而在導師遴選制度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個人品行與經歷的核查、鑒定以及事后的監督機制(例如上述事件出現后校方還解釋說,學生對導師“有意見不一定就是因為導師不合格”———不務正業被學生炒掉的導師未必不合格,那么什么樣的導師才算合格呢?),也使得這種嚴重侵害學生權益的行為長盛不衰。而教育所承擔的教書育人教化道德與風尚的功能,在此早就被拋到九霄云外。
但是,社會上依然流行的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以及高等教育還屬于稀缺資源的現實,再加上高考擴招后學生人數激增,導致導師與學生之間的數量比發生嚴重失衡。導師短缺,而需要具備研究生學歷以應對日益增大的就業壓力的學生們卻是前赴后繼。這種情況下,曾經出現過南京某高校為了增加教師人數而讓學校伙食科長帶博士、廣東某高校提出“消滅講師”(代之以教授)的口號等讓人瞠目結舌的事實。蘿卜快了不洗泥,作為稀缺資源的導師自然會為所欲為乃至橫行霸道欺壓學生。
筆者在北歐曾經就此采訪過那里的學生。通常情況下,導師與學生的位置與國內相比恰恰倒過來:在那里是導師有求于學生,而不是學生對導師唯唯諾諾。大學中可以帶研究生的老師很多,而招收的研究生數目卻有限。通常情況下,要有兩個博士生導師同時帶一個博士研究生;而其他沒有博士可帶的導師就由于無事可做而在收入上大受影響,因而形成了學生方面的買方市場:學生選導師,而且稍有不如意,就可以向系里或學校申請更換導師(當然,這種情況也并不經常發生,那里的人際關系彈性比我們這里寬松得多)。
在我國高校中,現在常常是一個博士生導師同時帶若干個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有的導師能在一年中同時招收5個以上的博士研究生,再加上10個以上的碩士研究生,形成前呼后擁拉幫結伙的壯觀景象。有個被認為年富力強的博士生導師對筆者說,他常常根本就認不出他的學生,并因此鬧出張冠李戴的笑話,被學生當作趣聞廣為流傳。
用流水線方式大撥哄批量生產博士、碩士,在導師連面都不熟悉的情況下,教學質量可想而知。用這樣大干快上狀態下培養出來的研究生去富國強民、參與國際競爭,結局大概不會好到哪兒去。同時,由于為人師表者欺世盜名寡廉鮮恥,帶出的學生會如何效仿,并對社會和未來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實在令人擔憂。
在此,空泛談論什么道德自律、言傳身教于事無補,利益驅動面前也很難阻擋人性的弱點。如果現行高等教育體制不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恐怕很難有所作為。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