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教育網考試閱讀推薦」
清華大學研究生創新性人才培養的思路和舉措
清華大學
(2011年2月25日)
各位記者,大家好:
下面我來介紹一下清華大學研究生創新性人才培養的思路和舉措。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從“窮國辦大教育”轉向“大國辦強教育”的階段,“由大到強”的轉變既是全國教育事業面臨的難點,也是清華大學面臨的主要問題。為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清華大學堅持“學校培養人”的根本任務,進一步明確了集中優質資源、培養創新人才的思路。
“大國辦強教育”的核心是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是要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要在創新性教育中培養。在創新性教育中,學生能充分發揮其作為學習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會提出問題,開展針對問題的研究型學習,經受鍥而不舍解決問題的過程磨練,體驗成功解決問題時的頓悟瞬間,從獲得創新成果的欣喜中,形成自豪感,樹立自信心。
目前清華大學在學研究生達到19500人,已經超過了本科生規模。研究生教育已成為清華大學培養創新人才體系中的重點。我校的創新性教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優化研究生、導師、學術團隊三支隊伍。優化生源結構,提高生源質量;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和學術團隊建設。(2)大力建設課堂、科研、課外三大核心培養平臺。加強課程建設、打造理論基礎培養平臺;依托科研體系、打造科研能力培養平臺;開拓內外資源,打造綜合素質培養平臺。(3)牢牢樹立招生、培養、發展三個全周期質量關。重視研究生的科學選拔;嚴格環節要求,確保培養質量;重視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未來成長。
考慮到時間關系,這里我重點介紹幾個方面的情況。
(1)完善綜合性學科布局,為創新人才的孕育和成長提供豐沃的學術土壤。充分發揮我校文、理、工學科設置齊全的優勢,在研究生培養層面營造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習和研究氛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高;在本科生層面,全面實施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體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藝術教育的融合。
(2)努力將科研工作與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結合,服務于創新人才培養。發揮高水平科研對課程教學的促進作用,提倡研究性教學,將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增強課程前沿性、引導性。鼓勵師生開展原創性學術研究以及面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的研究。加大博士生科研創新投入,為提高博士教育質量提供有力支撐。搭建堅實的學科研究平臺,形成以國家實驗室(籌)、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人文社會類研究基地為代表的眾多研究中心和基地,面向全體學生開放,為學生開展創新性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硬件保障。
(3)改革創新導師選聘制度,提升導師隊伍活力。近年來,我校以能勝任博士生指導工作為準則,培養了一批學術思維活躍、創新能力突出的副高職稱青年教師進入博士生導師隊伍。最近,我校已決定,認同全體副高職稱以上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教師均具有博士生指導資格,全面取消博導評聘制度,這一舉措將進一步強化“人才培養是教師第一學術責任”的指導理念,增強導師隊伍的活力。
(4)借力國際先進教育資源,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人才。高水平的國際合作培養有助于學生增強全球意識,拓寬國際視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我校積極引進和吸納海外優質教育資源,豐富和完善學生的國際化培養環境,建立完善包括聯合培養、雙聯學位、交換生、海外實習、素質拓展、暑期學校、國際會議以及合作研究、海外志愿服務等在內的學生國際化培養體系,為學生在學期間參與國際交流合作項目提供條件。
(5)強化大學精神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激勵作用。清華大學在百年辦學歷程中,積淀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大學精神和辦學理念。我校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行勝于言”的校風,大力弘揚“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清華精神,強化文化育人的作用,不斷推動優良校風、教風、學風建設,促進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完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
經過近年來的探索與實踐,我校創新人才培養初現成效,學生創新能力有所提高。
研究生為重大課題研究做出重要貢獻。70%以上的博士生在學期間參研兩項以上863、973、自然科學基金等重大課題,以學生為第一作者發表的SCI論文占全校SCI論文的60%(約1700篇/年)。
近兩年,每年都有三篇以上以博士生為第一作者的論文在Nature、Science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
數理基礎科學班學生表現優異,基科班畢業生鄭維喆獲第四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新世界數學獎”論文金獎。
以祁曉亮為代表的一批我校博士畢業生在美國等發達國家頂尖大學或知名高校任教,成長為各學科領域初具影響力的學者,已有我校博士畢業生作為千人計劃引進。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碩士項目特色包括實力雄厚的教師隊伍、先進的課程理念、堅實寬廣的實踐平臺、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和龐大的校友網絡、豐富的國際教育資源和國際化氛...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