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摘要:1991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9所院校獲得國內首批開展MBA(工商管理碩士)教育的試點資格。時至今日,中國MBA教育已經走過20個年頭。在2011年9月29日舉行的中國MBA教育20周年紀念大會上,中國國務委員馬凱表示,中國MBA20年共培養各類人才33.3萬人,其中有19.5萬人獲得學位。
1986年5月,當時的國家經委副主任袁寶華到美國進行考察,訪問了哈佛、MIT、NYU等多所北美著名商學院,并到美國企業參觀。
在那里,他發現北美著名商學院最主要的產品是MBA,而MBA畢業生在各類企業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經過大量的觀察和調查,大家認為MBA這種教育模式有可能為中國企業提供所急需的大批管理人員。1988年,教育部組織包括清華在內的6所學校在清華大學甲所展開論證,討論是否要在中國創辦MBA教育。
1991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9所院校獲得國內首批開展MBA(工商管理碩士)教育的試點資格。時至今日,中國MBA教育已經走過20個年頭。
作為源于歐美國家的一種專門培養中高級職業經理人員的專業碩士學位, MBA培養的是高素質的管理人員、職業經理人和創業者。中國MBA教育在借鑒世界MBA教育歷史的情況下,雖未重蹈覆轍,但卻是在探索中前行。雖為純粹的西方舶來品,但生逢其時的MBA在人力資源大國中國甫一面世,便激發出人們無限的想象力與期待,并逐漸呈現“中國特色”。
20世紀80年代,南開大學等院校開始與國外一些院校開展MBA教育合作項目,至1991年,9所MBA試點院校獲批準。 在中國成長的這20年,MBA教育影響了各行業一代代管理者。
在2011年9月29日舉行的中國MBA教育20周年紀念大會上,中國國務委員馬凱表示,中國MBA20年共培養各類人才33.3萬人,其中有19.5萬人獲得學位。
資料顯示,MBA從1991年9所試點院校發展到2010年236所院校,擴張了約26倍。從當年僅招生94人到2010年招生35000多人,擴張了約372倍。高層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從2002年30所院校年招收2000多名學生,發展到2010年62所院校年招收8000多名,擴張了約4倍。
這還遠遠不夠,北大縱橫管理咨詢集團創始人兼總裁王璞向新金融記者舉例,“假設中國有100萬個企業,每個企業需要一位MBA,中國就需要100萬位MBA。”
從最開始草創起家的學習與導入階段,到照搬模仿外國MBA運作模式的探索與實驗階段,再到今天趨向本土、注重實踐的發展與完善,用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主任張維的話總結來說,即“20年中國MBA教育的發展最初是學習與模仿,并不斷地進行改革創新的過程”。
值得肯定的是,這20年,當MBA在中國迅猛發展時,中國MBA教育從未停止過尋找自己真正歸位的步伐,中國MBA教育在探索、在向前,中國的MBA們在身體力行,他們在用自己的管理成就告訴世界:中國MBA教育,正在蛻變。
中國MBA雛形
那個MBA準生的初期,大部分人還沒有見識過移動電話,MBA們就已經拎著“大哥大”、“BP”機在校園里招搖而過;當其他院系的研究生們還在中規中矩地記著刻板的筆記的時候,MBA們就已經在噓聲中將不如意的老師“趕下”了講臺。
記者試圖通過個人的痕跡來捕捉MBA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影子,通過他們的回憶以及人生軌跡來呈現MBA之于中國經濟的真正意義。
在這樣的考量下,新金融記者選取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以下簡稱北大光華)首屆畢業生王璞作為MBA在華20年的一個范本。3年在北大光華的MBA學習經歷,15年在管理咨詢行業的實踐歷程,王璞的工商管理能力可謂是與中國MBA教育共同進行,他今天的成就與MBA在中國這20年的發展密不可分。
回想起來,王璞對這段經歷非常珍視。借MBA的東風,從工科背景到管理咨詢,王璞的人生軌跡實現了華麗的變身。
王璞談起自己對MBA的第一印象,那就是一個字,牛。
上個世紀80年代末,王璞在北京水利電力管理干部學院就讀熱能動力專業。當時,一直保持讀報習慣的他看到一篇報道,“有一批中國送到美國去讀MBA的學生,這批學生畢業回國后,國家幫助他們解決新的工作崗位、戶口等問題,這些待遇在當時都是稀罕物。”王璞回憶當初為何報考MBA時說。
1991年本科畢業后,王璞去了東北的電力系統工作。作為一名技術員,一晃就是兩年。1993年,王璞在無意中看到一篇有關國內MBA招生情況的報道。對MBA久違的熱情再次被點燃。他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原來的工作環境,從東北來到北京,“我拿著這份報紙來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了解MBA招生情況,北大正好招第一屆MBA,所以我就報考北大了。”
那一年,王璞25歲。
為了能夠從上百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王璞下了很大的決心,“我當時把"大哥大"、"BP"機關停掉,拒絕外界的任何干擾,租住在北大老師宿舍樓地下室。破釜沉舟吧,沒有考慮過失敗。”就這樣,王璞成為地下“鐵托隊”的一員,與其他準備考研、考托福、考GRE的外號“鐵托隊”的人們一起“潛心閉關”。
由于當時是北京大學的首屆MBA,報考的學生沒有太多的管理學基礎。為此,北京大學專門組織了MBA考前培訓班,并要求所有報考的學生必須參加。
白天在培訓班學習,晚上回到地下室繼續讀書,王璞在苦讀中度過了充實的3個月。1994年,王璞成功突圍,成為北大光華(1994年北京大學與光華教育基金會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工商管理學院改名為光華管理學院)首屆MBA中的一員。
由于工作上的積累,王璞有一定的儲蓄,應對起幾百塊錢的考前培訓費、4~5萬元的MBA學費并不困難。
26歲的王璞在他40多位同屆MBA同學中,屬于年齡最小的。“我們班上最大的有50歲。”王璞解釋說,“由于是首屆,當時還沒有進行EMBA的劃分,而且招的是有管理經驗的人,所以有50歲的人并不奇怪。”
而這些在25歲與50歲范圍內波動的MBA們,在當時也可謂是各個行業的佼佼者。“政府的、民營企業的、外企的,都有。”
新金融記者了解到,早期報考MBA的學員多為來自各行各業有一定實踐經驗并在單位負責一些領導工作的人,并大都對工商管理這門學科只有一點膚淺和朦朧的了解,對MBA這一詞匯也沒有太多認知。
在王璞讀MBA的那個年代,由于是首屆,北大光華的MBA導師并不具備MBA學歷背景,主要授課內容以工商管理專業知識為主。與今天的MBA教育相比,幾乎沒有案例分析,更談不上實習基地。
坦率地說,對于王璞而言,在北大光華讀MBA的3年,與他走向工作崗位后所獲得的知識相比,是很薄弱的。
事實上,早期的MBA教育并不成熟,全國開設MBA的高校均在摸索、試驗。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1991級MBA、北京銘泰集團總裁王興貴曾向媒體提及,清華大學經管學院試辦MBA之前,頒發的學位是管理工程碩士。1991年,倉促上馬引進MBA,在學位授予方面還沒有定論,首屆MBA臨近畢業還不知道拿什么學位,可以“自己挑”,于是他所在的這個MBA班,有11位拿的卻是工學碩士學位。授課老師也是從各個系(汽車系、會計系、經濟系……)挑選出來送到國外培訓半年至兩年不等,陸續回國任教。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在職MBA學費排行榜,西南財經大學學費3萬元,授課有周末班和集中班,3年學制,獲雙證;北京林業大學學費2.2萬元,同樣授課方式與學制,也獲雙證;香港亞洲商學院學...
在職mba是什么學歷?在職MBA是國家認可的正規研究生學歷,畢業獲碩士研究生畢業證+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證(雙證),學歷層次明確為“研究生”。法律效力、社會認可度與...
在職MBA報考面試技巧包括:深入了解所申請的MBA項目、梳理個人經歷,突出亮點、模擬常見面試問題、展現團隊協作與領導力、注意儀表與禮儀、準備好問題并積極互動、冷...
在職MBA項目獎學金政策:香港亞洲商學院線下面授班最高減免1.38萬元學費。MBA、EMBA的線上、面授班都有不同額度獎學金,政策亮點多。申請攻略包括三重價值評...
本文深入探討報考在職MBA對拓展人脈的作用及核心優勢,分析其人脈圈層的多元性、資源整合價值,結合課程體系、師資力量、行業合作等維度,闡述在職MBA在職業發展中的...
在職mba報名遵循“院校自主招生、專業定向培養”原則,需完成信息提交、資格審核、繳費注冊三步驟。部分院校有特殊要求,如提供證件照、企業推薦信等,還提供團隊報名優...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