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4 貫徹科學發展觀,實施“十一五”規劃
專題概述
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2006~2010年)規劃綱要》。《綱要》明確了“十一五”期間應堅持的指導思想、要實現的主要發展目標和將面臨的主要任務。《綱要》是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
要點闡釋
1.十一五期間必須堅持的原則是: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
【背景知識】2006年3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2006~2010年)規劃綱要》發布,該綱要共十四篇,55000字,主要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
【考點拓展】針對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要進一步調整推動發展的思路,轉變推動發展的方式,明確推動發展的政策導向:立足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發展,把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作為基本立足點,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消費與投資、內需與外需協調拉動轉變;立足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發展,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主線,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和數量擴張帶動向三次產業協同帶動和結構優化升級帶動轉變;立足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推動發展,把促進經濟增長方式根本轉變作為著力點,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資源投入帶動向主要依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帶動轉變。;立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發展,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資金和物質要素投入帶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本帶動轉變;立足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發展,把改革開放作為動力,促使經濟增長由某些領域相當程度上依靠行政干預推動向在國家宏觀調控下更大程度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轉變;立足以人為本推動發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促使發展由偏重于增加物質財富向更加注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轉變。
2.“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宏觀經濟平穩運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城鄉區域發展趨向協調;基本公共服務明顯加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
【解讀】具體目標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城鎮新增就業和轉移農業勞動力各45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產業、產品和企業組織結構更趨合理,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和就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分別提高3個和4個百分點。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增加到2%,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60%。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城鎮化率提高到47%。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9年。全國總人口控制在136000萬人。耕地保有量保持1.2億公頃,淡水、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保障水平提高。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森林覆蓋率達到20%,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取得成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年均增長5%。
3.《綱要》對“十一五”時期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改革開放等方面提出的任務:一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二是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三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四是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五是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六是努力建設和諧社會。
【考點拓展】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間的任務,對各級政府提出的要求: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入開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認真貫徹實施公務員法,加強對公務員的教育、管理和監督。堅持從嚴治政,賞罰分明。
4.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展基礎和潛力,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加強薄弱環節、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的要求,逐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東中西良性互動,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趨向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考點拓展】堅持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
健全市場機制,打破行政區劃的局限,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引導產業轉移。健全合作機制,鼓勵和支持各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協作和技術、人才合作,形成以東帶西、東中西共同發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機制,發達地區要采取對口支援、社會捐助等方式幫扶欠發達地區。健全扶持機制,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大國家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國家繼續在經濟政策、資金投入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考慮未來我國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按照主體功能定位調整完善區域政策和績效評價,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結構。
相關時政
1.2005年10月21至22日,曾培炎在河北省考察時要求,認真學習貫徹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結合實際編制好“十一五”規劃,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河北省經濟社會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解讀】曾培炎指出,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明確了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指導方針和重大戰略部署。要按照“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的總體要求,深入研究解決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曾培炎強調,加強自主創新,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十一五”規劃建議的一個重點。要根據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著力調整鋼鐵、建材、化工等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整頓和規范煤炭等資源開采秩序,提高原材料工業的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
2.2006年3月5日,溫家寶在全國人大十屆四次會議上作“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的說明”的政府工作報告。
【解讀】“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需要注意解決七個問題:第一,加速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完善宏觀決策機制。第二,繼續搞好綜合宏觀調控,逐步回歸市場調控軌道。第三,全面推進各項改革,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第四,進一步鼓勵非公經濟的大力發展,優化社會資源配置。第五,建立有利于農民收入增長的長效機制,逐步化解城鄉二元矛盾。第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第七,化解潛在風險,保持經濟和社會穩定。
“十一五”時期必須防范五個方面的風險:一是失業。二是社會保險欠賬。三是收入差距。四是金融風險。五是財政風險。“十一五”時期,采取有效的對應措施,防范上述風險的爆發,將成為社會保持安定和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3.3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把宏偉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考點拓展】“十一五”規劃綱要,貫穿了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突出了“五個統籌”,突出了加強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突出了解決人民群眾關注的切身利益問題,注意處理好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的關系。規劃綱要強調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十一五”規劃綱要是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規劃綱要,是一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規劃綱要。
“十一五”規劃與相關政治理論知識
1.“十一五”規劃綱要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十一五”規劃綱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所創新。在規劃內容上,貫穿了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突出了“五個統籌”,突出了加強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突出了解決人民群眾關注的切身利益問題,注意處理好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的關系。在規劃指標上,分為預期性和約束性兩大類。預期性指標,是預計和期望達到的目標,主要通過引導市場主體行為來實現;約束性指標,是必須實現的目標,主要通過依法加強管理和提供服務來實現。在規劃形式上,綱要將以往的五年計劃調整為“五年規劃”,體現了規劃本身的宏觀性、戰略性,剔除了計劃經濟的烙印。綱要采取正文加專欄的形式,在專欄中列舉了有關發展指標和重點工程,使規劃內容更加直觀、清晰。規劃綱要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新形勢的要求,體現宏觀性、戰略性和政策性,并明確了政府的工作重點和責任。
2.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戰略與“十一五”規劃綱要
我國“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為“十一五”規劃綱要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據,而規劃綱要的主要目標與“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的第二步所要達到的目標大體一致。“十一五”規劃綱要是實施社會主義建設戰略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戰略是“十一五”規劃的重要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