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研政治中,《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以下簡稱《鄧論》)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主要是因為它所占的分值是比較高的,僅次于哲學。從2003年文理合卷以來,它在試卷中的分值一直保持在20分以上:2003年22分;2004年20分;2005年20分,2006年21分。我的看法是:只有“鄧論”拿高分,政治才有可能拿高分。
但是,對這門課,不少考生在認識上存在著誤區,總是以為比較熟悉,內容常常能在各種媒體上見到聽到,自以為都知道了,往往重視不夠。我這里想從考試的角度,對《鄧論》試題中的大題作些分析,目的在于引起大家重視,對這門課不要掉以輕心。
《鄧論》試題的特點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歸納,我這里主要講三條,供大家參考。
第一,試題看似不難,實則不易。
《鄧論》的題目與哲學、政治經濟學甚至《毛澤東思想概論》的題目不同的地方在于,后三門課的題目盡管非常靈活,但答案卻是相當規范的,主要的內容在教材里是找得到的,而且答案的全面性和準確性很少引起異議。而鄧論和凡是與現實聯系緊密的題目,往往是題目規范(這里主要指題目指向明確),但答案相當靈活。
下面我舉舉2005年哲學與《鄧論》的分析題,作個比較。2005年哲學分析題講的是一次大型科普展中的三扇門上各有一個問題:“污染環境的是誰?”“飽受環境惡化之苦的是誰?”“保護環境的是誰?”拉開門,里面各是一面鏡子,照出的是參觀者自己。要求回答:(1)這一精巧的設計反映了人類實踐活動中的什么基本關系?(2)如何理解“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3)用辯證法關于度的觀點說明:“地球能夠滿足人類的需要,但不能滿足人類的貪婪。”
題目靈活極了,但參考答案十分規范:(1)這一精巧的設計反映的是人類實踐活動中人與自然界的關系。這三個問題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系,都直指人類自身。(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人類能夠認識和遵循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達到自己的目的,但人類不能不顧自然規律,為所欲為。否則,比較后受傷害的還是人類自身。(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量的限度。度的辯證原理要求人們在實踐活動中應當掌握“適度”原則。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人類可以而且應當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但不能無節制地過度索取。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2005年的鄧論題,題干是一個圖表,反映的是1989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的演變狀況。要求回答:(1)結合上述材料,分析說明為什么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在保持高增長速度的同時,卻沒有帶來較高的就業增長速度。(2)當前為了擴大就業,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你認為應該從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沒有帶來較高的就業增長速度”的原因是什么,任何一本教材或參考書都沒有完整的答案。題目看起來不難,指向明確,可是答案要把它說全面了、準確了,并非輕而易舉。
其它年份的題目也是這樣。
答案靈活,考生如果準備不足,回答起來,一般較難以做到全面、準確。這就是一些考生從考場出來對《鄧論》自我感覺不錯,但分數出來后覺得沒有預想的高的主要原因所在。
第二,與現實聯系比較密切。
政治課各門學科考試題目都要聯系實際,但與現實聯系比較密切的要數《鄧論》。我統計了一下,從1997年到2006年,這十年《鄧論》(包括原來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出了15道大題,其中直接考理論觀點的,只有2道題(這兩道題也與現實有些聯系,但主要是考理論觀點),其它13道題都是與現實聯系非常密切的。這13道題目出題的角度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分析、認識社會現象及改革發展過程中的社會問題,如:如何分析收入差距有所擴大(2002年文、理題);怎樣全面認識公有制經濟(1999文科);怎么認識經濟高速增長沒有帶來較高的就業增長速度(2005);我國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原因、調整措施、方針(1998年理科):“八五”期間我國經濟增長的特點,面臨的矛盾、實現“九五”目標的主要途徑(1997年文科);現代生產力發展的特點、我國的差距、應采取的戰略(1999年理科);說明我國97年前后宏觀調控的政策和措施,以及調控目標,闡述宏觀調控的必要性(2003年);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特點,經濟運行發生的重大變化以及這一變化給我國發展帶來的變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以及為什么要選擇這一目標(2000年文科)。
二是闡述中央提出的戰略、方針、政策、任務、目標的依據、重大意義以及應采取的措施或對策。如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依據、意義和應處理的關系(2001文、理):“九五”期間確定的農業和農村的重點任務的依據和重要意義(1997理科);征收土地使用費的理論依據和現實意義(1998文科);為什么說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如何降低農業勞動力比重(2004年)等等。
與現實聯系比較密切,從復習的角度講,內容就比較多;從考試的角度講,答案就比較活,難度增大。
第三,大題主要集中在《鄧論》第六章和第七章。
我統計了一下,近十年(1997-2006),鄧論(含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共出了15道大題,其中有14道是出自這兩章。只有1999年理科出了一道第八章的題目(試述依法治國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義)。2007年的重點內容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自主創新、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等內容仍是第六章的內容。題目相對集中,說明重點突出,這一點對考生復習和考試是有利的。
比較后,我要強調,《鄧論》雖然不是很容易,但只要思想重視,學習方法得當,它是比較有可能拿高分的。歷年來鄧論的平均分是比較高的(或者說難度系數是比較低的)。2003年以來,其難度系數比較低:2003年0.635(比較低);2004年,0.643(比較低);2005年0.671(比較低)。所以,大家又要充滿信心,爭取《鄧論》拿高分,為政治拿高分打下堅實基礎。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