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召開"/>
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分析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上的報告(2007年10月15日)
材料2
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強調認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脫離實際、急于求成,而是要堅持把它作為推進改革、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比較大的實際,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上的報告(2007年10月15日)
根據黨的十七大關于科學發展觀理論的論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有關原理,聯系世界各國和我國在經濟發展中所走過的路子,分析說明科學發展觀提出的社會歷史條件、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及其當前形勢下我黨提出并強調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意義
【答案要點】
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1.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
20世紀中葉以來,發展觀大致經歷了四個演變階段:20世紀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經濟增長的發展觀、20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經濟增長加社會變革的發展觀、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合理的可持續的發展觀以及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以人為中心加社會綜合發展的發展觀。中國作為世界上比較大的發展中國家,比較關注的是發展問題。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比較新理論成果:
(1)科學發展觀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2)科學發展觀是在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提出的。(3)科學發展觀是對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2.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1)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2)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3)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4)堅持統籌兼顧。
3.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
(1)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2)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迫切需要。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3)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促進社會和諧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必要條件。(4)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應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各種風險和挑戰的必然要求。我們一定要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
【知識鏈接】
1.黨的十七大報告關于新的歷史階段我國在發展中出現的階段性特征
第一,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
第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同時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第三,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
第四,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同時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后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
第五,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扎實貫徹,同時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
第六,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七,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
第八,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
這些情況表明,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