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說,“開端包含目的性”。為2009考研應試而學哲學,不可能是神定氣閑的品味參悟,也還不是深沉的批判性反思。而是要面對考場,直接打造“應試健兒”。目的性非常直接,要求也高。所以,開端尤為重要。我們一出手,就要上正路。那就是高屋建瓴,客觀定位。找到合理的切入點,遵循科學的步驟,建立框架,梳理線索,破解難點,把握考點。順理成章(把握理論線索破解難點),順藤摸瓜(抓住命題脈絡把握考點)。
萬事開頭難。應試哲學不容易,但我們有管用的辦法。
建立理論框架
復習考研哲學比較為科學有效的方法就是從建立理論框架著手。
為什么要建立理論框架?直接的原因是試卷上的考題全都是按哲學教學體系的理論系統出的,而且要求你按理論系統回答。為了弄明白題的來路和你答題的歸宿,你得弄明白馬克思主義哲學里頭的這一套套的說法是怎么來的。這非常重要,而且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難。
馬克思主義哲學固然是天才人物馬克思所創立的,但卻不能認為是他瞎編出來的,主觀地想象出來的。而是他研究出來的,是他的研究對像的理論再現。他的研究對像就是客觀世界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道理和客觀規律并不是兩個理,而是一個理。我們每一個人,對于從未接觸過的專業可算是“外行”,但是我們誰也沒有生活在客觀世界之外,生活在客觀規律之外。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套理論其實概括的就是我們的生活本身。為什么馬克思主義哲學主張唯物論?因為世界本來就是物質的。為什么要堅持辯證法?因為客觀世界本來就是處于辯證關系當中。學問有不同的學科,生活有不同的領域,似乎各有各的規律。但實際上,世界是統一的,哲學基本原理反映的正是規律的規律。
客觀世界是一個物質系統,對客觀世界的反映也必然是與物質系統同構的邏輯框架。你弄懂了它,在考試中這一套東西就能夠為你所用,左右逢源,為你拿分。弄“夾生”了,就什么都不是,占著腦筋,讓你頭痛。正像一位哲學家所說,學習哲學是“成則王候,敗則賊”。
當我們大體上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框架之后,就有了一個比較清楚的輪廓,考試的時候見了那些千奇百怪、莫名其妙的題目,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它們放到我們預先準備的邏輯框架中去,復習水平高的,這個過程可以是“半自動”狀態。多數同學,可以有意識地按照理論框架逐步進行定位。畢竟主觀性試題考的全都是基本原理,客觀性試題考得也都是聯結在基本原理上的概念。而原理和概念在理論框架和板塊中都各有歸屬,它不可能“出圈”。只要我們在復習中把基本原理系統地梳理過,并且能夠從它們的前后關系中記憶它們,理解它們。目前這種路數的考試就不可能難倒我們。
梳理解題線索
作為教學體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雖然知識點繁多,概念抽象,看似林林總總,難以把握。但是,如果抓住其內在的邏輯線索,許多難點即可得到系統化的梳理,形成一個個“連環套”。
其中一個比較根本比較有用的就是“哲學基本問題的原理”。
“哲學基本問題原理”就是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對于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作出了科學回答時,所形成的“物質決定性和意識能動性”這一基本原理。這一原理既是貫穿于整個哲學體系的理論線索,也是考試中的重要的解題方法。
這個原理在第一章當中就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在第二章當中它表現為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和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在第三章中表現為唯物辯證法和唯心辯證法的對立;主觀辯證法和客觀辯證法的關系。在第四章中表現為唯物主義反映論和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對立;實踐與認識的辨證關系。在第五章表現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物質的社會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的關系,經濟和政治的關系,并進一步表現為政治上層建筑和有關意識形態的原理。在第六章表現為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原理,或者說由這兩個原理構成的兩條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的基本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在第七章表現為社會形態范疇,即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還體現為社會發展和人的活動的關系;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與主體的選擇性的關系;必然和自由的關系。
把這個比較基本的線索抓住了,參透了。就能夠抓住幾個總開關,形成融理解、記憶、答題于一爐的復習態勢,題目出得活出得難,何足俱哉!正待吾等顯身手。
破解核心難點
把握命題考點
以上步驟,就是考研哲學復習的幾板斧,可以說是鋒利無比,莫之能御。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