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研究生明年統考
本報記者 朱晨輝/文
近日,上海大學歷史系朱學勤教授在接受《南都周刊》表示:他將拒招教育部組織統考錄取的研究生。[詳細]
朱學勤在接受采訪時說,高考指揮棒在中學歷史教師頭上飛舞了幾十年,現在已經飛舞到我們的頭上來了,教育部規定從今年開始,文科的心理、教育、歷史這三個專業的碩士生必須經過統考。那就是說,一個歷史系的學生,考研時不是考各個專業老師出的卷子,而是考一張全國統一的卷子,這完全是倒退,怎么可能用來鑒別有研究能力的學生?我拒絕這樣的學生,我拒絕這樣的考試,所以我今年跟我們的研究生部主任說,我不招研究生了。
專業課全國統考是考研未來趨勢
教育部考試中心日前公布了2007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大綱。根據新大綱要求,教育學、心理學和歷史學三個一級學科下所有專業的專業課考試在明年1月均將參加全國統考,統一命題、統一考試、統一批閱。教育部考試處一位負責人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歷史學、教育學和心理學三門學科專業課參加全國統考只是一個開始,隨著研究生入學考試改革的不斷深化,各高校研究生招生實行全國統考將是未來趨勢。
據了解,首次進行研究生專業課統考試點的歷史學、教育學和心理學三門學科,其下各專業的考試科目將由四門縮減為三門,政治理論和外語不變,而原先兩門專業課考試則合并成為一門專業綜合考試,滿分為300分,各研究生招生單位對教育學、心理學和歷史學三學科的專業課考試自主命題權同時被收回。許多教育界人士認為,這是近年來研究生入學考試改革力度比較大的一次,對研究生考試和招生都有積極意義。
教育部日前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公告稱,2007年的研究生招生工作,要穩步進行相關改革。這份公告的第一條就是:進一步強調復試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重要性。為此,教育部要求各研究生招生單位要加強復試,進一步考查學生的專業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教育部認為,加強復試是挑選拔尖創新人才和推動高等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碩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基礎。此舉出臺的背景是,中國的研究生教育近幾年在不斷擴招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問題,例如招生制度僵化,培養質量下滑。
現行研究生招生體制像“包辦婚姻”
去年了中國頂尖高校北大清華各發生了一起影響廣泛的罷招事件,比較終清華教授陳丹青辭職,北大教授賀衛方停招。去年北大法學教授賀衛方質疑北大法學院研究生招生考試制度,一怒暫停招收碩士研究生。賀衛方是我國法理學、法制史以及比較法學等領域的著名學者,現任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賀教授在學術批評網上發布了公開信,闡述了事情的緣起。他在公開信中寫道:“現行法學研究生入學考試設計存在著相當嚴重的缺陷,考兩張綜合卷涵蓋多達十門課程,這種打著對考生全面考查旗號的做法實際上產生的后果卻是削弱了考試應有的專業偏向。尤其是法律史和法理學專業,這樣的考法足以讓那些愛好理論和歷史、并且對此已經有大量閱讀(因而很可能偏科)的考生被卡在門外。”
在他之前,清華大學美術系教授陳丹青因為不滿博士考試體制憤然出走,他說,統一的考試把學生劃在兩個世界,一種是統一考試得分很高,專業卻很一般;一種是統一考試不過關,專業水平卻很高,兩者兼顧的畢竟是少數。能夠到他那里接受面試的往往是前一種,他只能在矮子里面選將軍。這多像“包辦婚姻”。父母按照自己的標準托媒人介紹,縱然你再不上眼,縱然多挑幾個,比較終也只能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陳丹青是不甘辱沒了自己的手藝的,因此也只能“逃婚”,先是少招,而后不招,比較后終于憤然離職。
研究生招生制度亟須增加靈活性
某大學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授對記者說:“考試應該給予導師以更大的靈活性。但研究生招生中的 分數線,無論單科還是總分,都規定得很死。這導致了兩個結果,一是違背了人文藝術教育的特殊性,比如相對于自然科學而言,我們很難通過統一考試的方式對藝術家的藝術天賦進行測試,否則就會出現人的才氣、性情、素質,統統變成了表格數字。不用說在創作領域,就是在研究領域,人文藝術領域都更加需要個人的才氣、性情、感受力和創造力,但人文藝術學科的考試制度卻是高度機械化、自然科學化、數字化的。二是大大限制了導師的主動性與決策權。研究生錄取時,招生辦公室或研究生院(部)雖然會給導師一定的選擇性,比如招2名學生給4個考生的資料,但是這4個學生必須達到分數線(包括單科和總分)以上,分數線以下基本不可能入圍,而且即使在這四個候選人中,如果導師決定錄取第四名而不是第一名,也必須有‘充分的理由,甚至要寫出書面的材料。這種嚴密防范的措施體現了對導師的極度不信任。”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