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金融危機之后,商學院教育經受了鋪天蓋地的否定和質疑,那么現在,商學院們正在著力反擊這一質疑,他們開始讓學生們“到廣袤的工廠里去”。
朱應生不會忘記在中國龍工實習的半年時間。
龍工是中國最大的輪式裝載機制造企業。這家成立于1993年的民營企業和它的不少同業一樣,享受了中國房地產市場繁榮帶來的超速成長。然而盛宴過后,和不少民企一樣,龍工開始發現,當市場環境發生轉變,需要變革原先的管理方法才能帶來同樣的增長。
龍工的故事是中國制造業的一個典型。每年兩位數的增長令公司樂觀自信,在那個不錯的年景,公司上下都充滿干勁。當然,成績也是顯著的。經過十多年的發展, 已經成為中國的輪式裝載機前鋒企業,2005年率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之先在香港主板上市,2009年公司綜合實力躍居全球工程機械行業第24位。然而,當金融危機不期而至,市場風向陡然轉變之時,盡管較之同行已是佼佼者,龍工依舊需要精益求精。或許是之前跑得太快,龍工發現之前的管理顯得有些粗放。
朱應生是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全球運營領袖項目(China Leaders for Global Operations, 簡稱CLGO)2007級的學生,他的畢業前提不再是論文,而是要在龍工完成6個月的實習。工作量是浩大的,龍工上海工廠有11個車間,約1800名工人,生產多達90種不同類型的輪式裝載機……
在他的導師的指導下,朱應生在龍工實施了精益化生產改造,工廠的產量從40余臺/天,增加到54臺/天,這意味著生產率提升了25%。此外,交貨期從7-8天下降至5-6天。
在商學院培養制造業管理者,MIT是最佳實踐學院。
上世紀,當豐田汽車開始遍布美國的街道時,美國制造業慌了。一貫自信的美國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為了扭轉局面,他們首先想到的是人才培訓。
1988年,以摩托羅拉(Motorola)、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波音公司(Boeing)、聯合技術集團(UTC)和惠普公司(HP)等為首的美國大型制造業企業聯合起來,找到了在工程和管理方面均領先全球的美國著名學府麻省理工學院(MIT),共同出資委托MIT設置緊密結合工程和管理的、具有高度實踐性的課程, 以期為美國企業培養技術和管理皆過硬的復合型人才,提高美國制造型企業的競爭力。由此,MIT斯隆商學院聯手工程學院8個專業共同設立了制造業領袖項目(Leaders for Manufacturing, 簡稱LFM)。MIT LFM項目的設立,標志著企業和高校之間的壁壘被首次真正打破。作為贊助方的企業除了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實習和就業機會,而且企業與學校共同組建項目管理委員會,深度參與課程設置、招生和整個項目的運營。企業經理人也頻繁地進入課堂和各種活動與學生和老師深入互動交流。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黃亞生教授介紹,LFM成立時,美國的制造業狀況非常不好,產品質量下降,就業減少。“他們希望LFM能夠幫助美國的制造業。”事實證明, 經過20多年的運營和優化,MIT LFM項目為美國制造業培養了一千多名優秀人才,他們當中不乏像波音(Boeing)商用飛機事業部全球副總裁Pat Shanahan, 蘋果(Apple)全球研發總裁Dong Field等全球領先跨國企業的高管, 成為全球制造和運營領域的中堅力量。美國的制造業也經受住了考驗,今天,“突破地理觀念,以企業控制角度,美國現在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
2010年中國制造業產值高達1.955萬億美元,在全球制造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例為19.8%,第一次超過美國,美國去年在全球制造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例僅為19.4%。“然而,中國制造業是沒有心臟的制造業。”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呂巍教授慨嘆,“中國制造大而不強。”
一位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中國經濟整體的飛速發展為中國企業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管理水平良莠不齊的企業都能獲得增長,而當大環境改變后,只有真正管理過硬的企業才能脫穎而出。事實上,中國不少企業一度過分強調擴大生產規模,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時,片面追求高自動化和暫時的高生產效率,而不考慮整個生產過程和需求的均衡性,企業重技術輕管理現象也比較普遍。中國制造難以突破的背后是中國企業的管理軟肋,尤其表現在對人才培養的忽視。
一方面,一些中國企業尚處在產業鏈最低端,尚沒有充分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黃亞生教授指出,“中國制造業公司的結構,與其說它是公司還不如說是工 廠。”所謂工廠就是有一個廠長,其他人都是工人。這是一種頭輕身子重的結構,管理人員很少。原因也很簡單,工廠從外企那里拿到訂單,中國企業放棄了思考。 “中國代工企業唯一需要的就是一個懂英文的人,能把對方要求翻譯成中文,然后交給工人去生產。”
而另一方面,已經意識到人才重要的企業卻沒有這個魄力和耐心培養人。“中國企業只想挖人,不想培養人。” 呂巍教授指出,“中國制造業除了缺核心技術人才,更缺熟悉全球業務的管理人才。” 和當年美國企業主動找到MIT要求聯合培養人才不同,絕大部分中國企業還沒有培養人才的意識。
目前已有不少國內商學院開始引入制造業管理培訓生項目。據了解交大運營制造項目的畢業生平均起步年薪為21.6萬元,相比入學前有111%的增幅。朱應生現在已經是中國龍工(上海)機械制造有限公司信息化部長,相當于分公司總經理。
人們往往將MBA與銀行家畫上等號,實際上,在中國市場上,讓MBA們進入工廠,進入制造實踐,是另一個更為重要的議題。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在職MBA學費排行榜,西南財經大學學費3萬元,授課有周末班和集中班,3年學制,獲雙證;北京林業大學學費2.2萬元,同樣授課方式與學制,也獲雙證;香港亞洲商學院學...
在職mba是什么學歷?在職MBA是國家認可的正規研究生學歷,畢業獲碩士研究生畢業證+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證(雙證),學歷層次明確為“研究生”。法律效力、社會認可度與...
在職MBA報考面試技巧包括:深入了解所申請的MBA項目、梳理個人經歷,突出亮點、模擬常見面試問題、展現團隊協作與領導力、注意儀表與禮儀、準備好問題并積極互動、冷...
在職MBA項目獎學金政策:香港亞洲商學院線下面授班最高減免1.38萬元學費。MBA、EMBA的線上、面授班都有不同額度獎學金,政策亮點多。申請攻略包括三重價值評...
本文深入探討報考在職MBA對拓展人脈的作用及核心優勢,分析其人脈圈層的多元性、資源整合價值,結合課程體系、師資力量、行業合作等維度,闡述在職MBA在職業發展中的...
在職mba報名遵循“院校自主招生、專業定向培養”原則,需完成信息提交、資格審核、繳費注冊三步驟。部分院校有特殊要求,如提供證件照、企業推薦信等,還提供團隊報名優...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