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問答題(每題10分,共20分)問答題說明:要求論述緊扣題意,合乎邏輯。
33、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實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現了某些負面效應。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矛盾學說,闡述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本題分值:10分)
【正確答案】
34、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指出:“我們現在的方針是節制資本主義,而不是消滅資本主義。”試述黨在當時采取這一方針的基本依據。
(本題分值:10分)
【正確答案】
六、材料題(每題10分,共20分)問答題說明:結合所學知識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問題。
35、以下是我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一組材料: 材料1 1979~1991年市場化改革的過程,可劃分為三個小階段:
1979~1984年,是經濟調整與改革的起步階段,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其重點是農村改革,核心是解散人民公社、農村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改革則處于試點、探索階段,創辦了經濟特區,對國企放權讓利,推行廠長經理負責制與經濟責任制。
1984~1988年,是推行全面經濟改革的階段,改革重點由農村轉向城市,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成為訂形式,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論斷,從憲法上確認與保護了私營經濟,國有企業探索了租賃制、股份制,新工人實行勞動合同制,頒布《企業破產法》,價格管理由過去的調整為主改為放開為主,農產品生產由統購改為合同定的。
1988~1991年,這一階段的主線是治理整頓、維護穩定。在微觀層面上,市場化程度仍在提高,定量票證逐步消亡,非公有制經濟仍在以各種形式發展。1990年底上海、深圳成立了證券交易所,1991年底己有14家上市公司,1991年中國第一只B股向海外發行等等。
1992年之后中國市場化改革進入了實質性操作階段。這一時期,市場化水平有了迅速提高。放開糧價、匯率并軌、分稅制出臺、頒布公司法、合同法等。1997年之后國企業改革進入比較后攻堅階段,我國的市場化改革正不斷向縱深發展。 摘自《瞭望》(1999年第39期) 材料2
①改革開放,我國大幅度減少指令性計劃,總體上實行指導性計劃。目前,已全部取消了農業生產領域的指令性計劃,工業指令性計劃產品也由1980年的120種減少到目前的12種,僅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4.1%。 摘自《瞭望》(1999年第39期)
②三種價格形式在各類商品定價中的比重 材料3
①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
②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經濟學史專家安格·麥迪遜的計算結果,中國的GDP總量占世界GDP總量,1952年為5.2%,1978年為5.0%,1995年這一比重超過11%。這是因為1978~1995年期間,中國GDP平均增長率上升為7.49%,而且世界GDP平均增長率下降為2.7%。 摘自《瞭望》(1999年第39期)
我國谷物、肉類、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以及鋼、煤、水泥、化肥、電視機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發電量、棉布、化學纖維產量居世界第二位;茶葉、大豆、甘蔗產量居世界第三位;糖、原油產量分別居世界第四、五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經上升到第七位。 摘自《瞭望》(1999年第39期資料整理)
③改革開放這二十年,告別了“大鍋飯”,告別了憑票供應,告別了缺衣少食的貧困年代,中國人民的生活進入了歷史上比較好的時期。1949年到1998年,農村居已人均純收入由44元增加到2162元,提高了48倍,其中比較近這20年,就增加了2028元。城里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1949年年人均現金收入不足100元,1957年達到254元,1978年提高到343元,1998年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425元,扣除物價因素,比較近這20年實際增長2.2倍。 摘自《瞭望》(1999年第35期) 請回答: (1)根據材料1,說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特點。(2分) (2)根據材料2,概括我國經濟運行發生了什么重大變化。(2分) (3)從材料3總結經濟體制改革給我國發展帶來的變化。(2分) (4)綜合材料1、2、3,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以及為什么選擇這一目標。(4分)
(本題分值:10分)
【正確答案】 (1)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從農村到城市、從微觀到宏觀、從易到難的循序漸進的改革。(2分) (2)我國經濟運行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市場開始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2分) (3)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迅速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2分) (4)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選擇這一目標,是因為市場經濟能夠促進資源化配置,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是發展生產力的有效形式。(4分)
六、材料題(每題10分,共20分)問答題說明:結合所學知識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問題。
36、以下是有關經濟全球化問題的材料: 材料1 世界及西方大國對外直接投資狀況(單位:億美元) . 材料2
全球經濟使得世界上所有生存有道的經濟單位,都能夠在需要發展時攫取自己所需的任何東西。他們不再需要就近尋找資源,也不必再仰賴政府的正式出力,就可以獲得他國的資源或敲開消費者的大門。這種情況已使傳統上扮演“中介人”功能的民族國家及其政府變得無用武之地。全球市場靠自己的力量就運作得很好,因此民族國家再也不必扮演創造市場的角色。實際上,現在民族國家自己問題重重,大部分時間反而成為全球經濟的絆腳石。假如情況許可,從全球角度所擬出來的問題解決方案會自行流通到有需求的地方而不必受到民族國家的干預。這種現象使得民族國家的中介角色逐:漸消失掉,那么誰能坐在全球會議桌前提出全球性解決方案,其資格就不再是根據人工;劃分的國家疆界,反而是更重視他所代表的地理區單位。 摘自(日本)大前研--《疆界消失在無國界的世界中》 材料3
1999年9月21日,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前美國高級官員斯蒂格利茨對列強在就貿易自由化問題與發展中國家打交道方面的“虛偽”進行了抨擊。他說,窮國對一種新的企圖持警惕態度,即試圖說服它們進一步向產品和勞務開放本國市場,它們的這種態度主要是因為“發達國家的人們看來很虛偽”。斯蒂格利茨說,一個比較近的實例是,美國對本土制造商惟命是從,決定動用聯邦反傾銷法律來抵制來自巴西、俄羅斯和另外一些國家的鋼材。還有歐盟的農產品補貼問題。 . 摘自路透社日內瓦(1999年9月23期) 材料4
美國的普遍利益在于鼓勵那些被文化沖突分裂的國家通過共同利益的溝通走向一個發展的世界。美國的經濟、政治利益在于確保世界如果走向一種共同的語言,那么它將是英語;世界如果趨向于建立共同的電信通訊,那么在安全和質量標準上它將以美國為標準;如果世界在電視廣播和音樂上連為一體,那么節目和程序上將是美國的;如果世界要發展共同的價值觀念,那么這些價值觀念將是適合于美國的價值觀念。 摘自(美)羅斯科普夫《是對文化帝國主義的贊美嗎?》 材料5
如果第三世界在華盛頓發生了什么信息的話,那就是:我們仍然愿意為全球化付出代價,只要我們能確信,如果我們按規則辦事,它就會提高我們的生活水平。從現在起,我們要參與制訂這些規則。印尼經濟學家馬里·潘格斯圖說:“不能只是給發展中國家一個金融結構的全球模式,讓它們要么接受,要么拋棄。它們必須成為這個過程的一部分。 摘自(美)《商業周刊》1998年10月19日評論《對自由市場的信心危機》 請回答: (1)指出材料1反映的90年代世界經濟發展的特點。(2分) (2)結合材料3評析材料2的觀點。(4分) (3)結合材料1,分材材料4所提觀點的實質及其主要原因。(2分) (4)結合材料5和材料1、3,闡明發展中國家為什么“必須成為這個過程的一部分”。(2分)
(本題分值:10分)
【正確答案】 (1)90年代以來國際直接投資迅速增長,這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表現。西方五國是國際直接投資的主體,美國擁有明顯優勢。(2分) (2)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民族國家的作用不管發生多大變化,它仍然是世界經濟的主體。從材料3也可看出,發達國家一方面宣揚貿易自由化,另一方面又搞貿易保護主義,說明國家維護本國利益的作用并未消滅。(2分) 材料2認為經濟全球化使民族國家的作用逐漸消失,實際上否認了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主體地位,其實質是宣揚"主權過時論",目的在于維護西方發達國家的利益。(2分) (3)實質是企圖將全球化變為美國化。主要原因在于美國在全球化進程中處于主導地位,擁有經濟等方面的優勢,并有獨霸世界的戰略企圖。(2分) (4)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重要發展趨勢,發展中國家是其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現有的世界經濟規則是由西方發達國家制定的,使發展中國家處于不利地位。為改變這種情況,發展中國家應積極參與制訂規則,并加快自身的發展。(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