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印象
1.標準化命題新特點:進一步材料化,強調材料的問題和情景設置,突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準確把握“吃準”問題)的能力測試,但是,前提是“吃準”問題的判斷能力——有的標明“主題提示”,比如“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觀進行辨析”(辨析/1);有的不但沒有“主題提示”,而且故意使用了“干擾項”,如“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流動資本的價
值同原料、燃料、輔助材料等勞動對象的價值一樣”,“流動資本”是干擾概念,轉向流動資本、固定資本與價值關系的同學,會走入誤區,應扣住價值創造與價值轉移——生產要素在價值創造中的價值創造與價值轉移:一方面,勞動是創造新價值而不是轉移價值,勞動創造價值唯一性;另一方面,勞動力以外的生產要素及其中的流動資本才是“價值轉移”。核心概念是價值——價值創造——價值轉移;“流動”與否是可以不涉及的。
2.04非重點命題模式(哲學)與02年傳統重點命題模式的結合
——哲學比較典型:“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觀(兩方面)”+環境/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而且強調“實踐基本關系”和“度”的角度,都是“傳統哲學重點模式”
3.更切近實踐與時政。“石油”問題是04年剛剛發生的事情,都已經成為任選題第二題的得分點“世界石油經濟戰略態勢的特點”,這是時政與世經直接結合,很少有。
4.整體構思:哲學分析題+世經任選題之二,都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命題考測角度與重要得分點又判然有別,整體性很強。
5.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又基本遠離“常考性”熱點,DXP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毛主席思想概論都不直接考“黨建”+“科學發展觀”的正面試題,不考比較熱考次熱,以現在的實踐為中心,又適當疏離比較熱的考點。
6.由此第六,仍帶有一定的“博奕”色彩,但不是為博奕而博奕,而考慮考研政治教材體系本身重點、難點的要求。
考題分析
辨析題
31. 許衡不摘路邊無主梨,曰:“樹無主,我心豈可無主!”
第一,抓住“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觀”的主題提示
第二,細化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兩方面的精髓,一是真理性認識與價值選擇、價值評價,二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多方面表述
第三,科學合理的價值評價、價值認識必須符合兩項基本要求,一是對客體狀況的正確認識,即價值選擇應以真理性認識為依據、為基礎、為前提;二是對主體需要的正確認識,是形成科學價值評價的必要條件;
第四,材料對象的關鍵句子,關鍵詞:一方面認為不知道梨樹主人是誰就可以吃——許衡高風亮節:“梨樹無主而我心有主”;
第五,材料符號的哲學含義:吃與不吃是不同的價值選擇,不同之處在于是否“我心有主”;——“心之官則思”即對客體狀況的正確認識與否。一方面許衡朋友“不知道梨樹主人是誰就可以吃”,強調主體價值選擇,忽略對客觀狀況的正確認識,另一方面,許衡不同常人之處于:不假借不知主人是誰而否定梨樹是“有主之樹”,仍然遵守梨樹是“有主之樹”的規則,許氏朋友的說法則是可笑的“我不知梨樹主人=梨樹沒有主人”,另一方面,許氏高尚之處在于:“梨樹無主而我心有主”,堅持享用成果與創造成果的統一,我不是梨樹成果的勞動創造者就不能隨便享用,表示對勞動成果創造者的自覺的高度尊重,“無功不受祿”,不受“無功之祿”——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關系的又一種表達。
32. 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流動資本同原料、燃料、輔助材料等勞動對象的價值一樣,是一次性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
第一,核心概念價值,干擾概念“流動資本”,命題準確而很有技巧,干擾得當;
第二,聯系概念“價值轉移”;
第三,抽象出“生產要素”是否都是價值轉移
第四,強調“勞動力”創造價值的特殊性與流動資本形式的生產要素“一次性消耗”的一般性區別開來,是購買勞動力“價值”的一次性消耗“V”,而不是勞動力本身一次性全部消耗完了,勞動力消費的特點是創造價值,是可以再生和重復消耗的。
33. 我國到2020年的要求是人均GDP從1000元到3000元,是黃金發展期也是矛盾突現期
有人說,為了穩定必須限制發展
第一,改革發展穩定關系;
第二,發展與穩定的關系;
第三,發展與各種矛盾并存條件下講發展與穩定的關系;
第四,矛盾定性,是發展中的矛盾,人民根本利益完全一致基礎上的矛盾;從這一點出發,按照統籌兼顧協調三方面利益關系;
第五,穩定的性質,發展型穩定,在改革發展中保持穩定并且不斷提高穩定水平和質量;
第六,發展是硬道理,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是解決包括穩定在內的所有問題的關鍵。
比較后:結論“在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在改革發展中保持穩定”。
分析題
34.材料:在我國的某個環境保護展上,有三個門上書
誰污染了環境
環境污染影響了誰
誰來保護環境
參觀者推開門后會看到一面鏡子
(1)問這種設置體現了人在實踐活動中的哪種關系
(2)人類不要陶醉于對自然界的勝利,每一次勝利的背后自然界都有報復
(3)地球滿足得了人類的足球滿足不了人類的貪婪
此題“三扇門”的設計相當獨到,以此擬題同樣相當獨到,問題設置也準確,與去年那道“整體和部分”的題相比,不可同日而言;去年那題很牽強,題意正反都很難厘定,今年此題準確而極有技巧,極有意義。
第一個問題,“三扇門”的題辭反映了人類實踐活動中哪種基本關系,強調和考測的是關于實踐的基礎性理解。即實踐作為人所特有的對象化活動,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關系。具體是指:
“環境污染的是誰”,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污染環境就是污染人類自己,所謂“環境”是人類自己的生活環境;
“環境污染者是誰”,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的污染行為是禍害,是污染者又是被污染者,這就是在過度征服中所受到的大自然的“報復”;
“治理環境的受益者是誰”,強調人與自然關系中的一致性,前面兩句講的是人與自然環境中的矛盾性;
比較有意思的是每一扇門后的鏡子,強調的是人與自然、人與人即人與社會的關系中個人的位置,即個人與環境污染和治污密不可分,愛護環境應該“從我做起,人人有責”。誰都不能置身事外。
第二個問題,即恩格斯要求科學把握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自然界是一個有機統一體和自然循環、生生不息的大系統,牽一發而動全局,人類征服自然的每一次局部的勝利,從整體和歷史上看,都會擾亂自然界的內部平衡和內在規律,也必將遲早為人類自身改造自然的勝利付出代價。
因此,恩格斯強調,要尊重和認識自然規律,學會正確地理解和運用客觀自然規律。
第三個問題,“度”的基本含義強調一切事物都是一定質和一定量的統一。一方面,超過與事物質相統一的一定量的界限,就會破壞事物自身的存在與發展,發生不利于事物存在與發展的質變;度是判斷事物質變與量變的根本標準;另一方面,度是實際工作中“適度原則”方法的理論依據,過與“不及”是沒有正確把握度的兩種錯誤。
在整個自然界、人與自然界的有機聯系中,人類也處在“度”的規定中,一方面,人類自身繁衍有“度”的要求,另一方面,大自然從質的多樣性、量的有限性與無限性滿足人的需要方面也有度的要求。
其一,人作為大自然發展的比較高產物,合理、適度的需求滿足本來就屬于大自然有機聯系的范疇,也存在著一定的主觀變化的空間;但是,大自然的資源基本屬于非再生資源的范疇,不可能無限滿足人類的貪婪。
35.我國20世紀80-90年代的GDP增長率和就業增長率列表
還有就業彈性系數=就業增長率/GDP增長率
(1)問為什么就業增長率遠遠低于GDP增長率
(2)應該采取什么樣的積極就業政策提高就業增長率
本題關鍵在于“就業增長率不高”與經濟高速之間反差,原因就是“失業”原因的一般經濟學分析。
一方面,中國90年代以來在“現代化”進程中“經濟高速”發展,本身即表明是“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和相對人口過剩”的問題;另一方面,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國企職工下崗。
就業政策,就是我們反復講的“一個方針三大政策”。一個方針是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市場調節就業、政府指導就業、勞動者自主擇業;三大政策:①把就業增長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要求各級政府把擴大就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完成;②改革、發展、結構調整都要和擴大就業相結合;③運用稅收、信貸等優惠政策支持和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第三產業的發展,鼓勵民營中小企業發展,鼓勵勞動者創業,特別要解決好困難群眾的就業問題,引導農民向城市流動。
36.一,有人認為每個階級的革命都必須建立在該階級力量的基礎上,如資產階級革命中資產階級的力量是絕對需要的
二,有人認為只有在資產階級革命中反對資產階級才能徹底取得革命的勝利
(1)問兩種觀點各有什么錯誤傾向
(2)毛主席說過“決定人民革命性質的主要力量是主要的敵人和主要的革命者”
請分析建國前中國GCD領導的人民革命的性質
這是毛主席思想概論分析題。分歧在于主張資產階級的“有力參加”還是“直接反對和消滅資產階級”。實際上是在對領導階級和革命對象上的兩種錯誤觀點的分析中正確認識人民民主革命性質。一方面,錯誤觀點有兩個,即“二次革命論”和“一次革命論”,另一方面正確觀點,強調革命性質決定于革命對象和革命任務,并以此指出兩種觀點的錯誤。這道題的預測,以《政治理論考前精講30題》第14頁“思考角度三、思考角度四”比較為完整。
37.烏克蘭大選,東歐地圖,北約東擴
結合材料和地圖分析烏克蘭的重要戰略地位和俄歐、俄美的戰略利益沖突
本題以烏克蘭“橙色革命”為切入點,突出了俄美戰略利益沖突。一方面,俄羅斯在普京執政時期,千方百計鞏固獨聯體國家現有格局,鞏固俄羅斯在獨聯體國家中的主導地位,恢復俄羅斯的大國地位,捍衛俄羅斯傳統的勢力范圍、戰略空間和國家安全;另一方面,美歐利用獨聯體現有國家政權交替之機,打著支持“民主、自由、和平的權力交替”的旗幟,支持獨聯體各國的反對派,改造現有各國政權,扶植親美政權,進一步削弱俄羅斯在獨聯體國家的主導地位,并且使之完全解體,進一步削弱俄羅斯戰略空間,并且使俄羅斯永無可能重新恢復前蘇聯在獨聯體范圍內的大一統局面,使俄羅斯永無可能取得重新成為歐洲和世界比較強國家的基礎。
區別在于,歐洲要把俄羅斯納入歐洲范圍又不希望俄羅斯過于強大,至少不能取得對法德英等歐洲大國的過于明顯的優勢;俄羅斯要“回歸歐洲”;但又要成為數一數二的歐洲和世界大國,而美國不但要削弱俄羅斯,而且不希望俄羅斯與法、德、英等歐洲大國過分親近,不希望看到俄羅斯過早融入歐洲,使歐盟過分強大。
烏克蘭,人口5000萬左右,是獨聯體國家內第二人口和土地、技術大國,處于歐亞心臟地帶,與俄羅斯并稱獨聯體軸心國,共享前蘇聯軍事與高科技遺產。烏克蘭獨立回歸歐洲,回歸西方,是美歐瓦解獨聯體、削弱扼制俄羅斯,掌控歐亞霸權的關鍵一招。
“北約東擴”的影響和俄羅斯對策專門講了上述意思的“關鍵句子”,適當展開即可。
38.任選題之二:世界石油產量與消耗列表
我國的石油儲備情況
a.分析我國目前的石油儲備情況
b,分析世界石油戰略形勢,我國應采取什么措施
本題不是非常關注時政的同學是回答不了的
第一,世界石油經濟戰略態勢的特點
①2004年石油價格暴漲,宣告了低油價時代結束,高油價時代正式到來;
②美國在伊拉克戰爭后奪取了伊拉克以至整個中東的石油控制權,是鞏固美國世界唯一超級大國戰略地位的重大戰略舉措;
③中國、印度高速經濟增長,石油需求快速增長,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資源、能源壓力更加緊張,缺少起碼的石油儲備,外購石油依存度日益提高,石油安全問題更為突出。
第二,中國可持續發展中的石油問題與對策
一方面問題可概括為:①人均資源不足,93年開始成為石油進口國,石油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瓶頸;②石油供應主要依賴中東,缺少必要的石油海上運輸保障和石油多元化供應保障;③缺乏必要的石油儲備體系;④國內產業結構不合理、水平低,石油高消耗低產出污染重;⑤在世界石油市場受到美、日等西方大國的人為遏制,世界石油資源利用處在十分不利的地位;⑥缺乏必要的石油期貨體制,賣高買高,難以發揮世界石油消耗大國的定價競爭力。
另一方面中國可持續發展中的石油對策主要有:
①全方位開發海外石油市場,實現市場多元化,提高石油安全水平,確保石油供應;
②加強遠洋海軍建設,籌劃海上、陸上石油安全通道;
③加快建設石油儲備體系和進入世界石油期貨市場,盡可能減少石油風險;
④加強國內石油勘探開發,確保起碼的自給水平;
⑤研發新能源,研發能源特別是石油利用新技術,尋找替代能源,提高能源投入產出水平,形成以科技進步為基礎的自主創新能力,形成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⑥走節約型經濟、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