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你:“你做了什么事,會覺得心虛?”
你會如何作答?
比較近,網上盛傳一篇文章,作者說:“讀研究生,讓我心虛!”
在這篇題為《真不好意思,我是研究生》的文章中,作者寫道:“一直都不太愿意提起我的研究生學歷和碩士學位。這不是謙虛,是有點心虛。”
文章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網上跟帖一片。許多在讀或已畢業的研究生現身說法,呼應文章作者的觀點。
談及這一話題,記者的驚訝引來一位研究生朋友的“嘲笑”:“其實原因很簡單嘛!現在的學校像養雞場一樣,流水線式大批量生產研究生,質量下降是必然的。”
另一位補充道:“現在的碩士生相當于三年前的本科生。”
為什么讀研?
●用人單位人才高消費,造成一種惡性循環
“大四時候,看到找工作的同學那么辛苦,真是覺得有點恐怖;在學校自由呀,可以再散漫三年,舍不得離開;再說自己成績還不錯,考研還比較有把握,所以就選擇了這條路。”北京某著名大學的研究生小郭這樣描述自己的考研動機。根據記者的了解,像他這樣“逃避型”的考研者不在少數。
考研者的第二個類型是“打好基礎型”。北京林業大學研究生小李談了自己的“門檻說”:“當時覺得還是研究生找工作比本科生要有優勢。現在好多單位開始抬高門檻,許多職位都要有研究生學歷,如果你是本科生,即使工作能力強,但人家就是不要。”
許多媒體對此提出過批評:用人單位人才高消費,動不動就要求碩士、博士學位。這促使考研大軍的不斷壯大,造成就業壓力后移,引發研究生“貶值”,比較終形成惡性循環。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考研大軍中也不乏真正熱愛某一學科,為之鍥而不舍的人。但這些學生并不是主流。
今年兩會期間,政協委員陳萬志院士說:“當考研成為功利主義的產物,質量下降是必然的。”
“三流學生才讀研”?
●考研成了改變命運的“第二次高考”
大學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流的本科生出國,二流的工作,三流的讀研”。
大學生考托福、GRE已經成為潮流,許多優秀的本科生被這個“人才的收割機”收羅到了國外大學;找到理想工作的,當然不肯放棄難得的就業機會;剩下的就是考研的。
一些本科學校和專業不是很理想的學生,更是一開始就抱定了考研的決心,許多班級是“全民考研”。由于考研沒有地域名額限制,許多高考不理想的學生把考研當成了改變命運的“第二次高考”,尤其是在一些教育不發達地區,考研甚至成了全校師生共同的奮斗目標,叫做“高考中失去的考研再奪回來”。于是本科成了“第二高中”。尤其是到了大三大四,課堂上已經很少看到他們的身影,陣地轉移到了各種大大小小的考研輔導班。
暑假,幾百人的考研輔導大班里,老師用上了高倍擴音器,學子們手拿各種串講資料,臺上揮汗如雨,臺下奮筆疾書……
一位老教授說:“這樣的場景,在日常的課堂上幾乎見不到了。”
考研大軍使考研輔導成了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也催生了一批輔導權威、壓題準確的“名師”。本科是培養通識、打基礎的重要階段,而考研選拔了一大批善于考試和背誦的“高手”。相反,許多研究能力強的學生反而會因為某一單科沒有達到分數線而被“一票否決”,無緣讀研。
讀研,能讀到什么?
●“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碩士生,三流的博士生”
●本科學的是XXX,研究生階段改為XXX研究
“第一年,用了5個月考GRE,4個月考托福(我比較笨),業余時間偶爾上幾節課,應付一下考試;第二年每天上下午做實驗,看論文;第三年統計實驗結果,寫論文,修改,投稿,準備出國申請材料,等通知。寫畢業論文,準備答辯。”這是一位理工科碩士生的三年生活的速寫。
“和本科差不多,每天都是課堂——書館——宿舍;但是我們中還有一類人,他們基本不上課或者只上自己導師的課,其他教授的課一概不上,都在公司實習。”北京廣播學院的一位文科研究生這樣向我們描述自己的生活。
在讀研究生小郭,一直在關注研究生教育問題,他曾就該問題為一家雜志寫過文章。他對記者說:“現在許多學校的研究生為3年學制,而且據說馬上就要改為2年。在這3年中,很多專業設置了太多的必修課。而此期間,有的專業還要實習,比較后一年還要奔波找工作,也就是說,大部分學分要在1年半的時間里修完,這就意味著學生的時間幾乎要全部用在上課上。”
“實際上,對這樣的培養計劃,許多導師們也意見也很大,認為課程太多,學生根本就沒有時間讀書、做研究。可是意見歸意見,想法歸想法,培養計劃不變。長時間里有一種戴著鐐銬耍醉拳的感覺。”
這種情況所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許多導師不得不開始忽略了研究生的培養,使得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化,趨向于本科的規模管理,從而為擴招提供了條件。如此形成一個循環。以至于一些學校有種說法:“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碩士生,三流的博士生。”
小郭所在學校的所學專業在國內數一數二,但他說:“傳統的公共課,例如政治英語,多數還是老師講,學生記的老套路。老師在講臺上講得口干舌燥,同學在下面低著頭匆匆記錄,與讀本科時并無兩樣;專業課的設置也呈現出不足的一面。首先,專業課課程設置和本科大量重復,沒有拉開差距,連課程的名稱都差不多。本科學的是XXX,研究生階段改為XXX研究,雖然后面加了‘研究’,內容沒有多少差別,只不過細化了些。如果授課的老師還是本科時候的老師,他的那些觀點早就在不同場合聽了許多遍,早已經爛熟于胸。這實際上已經成了一種重復建設。不但如此,授課內容陳舊、老化,跟社會現實幾乎沒什么關系。”
課程聽起來乏味,收獲甚少使得逃課的同學越來越多。研究生各忙各的,“出國派”時間用在考托考G上,“實踐派”整天忙著在外面兼職打工,既鍛煉實踐能力,又解決生活費用。少數立志搞學術研究的同學,精力也沒放在課堂上,而是轉移到了圖書館。
說到這里,小郭顯得很無奈:“有時候自己也開始迷惑,讀研到底有什么意義,究竟它和自學又有多大的區別?如果僅僅是為了一紙文憑,這三年時間到底值不值得?”
論文寫成這樣還想畢業?
●有的導師碰到自己的學生,竟叫不出名字
●有的導師批評學生畢業論文差,事后發現指導老師原來是自己
一些導師正在充當熟練的技術工人,生產著千篇一律的產品。很多導師帶了一群研究生,自己又有行政職務,根本就無暇顧及每個學生。有時候在外面遇見學生,拍著學生的肩膀連聲說“你好,你好”,卻叫不上名字。許多導師說,他現在帶的學生比前些年多了一倍,到畢業的時候,連每個人的論文認真看一遍都做不到了。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擴大,招生人數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可是從導師到學生的研究風氣淡薄,研究生的思考能力普遍下降。
畢業論文,是檢驗學生是否達到培養目標的重要依據之一。可是現在,畢業生論文大都是粗制濫造之作,既無新的創見,又無學術價值。不少同學在網上找的資料,再找一個巧妙的角度,把材料組織好。甚至有些都是剽竊之作,連修改都省了。
記者在某高校圖書館查閱了館藏的不少碩士學位論文,有的水平真不敢恭維,毫無創見可言,簡直就是資料的堆砌,有些連錯別字都沒有改過來。據介紹這些還是優秀論文才得以收入保存。
盡管如此,到畢業時絕大部分論文都能順利通過。答辯時答辯委員也會提些問題,但比較后還是“一分為二”地通過了。皆大歡喜。
研究生小李講了這樣一件發生在他們學校的真實但又顯得荒誕的事:畢業答辯時,答辯委員會一位教授指著一篇論文說:“這是誰指導的學生?論文寫成這樣還想畢業?”在場的其他老師面面相覷,比較后一看下面指導老師,就是他自己。
一位上世紀80年代畢業的研究生也講了一個故事:“當時我們班上有一個碩士生,都30多歲了,因為論文寫得很差,答辯了三次,留了兩級,比較后導師也沒有給他通過,只拿了個結業證書回去。這樣的事情好象現在早就絕跡了,學生論文通不過,導師臉上也不好看,誰會找這不痛快?”
“一年級在興奮狀態中跳舞談戀愛,二年級跑到公司奔波打工,三年級才慌慌張張準備論文開題報告”。這種“活法”在研究生當中已是屢見不鮮。這樣過,又怎么會有時間讀書、寫作、做研究呢?
一位正穿梭于各大招聘會的畢業研究生說:“我們也想好好做一篇論文,畢竟這是對自己3年研究生學習生活的總結,可真的身不由己。就算是論文著手比較早,在開始也曾作了一些準備功夫。但隨著校園招聘會的開張,同學們都踏上了求職路,哪還有心思一頭扎到圖書館去查資料?論文只好暫時放下。沒有辦法,求職猛于虎啊!”
研究生教育應分層次
●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已經發生變化
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已經引起不少有識之士注意:
中國人民大學一位教授,公開萬言書呼吁:研究生教育體制必須改革;
今年兩會期間,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樂提出:我國研究生教育“大躍進”現象值得警惕。這一觀點,引起許多政協委員的共鳴。
2004年,全國約94.5萬人報考研究生,錄取33萬人。統計數據表明,近3年的研究生招收人數已超過此前20年的總和。預計到2005年,我國在校研究生總數將達到100萬。
由此,許多人把研究生質量下滑的原因歸納為:擴招。
大規模的擴招使教育資源顯得匱乏:“一個茶壺要灌30個茶碗”,學生沒有機會見到導師,甚至沒有地方讀書、上自習;擴招使得畢業生大批增加,加劇了就業的競爭,研究生在社會上顯得“貶值”了。
似乎一切都是“擴招”惹的禍。
但是,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小劉卻有不同的看法:“擴招并沒有錯,我國人口整體素質還不高。高等教育普及率不是高了,而是不夠!”
他認為,研究生要多讀點書,不應當浪費國家本就有限的教育資源。但是我們不能簡單批評現在研究生質量下降了,研究生學歷“貶值”了。造成這種現象,除了功利、浮躁的社會風氣影響之外,還有社會評價標準的偏差和研究生培養體制的問題。
他說,“談研究生質量,要看衡量的標準是什么。我們拿來參照的對象往往是導師甚至導師的導師,那時的研究生鳳毛麟角,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下,相對來說,容易出成果。
“但如今信息發達,研究生即使埋頭苦讀幾年,也未必能有很大建樹。當然,個別學科除外。”
小劉說:“實際上,現在的研究生在知識結構和更新程度上要比很多老師快。過去,研究生很少,畢業后多數可留在高校或者研究機構,所以從心理上,他們比較重視讀書、重視研究、重視寫論文的能力。而現在則不同了,高校和研究機構,不可能容納所有的研究生,研究生也不是都為這個目標培養的。”
“隨著數量的增多,研究生已開始由精英教育逐漸向社會實踐各個方面滲透,現在我正在參與研究的研究生收費問題中已經開始區分職業型和研究型研究生。那么,評判研究生質量的時候就不能只看研究能力這一個標準了。有研究型的,有實踐型的,相應的學制和培訓側重點也是不同的。”
小劉分析道:“現在我國碩士生學制由三年改為兩年,加大博士研究能力的培養,就是順應這樣一個趨勢。”
據了解,在一些教育發達國家和地區,研究生教育也是分層次的。比如,香港的高校就設置了兩種類型的碩士學位:授課式(by course)和研究式(by research)。授課式碩士學位學制一般為1年。研究式碩士學位學制一般為2年以上,常與博士學位連續攻讀。博士學位學制一般為3年。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