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中國的卡通電影制作公司,中國觀眾就能知道“芝麻街”該怎么走嗎?毫無疑問,這就是芝麻卡通工作室(Sesame Workshop)的期望。
本周,這家創立“芝麻街”(Sesame Street)品牌的非營利教育機構宣布,它已經把中國大陸的創意決策權交給了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 (Shanghai Media Group)旗下的上海炫動傳播股份有限公司(Toonmax Media Co.),希望借此收獲更加本土化的內容,讓“大鳥”(Big Bird)得到更多中國兒童的歡迎。
該機構宣稱,它與炫動傳播和藥業巨頭默沙東公司(MSD)合作推出了一套中文的“大鳥”木偶劇,全劇52集,每集11分鐘。該劇集將于本周開播(12月22日),劇中有一個名為麗麗(Lily)的新角色,那是一頭來自中國的4歲老虎,熱衷于武術。
“芝麻街”節目已經在全球140個國家和地區播出,芝麻街劇場表演(Sesame Street Show)也有了25個本土化版本。然而,將創意決策權完全交給炫動傳播,對這家機構來說還是一個破天荒的舉措。
芝麻卡通工作室首席執行官加里?內爾(Gary Knell)說,“在眾多的芝麻街節目當中,這是第一個100%的本土制作。”
中國正在大力推動本土創意內容的發展,這兩家內容提供商的此次合作便是產生于這一背景之下。說到炫動傳播在這次合作當中的角色,該公司副總經理葉超說, “一方面,我們大力引入中國制造的原創內容,將各種中國元素融合到劇集當中,另一方面,我們面對著一個開放的世界,應該抓住機會向諸如芝麻卡通工作室之類的成功品牌和公司學習。按我看,這兩個方面并沒有什么沖突。”
“芝麻街”節目首次在中國播出的時間是1983年,播出媒體是政府所有的中國中央電視臺(China Central Television)。盡管如此,節目當中那只標志性的黃色大鳥卻在中國觀眾當中沒什么知名度。中國觀眾喜歡的是一些本土制作的卡通節目,比如《喜羊羊與灰太狼》(Pleasant Goat and Big Big Wolf),那部劇集講的是一群羊與一只笨拙的狼斗法的事情。
跟針對成人的節目比起來,針對兒童的節目顯然更需要知名度,部分原因在于兒童觀看的節目主要是出于家長的選擇。北京風險資本投資服務公司清科集團(Zero2Ipo)的分析師張亞男說,“一般來說,年幼的兒童不會進行自主選擇,只會被動接受他人的安排。”
西方那些標志性文化形像──不管是來自芝麻卡通工作室還是來自迪斯尼──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它們歷史悠久,在美國和歐洲享有代代相傳的品牌知名度。不過,許多中國家庭都對“大鳥”和米老鼠比較陌生,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把這些名字跟角色聯系起來。
初次進軍中國失敗之后,芝麻卡通工作室制作了一個本土化的“芝麻街”節目,給“大鳥”配上了兩個分別名為“呼呼豬”(Hu Hu Zhu)和“小梅子” (Little Plum)的中國朋友,并于1998至2001年間在上海電視臺播出。除此之外,2008年,該機構還和北京天文館合作推出了一部名為《同一個世界、同一片天空:大鳥歷險記》(One World One Sky-a “Big Birds Adventure)的卡通片,又為今年的上海世博會制作了一個每周播出兩次的互動教育節目。
迪斯尼公司已經在香港建立了一個主題公園,并且通過連鎖的迪斯尼主題英語學校進入了中國大陸的一些家庭,如今又打算在上海開一個投資數十億美元的主題公園。
芝麻卡通工作室和炫動傳播的主管們說,他們可能還會進行一些其他方面的嘗試:兩家機構正在商討將中國制造的內容推向全球的各種方法,其中包括一個以新電視劇集為基礎的中文教學節目,以此滿足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日益增長的中文學習需求。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