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公布其2008年全球EMBA項目排行榜。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和華盛頓大學奧林商學院合作的EMBA項目連續3年躋身全球8強,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作為中國自主品牌的獨立商學院,全球排名第23位,與2007年排名相同,這也是中歐連續5年進入世界25強商學院的行列。
據介紹,該排名的評定標準主要分屬于三個領域:學生綜合素質及其職業發展,學院的學術成果和研究能力,以及學院的國際化程度。
在今年公布的榜單中,《金融時報》分別將入選的95個
EMBA項目按照其評估結果依次劃分為若干組,形成了4個梯隊。排名前9位的項目組成了領先的第一梯隊,在第一梯隊的9個項目中,復旦大學—華盛頓大學EMBA項目是唯一來自中國大陸的 EMBA項目。和第一梯隊中的其他8個項目相比,復旦大學—華盛頓大學EMBA項目3班畢業生的平均年薪排名位居全球第4,達273599美元(按世界銀行標準購買力相對值平價進行調整);項目師資的國際化程度高達93%,這一單項指標的排名位居全球第4。
和復旦大學的EMBA項目相比,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雖然僅名列第23位,但卻是中國獨立商學院自辦的EMBA項目排名最高的商學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也是亞洲唯一一所3項課程(MBA,EMBA,EDP高管人員短期培訓課程)全面進入世界25強的商學院。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EMBA在2008全球商學院的排名中,超過了許多老牌美國名校如密歇根大學(排名28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排名并列30位),康奈爾大學(排名32位)。根據《金融時報》的調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學員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平均年薪已經達到21萬美元,是全球EMBA學員收入最高的12家商學院之一,學員收入已經超過了杜克大學、密歇根大學、瑞士洛桑等老牌名校的EMBA學員。
近年來,EMBA教育開始出現中國熱,中外合作辦學熱繼續升溫。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主任梁能教授指出,由于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現在中國EMBA市場已經成為世界頂尖商學院的兵家必爭之地,各國名校紛紛進入中國市場,競爭非常激烈。
2001年,《金融時報》EMBA排名開始時,榜單上只有兩個在中國舉辦的項目,而2008榜單上的中國項目已經有10個,國外商學院在華舉辦或招生但未能進入《金融時報》榜單的EMBA項目則遠遠大于這個數目。
與中國熱同時而來的是合作辦學熱,2001年的EMBA50強,全部是獨立品牌;2008年的榜單上,則有15所是聯合辦學的合作品牌,其中前3名全部為合作品牌。此次排名第8位的復旦大學—華盛頓大學EMBA項目,就是由中國教育部正式批準的首個中外合作的EMBA項目。
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EMBA課程則是中國第一個EMBA項目,也是目前全世界規模最大的EMBA項目,2008年招生626人,明年還將擴招90人。過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只有上海校區是春秋兩次招生,明年也將在北京和深圳實行春秋兩季招生。
梁能教授表示,雖然國際宏觀經濟的危機會不可避免地影響到管理教育的需求,但是國際教育界的經驗和慣例證明,受到沖擊將主要是辦學質量差的、沒有明確戰略和特色的弱小商學院,質量高、聲譽好、目標遠大、號召力強的頂級商學院一般很少受到影響。
與中國EMBA市場高速成長相對應的,是英美商學院市場重要性的下降。梁能教授分析說,如果剔除合作辦學項目,按更能體現一個學校全面水平的本土EMBA項目的排名來看,英美商學院EMBA項目的傳統競爭優勢有所下降。如西北大學,其本土EMBA項目排名在過去3年從第10位降到第13位,直到今年的第21位,連續3年排名大幅下降的美國名校還有杜克、康奈爾、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根據對《金融時報》榜單上的41家美國商學院和10家英國商學院平均排名計算,美國商學院在2004、2006、2008三年平均排名持續下降,而且降幅相當大,分別為39、50、58;英國商學院的平均排名也同樣大幅度下降,三年的平均排名分別為27、38、46。
美國商學院對考生吸引力下降的這一趨勢也從GMAT考試成績的報送院校變化得到了證實。根據GMAT考試主辦單位GMAC的統計,從2001年到2007年,亞洲籍考生的GMAT成績報往美國院校的比例從2001年的75%,下降到了2007年的66.3%。
梁能教授指出,商學院教育的重心,已經開始向亞洲地區傾斜,對中國商學院來說,這既是進一步發展的大好機會,也會遇到世界名校兵臨城下的挑戰。因為在本土遇到發展瓶頸的歐美傳統名校正在將越來越多的資源投向發展中國家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哈佛大學和沃頓商學院在過去兩三年間分別在上海設立辦事處就是一個鮮明的信號”。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