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風風火火的中國影視市場,其實始終未擺脫危機四伏的現狀。缺乏能夠將商業運作與影視藝術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使得中國影視界面對更多的“狼”進來時,顯得有些無力反抗。
曾有廣電總局業內人士表示,面對每年以超過30%速度發展的國內影視市場,已具備了和金融資本對接的條件。但遺憾的是,國內電影產業的發展,除了資本之外,最大的瓶頸就是人才,雖然現在有近300所院校開設了與影視相關專業,但目前大多數影視公司仍然十分缺乏既懂產業運營又懂電影技術的復合型專門人才,這是中國影視傳媒產業相比發達國家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
去年,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現代影視傳媒管理EMBA班(以下簡稱“影視EMBA”)開學典禮上,身為對外經貿大學校長的施建軍曾說,“我們要培養中國影視傳媒真正大師級的管理人才,為中國藝術走向世界,為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為提升我們影視國際的競爭力提供人才。”
今年4月2日,在2011年電視劇導演工作委員會年會上,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學院執行院長湯谷良再次強調打造中國影視復合型人才的理念應提至戰略高度。“現在營銷方式的轉變已經對所有影視人,包括我們影視產品的營銷提出了挑戰。”他表示,融匯營銷、技術、思想、投融資于一體的高端人才,將是未來影視項目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定制最貼合學員需求的影視EMBA
到外經貿影視EMBA班來學習的幾乎都是多年未嘗學生滋味的業界大腕,是什么力量讓他們如此珍惜這次“重塑金身”的機會?
“曾經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慢慢會有種被吸干的感覺,影視EMBA讓我體會到來了一片"及時雨".”小馬奔騰執行總裁康寶表示,影視EMBA班能夠在之前經驗的高度上,給他更加規范的思維模式。“每個人理解的深度都不一樣,但課程教給我們的是公共模型,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積累,在未來逐漸衍生變化。”
據部分導演身份的學員表示,在影視EMBA課程中,他們都很喜歡有關企業財務戰略、投融資及上市等方面的課程內容,而這些正是對外經貿大學的專業優勢。
“在設計課程的時候,我們曾經征詢過很多專家的意見,最終確定一方面要大力發揮外經貿在EMBA管理理論上的優勢,另一方面要契合影視人才長期戰略的需求。”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學院EMBA教育中心主任武艷輝說,“除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學、戰略、營銷、運營管理等常規EMBA課程之外,我們還特別開設了影視策劃與制作、制片管理、營銷管理、電影營銷與發行、全球電影產業化現狀與研究等特色課程。很多學員其實對這些并不陌生,但他們缺乏的是整體思維框架的建設。”
武艷輝并不否認,到目前為止,影視EMBA的課程實際上還在摸索當中,幾乎每次課后,她都要親自去和學員溝通,了解學員對課程的看法、對知識的需求,以此作為下一階段課程內容調整的依據。
“在溝通中,我們發現目前常規EMBA的課程雖然廣受歡迎,但似乎"冷門"的專業課程亦沒有冷場的現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導師通常都會通過各種實戰案例來啟發學員,很多案例具有融匯人力、財務、企業戰略的綜合型內容,因此學員總會從中聽到不同。”
據了解,對外經貿大學在立項影視EMBA之前,就曾與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等多家影視界的專家機構頻繁溝通,決定將適用于不同領域的EMBA內容重新整合成專為影視人才量身定制的“濃縮型”課程呈現給學員。
像大多數EMBA課程一樣,現代影視傳媒管理EMBA課程也是學分制,每月集中四天授課(跨一個周末),通常2~4天就完成一門課的教學。而這些課往往是普通研究生需要花一個學期才能完成的。但問題是,這樣的教學方式是否能讓學員得到真正的知識補充。
“EMBA課程這樣的安排是考慮到高級管理人員時間上的特殊性而設計的。”武艷輝表示,一般情況下EMBA學員的日程會排得非常滿,尤其像影視班的這些著名導演、制片人,這就要求課程設計上要更多貼近他們的現實狀況。“作為全國首批獲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培養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的院校之一,我們已有8年EMBA辦學經驗,對高層管理者的學習需求比較了解。影視EMBA重點在戰略高度給予他們新的知識體系,為他們建立完整的思維框架即可。因此內容上完全可以滿足學員的求知需求。”
已有多次聽課經歷的康寶曾表示,“我在一線市場錘煉多年,也積累了一些市場實戰經驗。然而到了這個階段,感到事業出現了瓶頸,覺得自己欠缺一些科學的、規范的、專業的、系統的理論知識體系。”而影視EMBA讓他找到了建立這些知識體系的快感。“不僅如此,在影視傳媒管理EMBA的課堂里,著名專家、教授能在最短的時間里做到有的放矢,將理論聯系實際,這使我覺得收獲頗豐。”
緊迫 市場急需復合型人才
對外經貿大學推出的影視EMBA班,依托“管理+影視”的組合課程,可謂開了業界之先河。但行業是否真的需要這樣的課程存在,未來是否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這些問題其實在國家政策上早已給出了答案。
去年,在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中,首次以國務院辦公廳的名義對電影產業提出具體規劃,其中提到要大力加強隊伍建設,要培養出既懂藝術又懂現代信息技術,既懂經營管理又有外部交際能力、熟悉國際運作的復合型人才。
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會長楊步亭認為,“電影管理既有一般行政管理和商務管理的特征,又有文化產品管理的特殊要求,所以電影既要藝術又要技術。中國影視行業急需一批復合型高管人才的進入,這樣才能帶動行業更快地發展。”
確實,當下中國影視界并不缺乏資金。曾有消息稱,當去年北京歌華集團剛剛投資27億重金打造北京天竺國際文化貿易中心時,就有人找到歌華高管,告知有數億美元的資金希望進入國內,與歌華合作投資中國影視產業。這種資本介入影視界,其實在業內早已不是什么新聞,因此業界從來認為自己“不缺錢”,那么缺的是什么?人才,尤其是復合型人才。
“平時,公司管理層都會去看劇本,感覺特別辛苦,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覺得一個劇本除了故事情節,還應對觀眾、市場、渠道有更多的考量。而中國在這方面人才最為缺乏。”康寶表示,很多同行以前都在為如何找到復合型人才而苦惱。
顯然,市場需求是存在的,那么如何將這些需求轉化為學員的主動參與,外經貿想了個稍顯俗套但卻有效的“高招”。
“利用明星學員、明星講師的"漩渦效應".”據武艷輝介紹,在影視EMBA開班前,外經貿就與合作方達成合作,由合作方推薦一些明星學員報名入學,這其中就包括金韜、閻建鋼、江平、李湘等人。而像馮小剛這樣的明星講師更是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由此,許多導演、影視制作人、院線高管等不約而至,甚至像東方證券這樣的金融機構也有學員報名。
然而,明星效應吸引學員只是影視EMBA備受關注的一個引子,當下市場競爭的巨大壓力、無法突破發展瓶頸的迷茫才是他們最大的驅動力。
很多數據表明,中國當下的影視市場已經到了必須尋找新發展思路的緊要關頭。
以內地電影市場為例,在這個總量雖不大但增速驚人的領域中,總票房已經從幾年前寥寥的十幾億元倍增至“大電影數百億”的狀態。國海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在2002年之前,中國的電影產量徘徊在80~100部左右,但是到2009年,產量已經達到了456部。中國電影的綜合收益2009年達到80億元,連續以25%~40%的速度遞增,國產電影市場份額連續7年超過進口影片。如將這些數據類比好萊塢及其衍生產業對美國GDP將近三分之一的貢獻率,國內電影產業未來的空間確實大得驚人。
但高速發展的美好前景中,卻難掩后備人才匱乏的尷尬。在2006~2009年票房最高的50部國產影片中,依然有36部影片由中國港臺導演或外國導演執導,其中又以香港導演占大多數。
由此可見,短期內巨大的市場會讓中國影視業不愁“嗟來之食”,但長此以往,局面將無法控制。甚至,外來的和尚也許根本就不會給我們更多的喘息之機。
據中國加入WTO時的承諾,及2009年底WTO因出版物、電影、音像制品進口和分銷的相關措施違反WTO規則的裁決,中國要從2011年3月19日起,進一步在電影行業向其他國家開放,其中包括取消對國外進口影片的配額限制。顯然,今年中國影視業真的可以高呼“狼來了”。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學院執行院長、博士生導師湯谷良曾表示,雖然近年來中國電影行業已涌現出了一批優秀影片,但自去年《阿凡達》的熱映,還是讓中國電影人再次感受到,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影視制作和綜合管理方面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正是這部好萊塢超級大片《阿凡達》的熱映,讓中國電影人看到商業運作的威力。有數據顯示,《阿凡達》的國內票房高達13.2億元,這使得中國內地成為該片在海外的最大市場,在全球僅次于美國。
比不過人家,只有拿錢讓人家掙,這是無法通過祈求上蒼就能改變的硬道理。
究其原因,無論是港臺導演,還是頻繁讓我們眼前一亮的外籍導演身后,都有一整條成熟而完善的影視運作商業鏈,在其中每個環節上都不乏杰出乃至卓越的經理人,他們深諳市場規律、熟稔商戰技巧、掌握最新的數字信息技術,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聚合一部影視劇作品所需要的國際資源,并通過巧妙運作獲得良好的市場口碑和商業收益。
對外經貿大學的影視EMBA專業就是希望彌補中國影視人的這塊商業短板。
“這個課程太好了!以前的中國影視界大部分都是制作、藝術方面的人才。但學藝術都很感性,商業模塊講的大部分是理性的思維方式,影視EMBA的課程讓我們學會改變思維方式。”康寶表示,國家的政策、市場的熱點、未來的資本運作,一切一切在這個課上都得以細致地闡釋,這對中國影視人來說,是個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
影視EMBA推動第四產業的中國戰略
在國外,文化產業被稱為第四產業,是不同于服務業的更具創意的產業。影視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一極,未來具有非常好的發展空間,資本運作、成本控制、領導激勵等,是該產業做大做強離不開的要素。
然而僅僅是認識到事態的重要性是不夠的。類比臺灣軟件行業,多年前當系統、管理軟件在歐美開始盛行的時候,臺灣沒有及時調整自身,致使發展滯后,最終只能從游戲軟件上爭得一席之地。雖然軟件與影視行業交集較少,但中國影視目前也同樣面臨這樣的機遇和挑戰,再想“以不變應萬變”是萬萬不能的。
著名電影導演、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認為,外經貿的影視EMBA課程是打造中國影視領軍人物的關鍵。“過去,我們總覺得有個導演,有兩個明星演員就能辦成一切,這是非常原始的一些想法。實際上銀行貸款是從《集結號》開始的,馮小剛導演的品牌效益成功運作,讓我們看到完美結合的力量是多么強大。”但這樣的人才在以往來看,確實是有些可遇不可求的意味。
在“十二五規劃”中,文化產業的發展被作為新經濟(310358,基金吧)發展的重點,因此批量增加影視業復合型人才就具有了更為重大的戰略意義。
細心研讀“十二五規劃”,我們會看到這樣一句話,“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這在文化部部長蔡武看來,說明過去五年中國文化領域發生的最深刻變化就是形成了新的文化發展理念,初步找到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科學之路。今后,把文化區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兩個方面,應重點貼合“兩手抓、兩加強”的發展思路。
而這樣的思路,正需要像外經貿影視EMBA班這樣的既有專業引領價值,又有創新未來發展的體系不斷催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天津在職MBA落戶政策優勢顯著:年齡45周歲以下、持教育部認證碩士學位(含中外合作辦學)可通過“海河英才計劃”直接落戶,無需積分排隊;積分落戶中碩士學歷加20分...
廣東在職MBA落戶政策對碩士學歷傾斜,國際MBA文憑認證后,深圳可走學歷入戶或留學生入戶,廣州可走學歷入戶或積分落戶。文中推薦3個深圳地區項目,還介紹了落戶流程...
北京在職MBA有同等學力申碩(課程班本站報名,申碩統考學位網報名)、非全日制研究生(研招網報名)、國際碩士與中外合作辦學碩士(本站報名)四種報考途徑,各途徑北京...
在職MBA學費排行榜,西南財經大學學費3萬元,授課有周末班和集中班,3年學制,獲雙證;北京林業大學學費2.2萬元,同樣授課方式與學制,也獲雙證;香港亞洲商學院學...
在職mba是什么學歷?在職MBA是國家認可的正規研究生學歷,畢業獲碩士研究生畢業證+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證(雙證),學歷層次明確為“研究生”。法律效力、社會認可度與...
在職MBA報考面試技巧包括:深入了解所申請的MBA項目、梳理個人經歷,突出亮點、模擬常見面試問題、展現團隊協作與領導力、注意儀表與禮儀、準備好問題并積極互動、冷...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