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教育網,一站式的學習教育平臺

中國改革發展戰略正在進行重大調整

來源: 時間:2008-02-18 11:40:42

  黨的十七大召開將是今年中國的一件大事。現在人們非常關心的一個話題就是,今后中國的改革與以往相比,將會出現哪些新的特點。十七大的召開,必將促使我們從一個新的層面來思考中國一些重大的戰略問題。從改革的角度來說,中國在深化改革的進程中,應該會出現一些新的特點。因為改革的背景將有新的變化,以往改革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下一步不僅是在經濟領域,而且要在政治、文化、社會領域進行綜合性改革。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兩會記者招待會上特意強調:“我們改革和建設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這就需要解決民生問題。”看來,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和諧社會,共同享有改革成果,將是調整和提升今后中國改革發展戰略的切入點。從深層來講,我們需要從“共建共享”的高度來理解和深化改革。為此,我們訪問了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常修澤,他是長期研究中國體制改革的資深專家,對深化改革有很多新的見解。
  
  改革的新特點
  
  
  《經濟導刊》:黨的十七大即將隆重召開,現在人們非常關心的一個話題就是,今后的改革與以往相比,將會出現哪些新的特點?
  常修澤:十七大的根本任務就是要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認真總結中共治黨理論的實踐經驗,科學制定適應時代需求和人們意愿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我認為,中國從整體改革的戰略來說,將圍繞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因此,十七大政治報告的新構思,必然會突出“一個軸心,兩個輪子”。“一個軸心”就是“以人為本”的發展軸心,黨和政府將在執政為民、安民、富民上作出新的更大的努力;“兩個輪子”一是指要努力推進經濟走上科學發展軌道,為改善民生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二是指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使人民都能享受到更加平等的政治經濟權利。
  《經濟導刊》:我們注意到,溫總理在多次講話中談到民生問題,強調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推進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并談到要“讓人民生活得快樂和幸福。”對民生的重視將給中國帶來哪些影響?
  常修澤:民生問題涉及人們的就業、社保、衣食住行等等。應該看到這幾年我們在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問題上的改革與經濟增長的速度是不同步的,老百姓很不滿意,需要加大對公共服務,包括在社會事業上的投入力度。但是不能簡單地認為,解決民生問題,只要在社會事業上多投入了,我們就能夠取得圓滿成效。其實重點在于解決體制問題,需要厘清我們改革的最終目標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在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使人民生活得越來越快樂和幸福。對照這個目標,我們改革發展戰略正在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提升。
  對民生的重視,將給中國的改革帶來哪些影響?我認為,從深層次來說,影響最大的是從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高度來研究改革。
  《經濟導刊》:“共建共享”是否指“共建和諧社會”?
  常修澤:目前社會上所講的“共建”多指“共建和諧社會”。這是共建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并不全面。我認為,今后改革與以往相比,應該會出現一些新的特點。改革的背景將有新的變化,以往改革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而政治、文化、社會領域也應綜合改革。從中國整體的轉型來看,應該是“四位一體”的共建;一是共建以市場為目標的經濟體制;二是共建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目標的政治體制;三是共建以發展文化為目標的文化體制,既要以核心價值為基礎,同時也要實現文化的多元化;四是共建以和諧社會為目標的社會體制。四個方面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并要讓全體人民享受以上四個方面的發展成果。
  
  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經濟導刊》:你是否可以具體談談,全體人民如何“共享”上述改革成果?
  常修澤:溫總理曾借用詩人艾青的一句詩:“去問開化的大地,去問解凍的河流。”詩人的這句詩意境是很深遠的,我感覺到作者和引用者的一種“人文關懷”。談到民生問題,就涉及到了“共享問題”。我認為,共享不僅僅是共享物資財富,其實視野應該更寬。
  具體來說,我認為,要讓全體人民“共享”四個方面的成果:第一,共享改革發展的物質成果,以適應全體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第二,共享改革發展的社會成果,這些也應該列入共享的范圍之內,以適應全體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需要。第三,共享改革發展的社會成果,滿足人民對于公共服務方面的需要。第四,共享改革發展的政治成果,特別是在四個權利,即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方面,讓老百姓能夠參與到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去。
  《經濟導刊》:你提出“共建共享”的問題,是否表明下一步國家的改革是要從過去二十多年重點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轉入綜合性改革,改革的重心將會發生變化?
  常修澤:是的。我認為,中國的改革重點應在新的發展中進行調整和深化,就是要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四個方面整合起來,繼續推進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基點的經濟體制改革,推進發展民主政治為目標的政治體制改革,推進以先進文化為目標的文化體制改革,推進以和諧社會為目標的社會體制改革。
  中國的改革在過去二十幾年中,重點推進的是經濟體制改革,對于后面三項改革推進不夠,現在老百姓對于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要求日益增長,而應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明顯不足,而且配置存在問題,原因之一在于政府沒有轉型,改革推進的縱深度不夠。我們要正視中國新出現的矛盾,不僅僅是經濟問題,還包括社會問題、文化問題和政治問題等。我們需要打破原有的“單線突進”的思想束縛,要突破中國對單一的經濟體制改革的依賴。
  
  大膽吸收人類社會的一切文明成果
  
  《經濟導刊》:這是否意味著,今后的改革不僅需要吸收和借鑒發達國家現代社會化生產方面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式,而且還要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常修澤:過去我們強調的多是在經濟領域內學習的先進方法,這當然需要借鑒,但是不夠。“一切文明成果”應該還包括政治社會生活領域的“文明成果”。中共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兩個報告都明確寫有“健全民主制度,”“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以及“尊重和保障人權”等內容,這些都講了“民主”、“自由”、“人權”,我們很多人對“民主、法制、自由、人權、平等、博愛”等感到很陌生,過去一直被批判為資本主義的東西,是全世界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觀。
  黨的十六大之后,中央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把“以人為本”提到戰略指導思想的高度。現在我們所說的“以人為本”,是在對當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對人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反思中,尤其是對片面追求經濟的發展觀所付出的代價的反思中,提出的一種發展理念。
  我們現在講“以人為本”中的“人”是什么意思?不是指的某一部分人,而應該界定為“全體人民”。對此,我們必須要有“博愛”精神,視野應該寬闊。我認為體制共享共建的主體是人,過去我們在經濟建設中存在著見物不見人,人成為物的奴隸,對金錢、物質財富和交換關系的依賴,或者存在人被邊緣化的傾向。“以人為本”強調了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社會發展中的目標是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同時也強調了一種價值取向,即尊重人、依靠人、為了人和塑造人,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命運確立起終極關懷。我認為體制共建的人和共享的人應該是很寬泛的,應更好地發揮他們的作用。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閱讀全文

一站式擇校服務!【免費領取】專業規劃&擇校方案

*學生姓名 :
*手機號碼 :
*意向專業 :
 意向院校 :
*當前學歷 :
免費領取 :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

用戶評論
500字以內
發送
    在職研究生報考條件評測
    相關文章推薦

    在職MBA熱門關注

    免費咨詢

    在線咨詢 報考資格測評
    掃碼關注
    在職研究生微信公眾號二維碼

    官方微信公眾號

    電話咨詢
    聯系電話
    010-51264100 15901414202
    微信咨詢
    用手機號進行搜索添加微信好友
    15901414202

    張老師

    15901414201

    張老師

    15811207920

    育小路

    一對一免費咨詢

    張老師
    返回頂部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岛国精品视频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久 | 综合卡通欧美日韩亚洲 | 亚洲女V在线免费观看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