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種群、多種風格的商業生態,意味著什么呢?首先我們要明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各種類型的企業都有他自己安身立命的依據。這個社會不存在普適的商業模式和管理模式。我們讀的商學知識大多是依據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的商業事件提煉出來的,如果帶著這樣的商學觀點和思想,來觀察、評價中國的商業生態,你就會經常發現很多事情和商學院講的東西格格不入。企業家是野生的,而不是商學院能夠培養出來的。往往在商學院浸染時間很長的人,他成不了真正的企業家,甚至都成為不了一個有見地的觀察家,因為他的思維被書本上的知識體系格式化了。這種人,很無趣,我們做實際工作的人,要提防他們信口開河過嘴癮,不要被他們嘩眾取寵、似是而非的觀點誤導了。
第二,各個商業種群里邊的公司窮達禍福,斗轉星移。今天發達了,明天又可能下去了。這段時間里,這群人很風光,但轉眼間,社會上又開始冷落這群人而風光那群人去了?偟那闆r是,無論是哪個種群的中國企業,要走向百年老店和基業常青,前面都還山高路遠。
全球化:未來30年是全球的中國化
關于全球化,我簡單說兩個觀點。第一,過去30年,所謂的全球化,它的主流趨勢實質上是全球的美國化。未來30年,所謂全球化,其實質上將會是全球的中國化。你們要是不信,建議你們每隔半年去歐美轉一圈,你到那邊去找找感覺,但是轉的時候不要跟旅行團去。你要去訪問和交談兩三類人。一類是產業型的人,像摩托羅拉、杜邦、巴斯夫、西門子、通用汽車等等,訪訪這一類,看看他們在想什么。第二類是資本型的人,比如說華爾街金融資本,各種PE機構、VC機構、基金、投行機構等。他們除了到中國去,抓住中國機會,哪里還有大的投資機會呢?還有一類是商業媒體和學者型的。交往這幾類人,你對中國的全球化趨勢和全球的中國化趨勢會感受很真切的。
這個趨勢對企業的經營意味是什么呢?第一,對跨國公司來說,凡是中國化步伐落后者必將衰落。目前歐美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大多數都已經把戰略的寶押在中國大陸了。沒有別的選擇,不可能有別的選擇,一定是看中國,只能去中國。第二,對中國公司來說,凡是全球化步伐滯后者必將失勢。雖然不一定會死掉,但一定會在經營上失勢,淪落為行業中沒有大作為的商家。所以我們千萬不能因為TCL國際化步驟遇挫,就否定中國公司的國際化努力,就匆忙得出結論說:國際化要謹慎、要放慢、甚至要逆轉。千萬不能因為德隆的投資控股局敗了,就認為投資控股這種商業模式和這個商業種群會消亡。對中國大企業來說,今天還忽視或不考慮全球化問題和投資控股問題,那是很危險的。
看小勢,賺小錢;看大勢,賺大錢。研究中國的經濟大勢能夠看到中國最大的商業機會。我有足夠的信心,十年、二十年后我們回到這里來坐而論道,我今天的很多預見那時候都可能已經成為現實。
(作者為北京和君咨詢集團董事長。本文由本刊根據2007年5月8日作者在對外經貿大學的演講整理而成)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