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剛剛結束,記者從北京教育考試院了解到2010年全國共有258654名考生報考北京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碩士研究生。從報考專業分布上看,報考MBA聯考的人數為15384人,居各專業報考人數之首,緊跟其后的是金融學、法律碩士。據悉,在今年報考上海市研究生的10。59萬余人中,MBA報考人數也位居第一。
MBA歷年報考數據如下
據以上數據分析,從2005年到2010年,MBA報考人數增長率分別為2。8%、2。7%、34%、16%、24%。可以看出,近幾年來,MBA報考人數一直在遞增,甚至增幅較大。從2008年起,每年均已百分之幾十的速度增長。2010年報考總數更是創歷史之最,全國184所MBA報考院校報考人數高達78387人,直逼8萬。
結合MBA項目的優勢和整個社會大環境,我們不難發現報考MBA人數居高不下的幾大誘因。
招生政策調整
根據教育部規定,以往學術型研究生招生計劃中劃出5%到10%安排到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計劃之中。伴隨著專業學位研究招生擴招這一與國際接軌的積極措施,選擇應用型專業研究方向的考生也相應增加,工商管理碩士(MBA)首當其沖成為報考人數最多的一個熱門專業。
“專業碩士”更符合市場的需要,不少教育界專家認為,畢業后,這些學生將能更好地滿足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今后幾年,隨著結構調整的進一步深入,MBA的招生規模也將在保持穩定的基礎上有一定幅度的擴招。
新增院校的出現
2007年,新增32所MBA培養院校,2008年MBA報考人數增幅達34%;2009年,國內MBA培養院校又新增56所,2010年MBA報考人數增幅達24%。新增院校的出現使得MBA招生人數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相應的,MBA報考人數也會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同時,作為后來者的新增學院,常會打出“細分牌”,根據市場需求,突出學科優勢,推出專業方向,比如上外就緊緊結合本校跨文化教學優勢以及豐富的國際資源,瞄準市場需求,形成了三個特色領域:國際整合營銷與公共關系、跨國經營與跨文化管理、全球時尚與奢侈品管理。新增商學院的這些舉措無疑會吸引一大批學員。
培養院校實力的提升
隨著新增院校的出現,MBA市場競爭是愈來愈激烈。各大院校展開“招生大戰”,從師資實力、課程安排、獎學金設置等方面狠下重錘,全方面提高了MBA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使得MBA培養與市場結合的更為緊密,也讓MBA受到了越來越多考生的青睞。
尋求自身突破
近幾年,“活到老,學到老”口號深入人心,“終身教育”也不再是一句空話。尤其是職場精英,在遭遇職場發展瓶頸后,急需提升自我。MBA,作為精英教育,已成為許多職場人士提升自我的首選。不少報考MBA的人士告訴記者,讀MBA不僅會在管理方面精進提高,還會擴充人脈、增加就業機遇、獲取商業信息、甚至會碰撞出各種全新的創業理念等等。同時,經過了幾年的職海搏擊,部分人會重新選擇自己的職業道路,MBA,為這批人轉行提供了良好的途徑。
管理人才短缺
“中國企業人才的短缺很嚴重,”復旦大學經管學院負責人殷志文指出,“中國的商學院確實很多,但是很多企業都面臨找不到合適的管理人才的問題。”近年來,中國企業不斷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同時,國內經濟活躍,各種創業活動層出不窮,房地產、汽車等行業更是發展迅猛。MBA學員也越來越年輕化,而他們又很難一步就給自己定位為總經理、董事長……社會對MBA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并呈現多樣化趨勢。而管理人才的短缺,導致出現就業市場空白點。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有不少大學的在職MBA很不錯,國內非全日制像西南財經大學、北京大學等,能獲雙證;中外合作辦學如深圳技術大學、北京大學(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合作)等,可獲中留服認證...
上海在職MBA上課時間靈活,圍繞“在職不脫產”,避開工作日核心時段,采用線上線下融合模式。上課方式多樣,同等學力申碩網絡班是線上為主、面授為輔;中外合作辦學碩士...
10萬以內在職MBA學校有西南財經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延邊大學等。西南財經大學學費3萬元,北京林業大學學費2.2萬元,延邊大學學費2.4萬元。這些學校為職場人提...
在職MBA與全日制MBA區別明顯。學習模式上,全日制全脫產,在職則有周末、集中等靈活形式。報考人群,全日制多應屆生或想轉行新人,在職以企業中層和創業者為主。培養...
在職MBA聯考備考資料需覆蓋管綜和英語二。管綜可選用《數學分冊》《邏輯精點》《寫作高分指南》,英語二推薦《詞匯的邏輯》《歷年真題詳解》等。搭配歷年真題與模考卷,...
北京在職MBA報考,若為國內院校,一般要求本科畢業滿3年、專科畢業滿5年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通常有本科及以上學歷、一定工作經驗等要求,部分接受大專學歷。報考后攻...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