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教育網,權威招生服務平臺
新東方在線

黑魔方哲學密壓最后10道題

來源:新浪 時間:2006-12-11 12:21:18
    一,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列寧選集》第2卷,第266頁)
    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理論則是對自然界具體事物的具體形態、結構、屬性的認識,并將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而日趨深化。
    1分析哲學物質范疇與自然科學關于物質結構理論的關系。
    2列寧的這個物質定義,有何重大意義。
參考答案:
    1.物質是“標志客觀存在的哲學范疇”,它的惟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物質結構理論是人們關于物質的組成成分及其結構的觀點的總和。哲學的物質范疇和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理論的關系,是一般和個別、普遍和特殊、絕對和相對的關系。
    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哲學是研究物質的共性的,哲學的物質范疇是對一切物質形態、結構和屬性的共同本質的認識。自然科學是研究物質的個性的,物質結構理論是對某一具體物質形態的結構和屬性的認識。哲學物質范疇所反映的物質的惟一特性,即客觀實在性,是絕對的、不變的;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理論是科學在一定發展階段上關于自然界物質結構一定層次的理論概括,是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不斷深化的,是相對的、可變的。哲學物質范疇以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為基礎,物質結構理論又以哲學物質范疇為指導。哲學物質范疇不斷從物質結構理論中吸取營養,自然科學關于物質結構理論的重大突破,總是極大地豐富著哲學物質范疇,近代自然科學的出現和發展導致了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形成,現代自然科學的出現和發展為辯證唯物主義物質概念的完成奠定了科學基礎。同樣地,物質結構理論的研究要以哲學物質范疇提供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自然科學對物質結構的研究,只有接受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范疇理論的指導,才能把握新的物質現象,才能對復雜事物和現象做出科學的分析和合乎實際的說明。
    2.列寧的這個物質定義,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具有重大意義。
  第一,它堅持了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二元論劃清了界限。
  第二,它指出物質“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具有可知性,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和可知論,同懷疑感覺經驗之外的客觀實在、否認客觀事物可知性的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為人類探索宇宙的奧秘指明了方向。
  第三,它對物質世界的多樣性統一作了比較高的哲學概括,指出客觀實在性是一切物質形態的共性,具有深刻的辯證性質。
  
    二,牛頓認為,“空間是一切事物的貯藏所”,時間在事物之外均勻流動,與外界無關,存在著“空無一物”和“空無一事”的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你是否認同牛頓的觀點,為什么?
參考答案:
    不認同,這是機械唯物主義時空觀。物質運動同時間和空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物質運動具有時空特征,并且只有在時間和空間中才能進行。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時間是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性、順序性,時間的特點是一維性。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伸張性、廣延性,空間的特點是三維性。時空和物質運動是不可分離的,離開時空的物質運動和離開物質運動的時空都是不存在的。時間和空間不是事物的儲藏所,而是運動著的事物的存在形式,時間和空間同事物是不可分割的,不是儲藏與被儲藏的關系。
 
    三,素質拓展訓練中有種活動“畢業墻”:面對一堵3米高光禿禿的墻,不借助任何工具,單個人能過去嗎?不能,就是再身手敏捷的小伙子也是不行的。但是一個團隊100多人包括不少女同志就全部過去了,通過搭人梯,通過互相拉扶,完成了單個人根本不可能做到的艱巨任務。這個活動說明了一個什么哲學原理。
參考答案:
    系統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組成的具有穩定結構和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具有整體性。一是系統的整體性質只能存在于各個組成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之中.而不是各個孤立要素的性質和功能的簡單相加。二是處于某系統中的要素,其性質、功能要受該系統整體的影響和制約,離開了整體,其性質就會發生變化。這個素質拓展訓練說明了系統的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四,舍罕王是古印度的一位國王,他打算重獎一位國際象棋的發明人。這位發明人只要求在棋盤的第一格放一粒麥子,第二格放兩粒,第三格放四粒,每一格比前一格加一倍,把棋盤64個格全放滿就行了。國王聽完后欣然答應。誰料還沒放到第20個格,一袋麥子就空空如也。國王很快就看出來,即便把全印度的麥子都給他,也實現不了他的諾言。這位發明者所要的麥子究竟有多少呢?
   1+2+22+23+24+……+262+263
這種幾何級運算的結果是:
    (264-1)/(2-1)=264-1=18,446,744,073,709,551,615(粒)
    這個數字的麥粒大約是四百多萬億斤,相當于全世界在兩千年內生產的全部麥子。運用辯證法原理分析國王犯了什么錯誤?
參考答案:
    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因而事物的變化表現為量變和質變兩種運動狀態。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漸進過程的中斷。區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志是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圍內的變化是量變,超出度的變化是質變。
  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兩種基本形式或基本形態,它們是有區別的、對立的,又是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量變和質變的相互轉化是:一方面,量變向質變轉化,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這說明量變對于質變既有必要性,又有必然性,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另一方面,質變向量變轉化,質變不僅可以完成量變,體現和鞏固量變的成果,而且可以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這說明質變對于量變既有必然性,又有必要性,而且只有質變才有新事物的產生和世界的發展。國王的錯誤在于忽視了量變,不懂得多與少、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在看來似乎微不足道的數字面前吃了大虧。

    五,黑格爾第一個正確地敘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間的關系。在他看來,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必然只是在它沒有被了解的時候才是盲目的。”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153頁)
1.什么是自由.
2.如何全面正確地認識自由和必然的關系。
參考答案:
    1.自由是一個標志人的活動狀態的概念,其比較一般的意義是指從受束縛下解放出來。人的活動涉及三個領域,即自然、社會和人自身。因此,比較一般意義上的自由,就是從自然力的奴役下、從社會關系的壓迫下和從人自身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2.必然同必然性是一個意思,指的是客觀事物的本質的、規律性的聯系。自由是對客觀必然性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2)自由與必然是辯證的統一。自由不能脫離必然而獨立存在,人的自由必須以必然性為前提和基礎,自由是從必然而轉化來的,沒有必然就無所謂自由。自由并不是隨心所欲,任意妄為,它要受到必然性的制約。
    (3)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所謂具體的自由,其一是說自由不是絕對的、無條件的,而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其二是說,在階級社會里,自由具有階級性,沒有超階級的自由;其三是說,自由不是頭腦中幻想的自由,而是在實踐中通過對必然性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而獲得的實際的自由。
    (4)在自由和必然的關系問題上,要防止和反對兩種片面性。一種片面性是無限夸大自由在人的活動中的作用,否認自由受客觀必然性的制約,這是唯意志論觀點。另一種片面性是只承認必然性,否認自由的存在,認為人間的一切都是由必然性安排好的,人們要服從于注定的命運,這是宿命論觀點。

    六,根據以下漫畫回答問題。
  
    過度包裝
    1 漫畫“過度包裝”反映了社會中的什么現象。
    2 運用辯證法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原理來分析企業“過度包裝”的不可取。
參考答案:
    1  企業為一時的經濟利益所驅動而過度投資于產品的包裝,造成對產品的過分包裝,增加了產品銷售成本,造成了材料的大量浪費。
    2  主要矛盾是在一個矛盾體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過程起決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則是在一個矛盾體系中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的發展過程不起決定性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規定和影響非主要矛盾,解決好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比較容易解決。因此,做事情必須善于抓住重點、抓中心,不能主次不分。消費者需要的是商品本身,而不是只有一次性使用價值的包裝。作為生產者要想獲得商品的價值,就應該把提高商品本身的使用價值作為主要矛盾加以解決。

    七,2006年05月27日06時54分05.1秒,在印度尼西亞(南緯7.65,東經109.85) 發生6.4級地震,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已超過6200人。有人說,人在自然災害面前變的無能為力了。請判斷這人說的是否正確。
參考答案:
    人類還不能控制地震火山海嘯等突如其來的災變的發生,說明自然界及其發展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這并不能說明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人類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能動的認識客觀世界及其發展規律。一方面,通過對規律的認識,預見自然災害的發生,防范和限制自然災害對人類的破壞作用。另一方面,人們可以通過改變或者創造條件,限制某些自然災害發生破壞作用的范圍。所以,認為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是無能為力的觀點是錯誤的。
 
    八,迄今為止,人類已攻克了許多原先被認為是不治之癥的疾病,破解了這些疾病產生的秘密,并找到了治療的辦法,如霍亂、天花、肺結核等,但又不斷遇到新的原因不甚明了的疾病如愛滋病、非典、禽流感等。請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分析這種現象并指出它對我們如何發現和發展真理有哪些啟示。
參考答案: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檢驗真理的標準。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及治療方法只能來源于實踐并通過實踐去檢驗。
    2.認識的發展過程表現為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認識發展的無限性。認識過程的反復性是指,人們對于一個復雜事物的認識往往要經過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這是因為在認識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主觀和客觀的矛盾。從客觀方面看,事物的各個側面及其本質的暴露有一個過程;從主觀方面看,人的認識能力有一個提高的過程。人的認識受著實踐范圍、立場、觀點、方法、思維能力、工作經驗和知識水平等等因素的制約。在自然科學的發展中,對于某一自然現象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實驗、認識、再實驗、再認識的多次反復,才能形成比較科學的理論。
    認識發展的無限性是指,對于事物發展過程的推移來說,人類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無限發展的,它表現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無限循環,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不斷推移的永無止境的前進運動。這種認識的無限發展過程,在形式上是循環往復,在實質上是前進上升。只有未被認識的事物,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對疾病的認識也是這樣。
    3.任何實踐都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實踐。人類的實踐和認識是永無止境的過程,我們要不斷發現和發展真理,就要求我們不斷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
 
    九,“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人們既能改變生產關系,也可以自由地選擇生產關系。
    運用馬克國主義哲學原理評析上述觀點。
參考答案:
    (1)生產力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物質力量。對于人類社會來說,生產力是一種物質力量,有著自身客觀的發展規律,人們不能自由地加以選擇。生產力既是人們當前一切社會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今后社會進步的出發點。
     (2)生產關系是指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它集中體現出人們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
每一種生產關系的建立和改變都同一定歷史階段的生產力狀況相聯系,人們不能自由地選擇生產力,也不能自由地選擇生產關系。人們可以改變生產關系,但改變生產關系也不是隨意的。
     (3)唯物史觀認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社會和人是密不可分的,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社會規律只是存在于人的活動之中并通過人的自覺活動來實現。社會發展也離不開人的活動。
唯物史觀在考察人的歷史作用時,區分了歷史的參與者和創造者,認為凡是社會中從事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人,都是歷史的參與者;而歷史的創造者是指社會發展的推動者以及社會發展方向和總趨勢的決定者。
根據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十,2006年2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以國務院的名義下發《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3月29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加強和改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于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請回答:
    1 . 什么是文化?
    2 .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簡述文化具有的功能。
    3.保護文化遺產你有什么樣措施建議?
參考答案:
    1.文化是包括人們的風俗習慣、行為規范以及各種意識形態在內的復合體。或者說,文化是人類的精神活動及其產品的總稱。文化的本質即人化,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歷史過程中,賦予物質和精神產品以人化形式的特殊活動,是人類所創造的“人工世界”及其人化的形式。它的內涵既體現在人們的活動成果和活動方式中,也體現在人的精神生產、觀念形態和思維方式中。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是與一定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關聯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
    2.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①信息功能。文化傳遞社會經驗,從而維持社會歷史的連續性。人類社會優越于動物界的根本之點,在于實現了由生物遺傳機制向社會遺傳機制的飛躍。文化是人類的“社會遺傳密碼”,它把社會和人本身按一定方式不斷復制出來。②教化、培育和塑造功能。文化由人所創造,人所創造的文化又反過來塑造人。文化的重要意義,就在于通過知識體系、行為方式等規范人的行為,使人有效地適應社會環境和人際關系,成為社會的人。文化造就每一代人,每一代人又創造和豐富著文化的新的形式,從而推動著人的發展,人是文化的存在物。③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功能。文化作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中介推動著社會的前進。人創造出改造外部世界的手段,并通過對外部世界的改造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種改造外部世界的基本手段就是文化活動模式。人類社會就是在基本需要(初級需要)——文化活動模式——新的高級需要——新的文化活動模式的不斷循環中進步和發展的。④認識功能。人類的認識過程總是受到文化的制約和規范。文化的認識功能表現為文化擴大人的認識的主體性,使主體由個體提升為“類”;文化提供人的認識背景,它作為各民族既得的思維傳統,以一種潛在的慣性力量制約著人的思維過程,形成該民族特定的認識背景;文化還是各民族自我認識、自我意識的重要途徑。
    3.答案合理即給分。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有用

25人覺得有用

閱讀全文

2019考研VIP資料免費領取

【隱私保障】

育路為您提供專業解答

相關文章推薦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么要報考研輔導班? 如何選擇考研輔導班? 考研輔導班哪個好? 哪些北京考研輔導班靠譜? 2019考研輔導班大全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在线播放 |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午夜福利网在线网站 | 日本高潮A级按摩中文片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vr综合夜夜 | 亚洲台湾国产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