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言以興邦,一言以滅"/>
育路教育網,權威招生服務平臺
新東方在線

陳先奎模擬:07考研政治六套卷試題及答案(五)

來源:你來我網 時間:2006-12-18 13:49:29

試卷五

一、選擇題Ⅰ:1~16小題,每小題1分,共16分。下列每題的選項中,有一項是比較符合題意的。
1.“一言以興邦,一言以滅邦”的說法是
A.否認必然性的非決定論觀點
B.否論偶然性的宿命論觀點
C.承認必然性和偶然性統一的辯證決定論觀點
D.只承認必然性的機械決定論觀點
2.根據辯證否定觀,對待我國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
A.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精華,應全部繼承
B.批判繼承,推陳出新
C.保留一半,拋棄一半
D.傳統文化是封建糟粕,應全部拋棄

3.下列說法屬于不可能性的是
A.水中撈月        B.海底撈針
C.月中探寶        D.延年益壽
4.認為“偶然性是科學的敵人”的觀點,犯了哪種錯誤
A.唯心主義        B.形而上學
C.庸俗唯物論       D.宿命論
5.通貨緊縮是由于
A.貨幣供應量大大少于貨幣需要量   B.貨幣供應量剛好等于貨幣需要量
C.貨幣供應量大大超過貨幣需要量   D.按貨幣需要量決定貨幣發行數量
6.支付賦稅、租金、工資的貨幣執行的是
A.流通手段的職能      B.支付手段的職能
C.貯藏手段的職能      D.世界貨幣的職能
7.資本主義級差地租產生的原因是
A.土地的資本主義私有制     B.農業工人提供了剩余勞動
C.農業工人工資低于其它部門    D.土地的資本主義壟斷經營
8.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利息的本質是
A.通過G——G′形式從流通中產生  B.剩余價值的特殊轉化形式
C.使用借貸資本支付的報酬    D.借貸資本的所有權的產物
9.毛澤東比較早批評“城市中心論”、提出“以鄉村為中心”的思想的文章是
A.《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 B.《井岡山的斗爭》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對本本主義
10.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的文章是
A.《反對本本主義》      B.《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
C.《改造我們的學習》     D.《<共產黨人>發刊詞》
11.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于
A.保持黨的先進性      B.堅持執政為民
C.始終與時俱進      D.保持黨的階級性
12.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是
A.愛國主義        B.集體主義
C.社會主義        D.為人民服務
13.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是
A.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     B.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共同繁榮和發展
C.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D.實現全人類的解放
14.臺灣問題從根本上講是中國的
A.外交問題        B.國際政治問題
C.內政問題        D.中美關系問題
15.“十一五”規劃比較根本的指導思想是
A.鄧小平理論       B.“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C.建設和諧社會       D.科學發展觀
16.2005年6月30日—7月1日,胡錦濤主席訪問俄羅斯,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的比較重要文件是
A.《中俄東部邊界條約補充協定》   B.《中俄關于21世紀國際秩序聯合聲明》
C.《中俄關于21世紀能源合作協議》  D.《中俄關于21世紀投資合作協議》
二、選擇題Ⅱ:17~33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下列每題的選項中,至少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少選、多選、錯選,該題不得分。
17.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是
A.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
B.偶然性通過必然性表現出來
C.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
D.偶然性背后一定存在必然性
18.包含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都認為
A.世界是物質的       B.世界是普遍聯系的
C.世界是統一的       D.世界是發展變化的
19.下列說法揭示因果關系的有
A.無風不起浪       B.冬去春來
C.摩擦生電        D.天才出于勤奮
20.認識的主體的屬性有
A.自然性        B.意識性
C.社會性        D.實踐性和創造性
21.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
A.生產是起點,消費是終點
B.分配和交換是聯結生產和消費的中間環節
C.生產決定分配、交換和消費
D.分配、交換和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
22.一般來說,陽光和空氣不是商品,但在一些國家,新鮮空氣也可以裝在特別容器中出售,空氣之所以成為商品,根本原因是
A.人們不能隨便從自然界中得到新鮮空氣
B.能滿足人們對新鮮空氣的需要
C.把空氣凈化并裝在特別容器中要經過人們的勞動
D.新鮮空氣的生產以交換為目的
23.價值形式發展的各個階段中,有本質區別的幾種價值形式是
A.簡單的價值形式      B.擴大的價值形式
C.一般價值形式       D.貨幣形式
24.1954年9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這次會議通過的關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規定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B.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C.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實行民主集中制
D.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實行共產黨領導的原則
25.毛澤東在1938年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科學分析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特點,其中主要有
A.封建時代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被破壞
B.民族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它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
C.封建專制政權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統治,接著是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的專政
D.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并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是近代中國一切災難的總根源,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主要障礙
26.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是“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它的基本特點是
A.它有新的領導階級即無產階級
B.它有新的指導思想即馬克思主義
C.它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
D.它有了新的前途,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而達到社會主義的目標
27.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依據的是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正確認識,這些認識包括
A.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一切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仍然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
B.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C.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是非對立性的,具有基本適應與部分適應的特點
D.通過改革不斷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推動社會主義發展
28.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地位的依據是
A.教育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關鍵所在
B.教育與人才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
C.教育與人才培養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目標的根本途徑
D.教育與人才培養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體現
29.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黨的理論、實踐、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
A.體現“三個面向”的要求
B.體現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
C.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
D.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30.“十一五”規劃從我國實際出發,提出了“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的基本思路,就是要
A.以科學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B.以科技和體制創新為強大動力
C.以和諧社會建設為重要保障
D.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和人的全面進步
31.按照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基本思路就必須
A.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B.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C.加強和諧社會建設
D.不斷深化改革開放
32.沙龍單邊行動計劃的真實意圖是
A.利用戰略優勢單邊掌握巴以沖突主動權
B.防止出現任何對以色列不利的解決方案
C.確保以色列國土內猶太人口的集中,確保猶太國家的特性和安全
D.確保耶路撒冷的地位不動搖
33.中國政府處理朝核危機的立場是
A.以國際法為準繩,不以意識形態劃線
B.以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為判斷依據
C.反對朝鮮發展核武器,也反對美國打壓朝鮮
D.反對日本借口朝核危機加快軍事大國步伐
三、分析題:34~38小題,每小題8分,39小題10分,共50分。結合所學知識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問題。
34.“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請用真理與價值的關系分析以上材料。

35.用意識形態相對獨立性的原理分析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36.分析和諧社會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依據。

37.根據材料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家政權理論的歷史演變,并且說明“資產階級共和國”必然破產的歷史命運。
【材料】
(1)在大革命時期,國共采取“黨內合作”模式,我們黨曾經提出“勞農專政”,“革命民眾政權”等。
(2)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前中期,民族資產階級追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脫離革命,我黨提出工農民主政權“工農兵代表蘇維埃”,實際上是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組成的政府。
(3)1935年瓦窯堡會議改提“人民共和國”口號,1936年又提出“民主共和國”口號,并在抗日根據地實行“三三制”政權。

(4)抗戰后期提出建立包括國民黨在內的各黨各派的“民主聯合政府”,直到解放戰爭后期歸結為“人民民主專政”。

38.分析科學發展觀的哲學依據。

39.本題為選做題,請在I、II兩道試題中選取其中一道作答,若兩題都回答,只按第I道試題的成績記入總分。
選做題Ⅰ:
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選做題Ⅱ:
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及其國際爭端。


試題五答案

一、選擇題Ⅰ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A
4.【答案】B
5.【答案】A
【解析】在當代社會,紙幣(現金)、信用貨幣、電子貨幣等統稱貨幣供應量。貨幣供應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叫做通貨緊縮。貨幣供應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引起紙幣貶值,物價普遍上漲的現象,叫做通貨膨脹。
6.【答案】B
【解析】貨幣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即用來執行清償債務或支付賦稅、租金、工資等。

7.【答案】D
【解析】級差地租產生的原因在于土地的有限性造成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絕對地租產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權的壟斷。因此,只有D選項才是正確的。誤選A選項是因為考生混淆了級差地租與絕對地租產生的原因,誤選B選項在于考生不了解土地的資本主義私有制是資本主義地租的源泉,而不是資本主義地租產生的原因。
8.【答案】B
【解析】利息的本質是借貸資本家通過借貸關系從職能資本家那里瓜分到了一部分剩余價值,它是剩余價值的特殊轉化形式。
9.【答案】C
【解析】《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著重分析了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原因和條件;《井岡山的斗爭》,主要闡述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在前兩篇文章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紅色政權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實際上提出了“以鄉村為中心”的思想;《反對本本主義》則是從思想路線的角度孕育了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的思想因子。因此,本題的正確項應該是C。
10.【答案】D
11.【答案】A
12.【答案】D
【解析】社會主義道德教育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所以選D。
13.【答案】B
【解析】中國外交政策有很多目標,但基本目標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共同繁榮與發展。
14.【答案】C
【解析】由于美國對中國內政的干涉,使臺灣問題成為中美關系健康發展的比較大障礙,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解決臺灣與祖國大陸的和平統一問題,不得不涉及外交、國際政治特別是中美關系問題。但是,從根本上講,臺灣問題是由國共內戰引起的內政問題,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和不承認臺灣獨立,是包括美國政府在內的世界各國的主流共識。
15.【答案】D
16.【答案】B
二、選擇題Ⅱ
17.【答案】ACD
18.【答案】BD
19.【答案】ACD
20.【答案】ABC
21.【答案】ABCD
【解析】社會生產總過程中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生產起決定作用,但是分配、交換和消費也不是單純被決定的消極因素,而是會反過來積極反作用于生產,即促進或阻礙生產的發展。所謂生產起決定作用,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對象只能是生產的結果,二是指生產的社會方式即生產關系決定分配關系、交換關系和消費關系。

22.【答案】BCD
【解析】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新鮮空氣的生產,耗費了人類勞動,是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活動。
23.【答案】ABC
【解析】價值形式的發展順序經歷了簡單的價值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和貨幣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與簡單的價值形式相比較,價值表現的范圍擴大了,從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是一個質變;從擴大的價值形式過渡到一般價值形式,是一次質變,因為在一般價值形式上,一切商品的價值,都通過一種和它們分離出來的商品來表現,因而,它們的價值作為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凝結的這種性質,便完全充分地表現出來;貨幣形式和一般價值形式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所不同的只是這時一般等價物已固定地由貴金屬黃金或白銀充當。
24.【答案】ABC
25.【答案】ABCD
26.【答案】ABCD
【解析】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由無產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目的是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然后經過新民主主義比較終達到社會主義。就其性質而言,仍然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但是,它又不同于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具有了許多特點,例如,有了新的領導階級、新的指導思想、新的前途和從屬于新的世界革命陣營。因此,本題的正確項是A、B、C、D。
27.【答案】ABCD
28.【答案】ABCD
29.【答案】BCD
【解析】2001年江澤民同志“七一”講話關于“先進文化”提法。“三個面向”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三個面向”只是社會主義的一個特點而已,所以不選A項。
30.【答案】ABCD
31.【答案】ABCD
32.【答案】ABC
33.【答案】ABCD
三、分析題
34.【答案要點】
(1)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觀存在。價值,是客體對主體的特定意義關系。人對事物的規定性和規律了解得愈透徹,即對真理了解得愈透徹,就愈能有效且合理地改造世界,就能創造更大的價值。而了解真理,創造價值,是以實踐為基礎的。
(2)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世界的改造。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這是人的意志自由;自由是對客觀世界的改造,這是人的行動自由。從根本上講,人的自由存在于人的改造世界的活動中。這首詩體現著了詩人對真理的追求與對價值的追求的內在統一。當個人的價值與社會的價值發生沖突時,為了真理,為實現自己比較大的價值,自己可以放棄愛情,甚至于放棄自己的生命。因為人只有真正認識了真理,捍衛真理,才能比較有效的改造世界,創造更大的價值,達到個人價值創造的比較高境界。
35.【答案要點】
(1)意識形態一經產生,便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并具有特殊的功能。主要表現在:意識形態的變化發展同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不一定完全同步,表現為超前或滯后兩種情況;意識形態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意識形態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意識形態能動的反作用集中體現在意識形態維護或批判現實社會、調控社會和人的活動這兩大功能上。
(2)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就是要著眼世界變化,立足新的實踐,運用馬克思主義意識相對獨立性的原理,發揮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作用。
(3)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思想保證,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源泉。
(4)當前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對于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對于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于切實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對于正確應對前進中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和挑戰,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36.【答案要點】
(1)和諧社會可以上升到和諧哲學的高度,即強調矛盾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對立面雙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容忍、相互轉化是事物存在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在方法論上就是強調用淡化、緩和、鈍化、化解矛盾甚至是用擱置矛盾的方法解決問題。
(2)強調矛盾同一性材料模擬的四個角度
①天人合一。“天”指自然,“天人合一”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強調矛盾統一性,即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協調、相得益彰,而不是征服和破壞的關系;
②“和為貴”、“和而不同”。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強調矛盾統一性,強調用淡化矛盾、緩和矛盾、鈍化矛盾、化解矛盾以及擱置矛盾的方法解決問題,是矛盾同一性原理在方法論上的根本要求;
③共贏、雙贏、多贏,矛盾各方共享某一共同利益,一方享有利益并不排斥另一方享有利益,在實際生活中強調互利共贏,互補互動,而不是“零沖突”;
④團結、妥協、寬容、合作。是用緩和、化解、鈍化或擱置矛盾,求同存異的辦法解決和處理問題;穩定和諧是強調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相互平衡,相互支持對方的存在與發展。
(3)鄧小平講穩定,胡錦濤講“和諧”都是強調相對靜止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唯物辯證法認為,運動和靜止是辯證統一的。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區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質的多樣性;靜止是運動的量度和環節,不承認靜止,運動無法衡量,也無法理解運動。
第二,社會穩定和諧是一種相對靜止的形式,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我們就要正確認識穩定和諧與改革發展的辯證關系。
①穩定和諧是前提,是保證,是改革發展得以順利進行的社會保障,沒有一個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就什么事也辦不成。
②運動與發展是絕對的,和諧穩定是相對的。穩定和諧是前提,是條件,發展是目的,和諧穩定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和諧穩定促進和保證了事物的發展和進步。一定要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在改革發展中保持動態的和諧穩定,也只有在發展中才達到真正的和諧穩定。
37.【答案要點】
(1)新民主主義國家政權理論演變,一是根源于不同革命階段的階級關系變動,二是根源于不同時期的階級力量對比,是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人民大眾的政治要求的集中體現。
(2)在解放戰爭時期,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國民黨反動派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國民黨蔣介石政權主張專制獨裁,不惜以內戰建立“一黨專政”,遭到人民的強烈反對,各民主黨派要求建立英美式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主張,在國民黨反動派“一黨專政”和內戰、鎮壓面前破產;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力量大發展,中國革命勝利在望,推動各民主黨派接受共產黨的領導,人民民主專政應運而生,取代資產階級共和國成為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
38.【答案要點】
(1) 唯物辯證法的特征是永恒發展和普遍聯系,強調發展的主體性和聯系的客觀性、普遍性、多樣性。一方面,科學發展觀的主題是發展,發展是主題,發展是硬道理,反映了辯證發展觀的本質內涵;一方面,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的、協調的、可持續的發展,這正是聯系的客觀性、普遍性、多樣性在方法論上的基本要求。
(2) 唯物史觀強調“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唯物史觀的基本精神。
①唯物史觀認為,社會發展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結果。人的發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又是社會發展的目的,社會發展的程度比較終是通過人的發展程度來衡量的。唯物史觀強調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人是物質生產活動的主體,社會發展的動力來源于人自身、來源于人創造歷史的活動,社會發展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發展。
②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比較高目標。以人為本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原則,它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以及人與社會關系的科學理解,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和價值性的統一。
③近代唯心主義和資產階級人性論所強調的是抽象的人、觀念的人和理性的人,從觀念的理性的抽象的人出發去解釋歷史,所以是唯心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以人為本的“人”是現實的、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在社會主義社會,以人為本的“人”是指全體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堅持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并通過不斷努力,不斷滿足人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④在歷史觀中,以人為本主張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在價值觀中,它堅持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倡導要尊重人、依靠人、為了人和塑造人。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它要求我們在分析、思考和解決一切問題時,要堅持歷史的尺度,也要確立和運用人的尺度,以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經濟和社會建設的出發點、目的和標準。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原則,它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根本宗旨,表達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使命。
(3)傳統的發展觀把經濟增長作為首要目標,把國民生產總值翻番和生產率的提高作為衡量發展的標準,把增長等同于發展,實際上是“以物為本”。新的發展觀強調人的因素的主導地位,強調人民群眾基本需求的滿足和國民素質的提高,把一切人的比較大化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核心價值,終極目標和衡量標準,與我黨“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是完全一致的。
(4)“以人為本”不同于中國傳統思想中的“民本”思想。
(5) 科學發展觀強調“平穩和較快增長”,強調“好的增長”和“又快又好的發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質與量的觀點加以分析。
①質是一事物與它事物區分開來的內部規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構成要素在空間上的排列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
②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長期保持了高速經濟增長,但是質量和效益卻沒有得到應有的提高,沒有達到“好的增長”。具體表現為經濟增長中的貧富差距過分擴大、一部分群眾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各種利益矛盾日益集中、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能源短缺、國民經濟結構失衡、比例失調、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型增長嚴重抬頭。
③所以我們要強調科學的、又快又好的發展,堅持質與量的統一,注重提高經濟增長速度的質量和效益,注重資源的節約和環境保護。如果忽視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惜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片面追求一時的高速度,盲目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這種經濟發展必將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嚴重的困難甚至災難。
——相關思考題——
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
【答案要點】
(1)與時俱進依據的是唯物論的思想,強調思想要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了解新情況,研究新問題,作出新結論,人民群眾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動力和源泉。
②與時俱進強調的是辯證法,強調繼承與創新、堅持與發展之間的辯證法思想,著重于發展。
③與時俱進突出的是主體性,發揮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2)與時俱進的根本要求在于把握規律性,而且認為把握規律性是一個認識、實踐多次反復的過程,體現了認識的重復性和無限性,突出了“再認識”的重要性,指出把握規律不但在于認識,更在于實踐。
(3)與時俱進突出特點在于體現時代性,馬克思主義與時代特征相結合,是時代精神的產物,在思想上走在時代前列,以理論引領時代前進。
(4)與時俱進關鍵在于創造性。
①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
②創新的內容、途徑及其相互關系,就是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理論創新是先導,制度創新是保證,科技創新是動力,文化創新是基礎。
③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創新的精神狀態也就是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
39.本題為選做題,請在I、II兩道試題中選取其中一道作答,若兩題都回答,只按第I道試題的成績記入總分。
選做題Ⅰ:
【答案要點】
(1)中國的新秩序主張
①中國主張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第一, 應堅持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
第二, 應堅持用和平方式處理國際事務的原則。
第三, 應堅持世界各國主權平等的原則。
第四, 應堅持尊重各國國情、求同存異的原則。
第五, 應堅持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
②中國主張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四項原則,即四個保障:保障各國主權平等和內政不受干涉;保障各國具有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保障各國具有平等的發展權,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利;保障各個民族和各種文明共同發展的平等權利。
③四個方面的內容:在政治上應該相互尊重共同協商,而不應該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經濟上應該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而不應該造成貧富懸殊;文化上應該相互借鑒,共同繁榮,而不應該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應該相互信任共同維護,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而不應該訴諸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脅。
(2)中國在建立國際新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是比較大的發展中國家,是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是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推動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堅定力量;中國提出了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一系列主張,為新秩序建立提供了理論依據;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站在發展中國家的立場上參與國際游戲規則的修改和制訂,將為推動新秩序的建立做出重要貢獻。
(3)美國的主張
①美國主張建立以美國的單極霸權為中心的國際新秩序,鞏固和強化美國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絕對優勢,確立美國在世界范圍內的領導地位;
②在全世界推行西方特別是美國的價值觀,用美國的面貌改造世界;
③建立以美國的絕對軍事優勢為后盾的國際安全體系;
④在以美國單極霸權為主導的前提下強調西方盟國的伙伴關系,加強西方的協調,共同分擔責任和共同行使權力。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集體霸權;
⑤按照美國的霸權戰略發揮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其他地區組織在新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國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主張的實質是維護美國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霸權地位和霸權利益。
(4)中美兩種主張的根本分歧
①分歧的焦點是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還是強權政治為基礎建立國際新秩序;
②以美國和西方的價值觀改造世界,建立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還是尊重世界的多樣化發展,各國人民都有權選擇自己的價值觀念、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
③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尊重聯合國的主導作用,還是維護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對聯合國采取實用主義態度。
(5)美日歐主張的區別與聯系
①美歐主張的區別
歐美之間的分歧主要是在爭奪國際新秩序的主導權,即未來的國際新秩序是美國獨家主宰還是西方“共管”。
②美歐主張的聯系
美國、西歐都是打著建立新秩序的旗號,維護舊秩序。美歐的構想在具體內容上雖然有所不同,但其本質是相同的,即都是要建立一個以西方大國利益為基礎的、由西方大國為領導的、以確立西方模式、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為目標的“國際新秩序”。實質上是國際舊秩序的一種“翻版”。
(6)發展中國家的主張
①主張改變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在不平等基礎上形成的舊的國際分工,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分工。
②主張加強合作,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以爭取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的有利地位;
③主張改變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使發展中國家更加充分、有效地參與國際事務的決策;
④主張加強聯合國的作用,增加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的發言權。
(7)聯合國在新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
聯合國在新秩序中有著中心地位和核心作用。
【相關得分角度】
(1)國際反恐對新秩序的影響
①“9•11”以后的國際反恐合作表明,世界主要大國開始超越以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劃線的冷戰思維,開始以重大國際問題作為分化組合的焦點。往往在不同的重大國際問題上形成變動不居的不同的大國格局。
②國家反恐不僅沒有使“一超”+“多強”的競爭畫上句號,反而將這種競爭推向新階段。
例如,伊拉克為中心的中東地區,在伊拉克戰后重建中已成為“一超”與“多強”競爭的主要場所。
(2)國際政治新秩序與經濟新秩序的相互關系
①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是國際政治新秩序的基礎,而國際政治新秩序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建立國際新秩序主張的集中反映。
②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能夠推動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對國際經濟新秩序起保證作用;沒有國際政治新秩序的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也就難以鞏固,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③要以國際政治新秩序去反對和克服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為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掃清道路。
選做題Ⅱ:
【答案要點】
(1)美國、日本和歐洲等西方國家強迫人民幣升值的目的是:一方面,轉移國內視線,把國內問題的責任轉嫁到人民幣上來,鼓吹和制造新的中國威脅論;另一方面,要以人民幣的升值來打壓中國的經濟增長,破壞中國的增長,遏制中國的和平發展。
(2)匯率形成機制的目標模式: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3)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基本主張: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穩定,有利于中國和世界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4)匯率改革三條原則:自主性原則、可控性原則、漸近性原則。
【相關得分角度】
(1)經濟全球化與國家主權問題
①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客觀上要求對國家主權進行必要調整和讓步;
②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民族國家仍然是主要的國際政治經濟行為體,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盛行的條件下,國家主權不但沒有過時,而且仍然是發展中國家捍衛本國利益的有力武器。
(2)全球問題形成的原因和解決全球問題的基本主張
①全球問題形成的原因
第一,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造成第三世界的貧窮和落后是全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
第二,發達國家所實行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造成全球問題的直接原因。
第三,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所采取的錯誤的發展政策,也是產生全球問題的重要原因。
②解決全球問題的政策和基本主張
第一,發達國家應該在全球問題解決中承擔更多的義務,付出更多的努力;
第二,南北雙方合作,共同解決全球問題;
第三,發展中國家有權根據本國情況來決定解決全球問題的政策方針,反對發達國家借口全球問題干涉發展中國家的內政。
(3)經濟全球化的雙重作用
①經濟全球化的積極作用
第一,生產要素得以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
第二,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各國面向統一的世界市場,這會促使各國改善企業經營,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從而促進全球新一輪產業結構的調整。
第三,有利于科技成果在全球范圍內的快速傳播。
②經濟全球化的消極作用
第一,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第二,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形成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第三,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尤其是中小國家的經濟,更加容易地受到西方國家經濟周期和波動的影響。
第四,經濟全球化不僅導致各國市場的整合,還加劇了不同經濟制度和文明的碰撞、主權的侵蝕和民族利益的調整。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有用

25人覺得有用

閱讀全文

2019考研VIP資料免費領取

【隱私保障】

育路為您提供專業解答

相關文章推薦

14

2010.04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三)

 三、分析題  34. 此題是一道關于歷史觀的材料分析題。  ⑴①材料1 表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

14

2010.04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二)

 二、多項選擇題  17. 答案:ABCD  意識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大腦并被大腦反映出來的東西,因此四......

14

2010.04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一)

 一、單項選擇題  1. 答案:D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ldquo;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r......

14

2010.04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四)

 36.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1:我們對袁世凱有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我們希望看到,作為革命......

14

2010.04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三)

  三、分析題:34&mdash;38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回答問題。  34.閱讀......

14

2010.04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二)

 二、多項選擇題:17&mdash;33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至少有兩個選項是......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么要報考研輔導班? 如何選擇考研輔導班? 考研輔導班哪個好? 哪些北京考研輔導班靠譜? 2019考研輔導班大全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在线人成视频播放午夜福 | 欧美中文字高清在线播放 | 在线的中文字幕Av |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观看 | 亚洲最大丝袜首页第一国产 | 亚洲国产一级精品视频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