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中國革命領導階級的變化 [B]中國革命主要對象的變化
[C]中國革命基本性質的變化 [D]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2.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中華民族面對的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這實際上指出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共同主題是[A]通過武裝斗爭取得無產階級領導權
[B]通過改革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
[C]通過民族奮斗探索國家的根本出路
[D]通過開放探索有中國特色道路
3.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內犯左傾錯誤的人提出“畢其功于一役”的主張,搞所謂的“無間斷”革命,這種錯誤傾向實質上是
[A]混淆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界限
[B]割裂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聯系
[C]混淆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的界限
[D]割裂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的聯系
4.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領導權問題上有著深刻認識,黨認為實現對革命的領導權的根本保證是
[A]動員全民開展武裝斗爭 [B]建立比較廣泛的人民統一戰線
[C]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建設 [D]擴大革命的影響力和控制力
5.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不同時期建立過不同政權形式,而對地主階級態度差別比較大的兩種政權形式是
[A]工農民主政權與蘇維埃政權
[B]工農民主政權與“三三制”政權
[C]人民民主專政與蘇維埃政權
[D]工農民主政權與人民民主專政
6.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決定了近代中國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民主國家,外部沒有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壓迫;內部沒有起碼的資產階級民主,反動統治階級憑借強大的反革命武裝對人民實行獨裁恐怖統治。這種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革命進程的一個主要形式是
[A]爭取民主 [B]農民運動
[C]武裝斗爭 [D]工人運動
7.1928年毛澤東在《土地法》中指出:“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用下列三種方法分配之:(一)分配農民個別耕種;(二)分配農民共同耕種;(三)由蘇維埃政府組織
模范農場耕種。”這段論述提到了“工農武裝割據”的
[A]基本內容 [B]主要斗爭形式
[C]戰略陣地 [D]基本原則
8.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總結了前兩個時期在統一戰線問題上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創造性地制定和執行了一整套關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政策和策略。黨制定和執行這些理論、政策和策略的基本原則是
[A]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
[B]以斗爭求團結
[C]一切經過統一戰線
[D]堅持反傾向斗爭
9.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要取得勝利,必須依靠正確的政策。這里除了孤立和瓦解敵人的政策以外,比較主要的就是如何團結一切可利用的力量和壯大自己的問題,即統一戰線問題。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策略原則,而中國共產黨堅持和發展統一戰線的基礎是
[A]又聯合又斗爭 [B]堅持反傾向斗爭
[C]有理、有力、有節 [D]工農聯盟
10.過渡時期總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指導性路線。黨中央制定這個路線的主旨是
[A]變革經濟體制 [B]變革所有制
[C]變革政治制度 [D]變革生產力
附:重點單項選擇題答案與解釋
1.A 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標志是革命的領導階級已經由資產階級轉變為無產階級。B項革命的主要對象依然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C項革命的基本性質沒有變,仍然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性質;D項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沒有變化,還是帝國主義與人民大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因此這三個選項都不是正確答案。
2.C 黨的十五大歸納的中華民族的兩大歷史任務實際上都涉及到中國根本出路的問題,第一個任務解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的根本出路;第二個歷史任務解決了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中國現代化的根本出路。
3.A 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是性質不同的兩個階段,只有完成前一個階段的革命任務,才能進行下一階段的革命。因此凡是提出“畢其功于一役”左傾錯誤主張者,都混淆了革命兩個階段的界限。
4.C 本題考查黨爭取和實現革命領導權的基本經驗之一,即加強黨的建設是黨實現對中國革命的領導權的根本保證。只有黨的建設搞好了,黨自身具有非常的先進性,才能確保中國革命始終在黨的領導下順利進行。AB是黨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D項內容是黨的基本工作思路。
5.B 工農民主政權對待地主階級是敵視的,主要以消滅地主階級為目的;“三三制”政權形式是抗日戰爭時期在抗日根據地實行的政權形式,對地主區別對待,其中開明紳士可以參加到政權中來。工農民主政權與蘇維埃政權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內性質相同而名稱不同的政權形式,因此A項可以排除。而人民民主專政將地主階級整體列入了專政的對象,因此與工農民主政權和蘇維埃政權對待地主階級的態度是一樣的,所以CD也被排除。
6.C 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進程的一個基本特點,也是由中國社會的基本性質決定的。其他三個選項都是中國共產黨采取的非武裝斗爭形式。
7. A 本題考查對“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基本內容的了解。毛澤東提出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涵義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土地革命為基本內容,以武裝斗爭為主要斗爭形式,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的三者密切結合。題干部分論述了土地革命中對土地的基本分配辦法,因此是“工農武裝割據”的基本內容。
8. B本題考查黨制定和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原則。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是黨制定和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原則。A項內容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總方針;C項提到的原則是統一戰線中“左”傾錯誤者堅持的原則;D項內容是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策略方針,因此這三項都不符合題干要求。
9.D 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堅持和發展統一戰線的基礎。A項又聯合又斗爭是堅持統一戰線策略的總方針;B項堅持反傾向斗爭是統一戰線策略正確實施的重要保證;C項有理、有利、有節是抗日戰爭中無產階級在同頑固派做斗爭時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均不符合題干要求。雖然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革命階段里,統一戰線有著不同的任務、內容和特點,但是統一戰線的基礎始終不變,都是工農聯盟。
10.B本題考查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實質。黨在制定“一化三改”總路線時,已經明確了這個總路線的實質是要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解決所有制問題,即要變革原有的多種生產資料所有制為社會主義的生產資料公有制。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