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銀行能成為中國質量最好的城商行,得益于金融開放帶來的外力推動

7月19日,上市第一天,南京銀行(601009.SH)開盤價19.20元,最高達19.98元,最低至18.3元,收于18.94元,漲幅72.18%,市盈率達到59倍。A股發行募集資金總額為69.3億元。一周后,記者來到南京銀行總部,發現其員工表現得異常平靜:“我們不像寧波銀行那樣一下子就制造了那么多千萬富翁、億萬富翁。”同一天上市的另一家城商行寧波銀行自然人持股比例高達19.4%,而南京銀行上市前的自然人持股比例為8%。
對于員工說的話,南京銀行董事長林復很理解,認為這是兩家銀行不同的生存土壤決定的。上市那一天,他也沒有太激動,“作為第一家上市的城市商業銀行,我們已經做了四年準備,激動都是在過程中,敲鑼那一瞬間只是讓這個夢實現了。”
劉明康青睞的標桿
“我是9月底來的,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11月份代表當時的南京商業銀行和國際金融公司在北京簽約,這是一個里程碑事件。”南京銀行董事長林復說的是2001年。當時中國剛剛加入WTO,金融業開始引進外資,而在城市商業銀行,此前只有上海銀行引進了外資,但所占比例較小。
在南京銀行的元老級員工眼里,2002年成了一個分水嶺,在那之前,經歷的是從規范管理到逐步站穩腳跟,而之后,則進入了快速增長和發展的階段。
“1998年以前的三年基本上是整合全行的經營管理和文化,管理上確實非常嚴厲的。”風險控制部總經理朱鋼把那一階段稱為“亂市用重典”,他從1995年2月籌備期開始就進入南商行的前身南京城市合作銀行。“前三年走得怎么樣,對我們后十年確實非常重要。”
和所有其它城商行一樣,南商行也是由39家分別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城市信用社聯合組建的,1996年2月成立時資本金只有3.5億元,而對外公開的不良貸款率卻達到11.96%,這還是在一壓再壓基礎上得到的結果,但也未必是當時的真實數據。
當時,城商行還稱不上真正的銀行,“說到底就是一個信用社。信用社的人安排的都是一些家屬,或者待業青年。”林復自嘲地說,“我們柜臺后都是老大媽。所以老頭老太太進去感覺很親切,但白領客戶不一定進去了。在城商行中,南京銀行算不錯的,但跟其它銀行比真是一個勞動服務公司。”讓林復印象最深的是南商行2001年連大學本科生都招不來。
就在這個時候,在人民銀行的推薦下,南商行進入了國際金融公司(IFC)的視野。按照當時的規定,外資股東10%是上限,IFC卻提出要15%的股份,南商行的申請十分困難,最后是當時的國務院總理特批。2001年11月28日,國際金融公司(IFC)投資2700萬美元(折合2.19億人民幣)認購南商行1.81億股普通股,以占總股本15%的持股比例成為第三大股東。從此,南京商業銀行有了新的起點。2006年,南商行正式更名為南京銀行。
“外資參股南京銀行,最重要的改變是理念和公司治理。”林復笑稱,“公司治理”在2002年還是個新名詞,“直到今天也沒有人能準確說清什么是一個完善的公司治理。過去銀行沒有這一套,國有銀行就是政府說了算,沒有董事會;股份制商業銀行雖然有一些,但都是國內股東,說到底都是國有企業當股東。”而IFC給南京銀行引進了一個關鍵人物、也是后來對其影響至深的人物——藍德彰。這位外方董事是美國的明史專家、摩根斯坦利的資深銀行家。
“第一次董事會散會后,藍先生就把我叫過來說‘能不能規定開董事會不讓抽煙’;第二次董事會完了又把我拉到邊上,說‘董事長我再給你提個意見,一個董事發言的時候,其他董事不能在旁邊交頭接耳’。”提起這個人物,林復還滔滔不絕。
藍德彰就像南京銀行董事會的一條鲇魚,最善于提反對意見,還強調規則和制度意識,要求所有提案須由提案人簽名負責,提議所有會議材料必須提前10天送到所有董事手里,并且所有提案應附有調查論證材料或可行性報告。以前沉悶的、一言堂的董事會變成熱烈的討論,董事們開始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該反對的反對,該棄權的棄權。
藍德彰還說服意大利政府,讓意大利聯合商業銀行幫助南京銀行。2002年9月10日,技術援助項目正式啟動,內容涉及了投資、信貸、風險管理等各方面,其所派的專家組對南京銀行人員進行為期8個月的全方位培訓。
當然,這也得益于高層的開放心態。“只要是合理化建議,我們一概采納。”林復回憶,2004年,銀監會主席劉明康特地組織了“以查帶訓”活動,把南京銀行作為公司治理的典范,讓全國銀監局每一家派一名處長到此來視察一個月。
據林復介紹,藍德彰在南京銀行的董事工作“得到了劉明康的認可,劉明康多次給藍德彰先生通電話,從他那里了解南京銀行的發展狀況,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了解城商行。劉從那會就積極支持南京銀行上市,并公開表示南京銀行和江蘇銀行是并列發展的。如果沒有他的關心,今天我們可能就變成了江蘇銀行南京分行。”
另一個理念的改變在于對銀行長遠發展的考慮。在成立的最初5年,南京銀行賬上是沒有利潤的,分紅比例能達到15%-18%,有多少錢就分多少錢,每一年利潤全部分光。凈資產從成立時是每股一元,到5年后還是每股一元。從2001年IFC參股后,南京銀行董事會接受其建議,在已有一家國內審計公司基礎之上,又引進了普華永道。對于兩家公司利潤審計結果,IFC提出“分紅就低不就高”的原則,將年度分紅從12%以上降低到6%左右。2002年,南京銀行1.67億的利潤額僅分配了8000多萬元。2006年利潤也只分配了10%,凈資產已達到每股2.16元。
四年上市路
早在2003年,南京銀行就提出了上市申請,同年7月1日進入輔導期;2004年底向證監會上報材料;2005年一季度初審合格,當時正好趕上了4月份的股權分置改革,上市計劃被迫停下來。2006年以后,國家又優先進行大銀行的上市,南京銀行的上市日程再度被推后。但恰好是這四年,倒讓其有了充分的時間進行內部管理提升,特別是信貸和風險管理部分。
“經營貨幣就是經營風險”——這幾乎成了南京銀行每個員工掛在嘴邊的口號。IFC最看重的是風險管理,給南京銀行提供最多的也是風險培訓。現在的很多銀行從業者對藍德彰曾在2003年喊出的“銀行的活動就是買賣風險行為”的話應該還記憶猶新。
在董事會的提議下,南京銀行專門成立了一個部門即特殊資產金融中心,目的就是加大清收力度、降低不良資產,該部門把所有總行、分行、支行的債務都集中起來,專業討債。討債集中討,官司集中打,僅去年一年就收回了兩個多億的不良資產。同時也加大核銷力度,去年用利潤核銷了4000多萬。雙管齊下,使不良資產率從9%左右壓到去年的2%。
2004年,南京銀行又成立了風險控制管理部門,18個人,按銀行的不同風險種類在內部設置成5個小部門。與其它城商行所不同,該部門既不搞信貸,也不做不良資產處置,就專門做整個銀行各項風險管理政策的制定、和業務相關的風險規章制度、風險報告以及監督。南京銀行引進了國外的“壓力測試”,即對風險狀況及管理用數學模型的量化指標進行測算,目前正在建整個銀行的管理信息系統,其中包括全面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以及財務管理、客戶關系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