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有誰在準備賣企業啊?”
企業界近來的聚會上,這樣的私下打聽,差不多成了標準的“見面問候語”。過去這一年多時間里,賣掉自己企業大部分股份的企業家越來越多,交易的節奏在加快,規模在放大。掰著指頭數,阿里巴巴、順馳、小護士、東盛“白加黑”、永樂、蘇泊爾、搜房網,加上著名的徐工,最近的統一,差不多每個月都有一兩起并購新聞。經營有困難的賣,跑的正歡的也有不少買家盯著;這個月還在論壇會議上見過面,幾個月不見,保不定就有誰把企業賣掉了!
這些賣掉的企業,什么行業什么地域多大規模都有,但買主幾乎全是跨國公司或跨國資本。正因為如此,這一段時間呼吁政府加強外資準入或并購管理體系的聲音很大,這方面的政府管制措施好象也應聲日趨細密。
可是,為什么這么多企業家在賣掉企業?大凡有志向的企業家,誰都想把自己創辦的企業在自己手上做大做強、做成百年企業,不到萬不得已,誰會把自己一手做起來的企業賣掉呢?一樁交易,買賣雙方都得有意愿才能成交。只是一味“堵”買家,把功夫全用在提高外資收購壁壘上,可能并不解決問題——當然,如果它是個問題的話。應該換個角度,從“賣方”入手,探究一下企業方面的動因。
為什么要賣掉公司?
面對這樣的疑問,大部分企業家都滿肚子苦水。不管發布會上笑容多么燦爛,面對媒體時多么自信樂觀,但是,聚光燈外,苦澀自知。在本期雜志刊出的“賣掉統一”報道里,原統一總經理李嘉說的話很有代表性:我們是一個民營企業,沒有強大的資源背景(基礎油供應),無法支撐下去。“沒辦法”,“獨自撐不下去了”,“扛不住了”,許多人賣企業,都是“不得已而為之”。這幾年,國內企業經營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地產、能源、重化工等行業,在那些產業整合正如火如荼的行業,一波接一波的宏觀調控措施,已經使任何誤判形勢、輕視問題嚴重性的企業吃足苦頭,一心想整合別人的整合者,一個個倒下。建立在原來寬松環境基礎上的競爭策略和生存能力受到致命打擊,不少企業已經撐不下去了,即便苦撐下去,也幾乎看不到隧道盡頭處的光亮。在這種情況下,盡快找到一個“真正能夠拿出現金來”支撐住企業運作的“大佬”,成了大家共同的選擇。
為什么要賣給跨國資本?
在這個調控時刻,“真正能夠拿出大把現金”來的買主,會是什么人呢?答案不言自明:不受國內金融環境影響(有錢)、在人民幣升值大趨勢下非常想進入中國(有意愿)的跨國資本/跨國公司。民營企業都沒錢,競爭性的國有企業也活的艱難,賣給它們賣不出價來,弄不好還得再轉手賣給跨國資本;中央大企業尤其是壟斷性企業這幾年日子好過些,在“做到行業前三”的壓力下,并購意愿也很強烈,只是實際談判中受政策限制太多,往往壓價太狠,難以成交。去年本欄目文章“另外一種價值承認”,實際上只有外資買家能夠對暫時處于經營困境的中國企業給予較高的價值承認。
賣掉企業,賣給跨國資本/公司,應該是企業家在特定環境下的一種理性選擇。我們用不著替那些企業甚至是為整個民族經濟擔憂。如果要反思什么,倒是應該好好反思一下,為什么本土社會尤其是本土資本市場無法給本土企業及時、足夠、持續的價值承認。
悲觀看,的確是海外資本“收割”中國企業;但樂觀看,賣給跨國資本,也許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成長為全球大企業的另外一條道路。文前所舉例子中,阿里巴巴、統一的心態,就很積極。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