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是英文MasterOfBusiness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碩士)的簡稱,而其中文簡稱為工管碩。工管碩士是源于歐美國家的一種專門培養中高級職業經理人員的專業碩士學位。工管碩士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培養的是高素質的管理人員、職業經理人和創業者。工管碩士是商業界普遍認為是晉身管理階層的一塊墊腳石,F時不少學校為了開拓財源增加收入,都與世界知名大學商學院學術合作,銷售他們的工商管理碩士課程。工管碩士培養的是高質量的職業工商管理人才,使他們掌握生產、財務、金融、營銷、經濟法規、國際商務等多學科知識和管理技能。
歷史起源
MBA教育起源于美國。一般認為,美國最早的管理學院是1881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設立的TheWhartonSchooloffinanceandEconomics;而工商管理碩士培訓計劃(MBAProgram)要晚些,誕生于哈佛大學。管理教育剛剛起步時主要強調氣度和性格的陶冶,而非實際專業知識。一時沒有獲得工商企業界的熱烈反應。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管理教育在工商界的推出有了初步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管理教育更是蓬勃發展起來,這主要源于兩次世界大戰美國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明顯分離,產生了對企業管理人員的迅速膨脹的要求。戰爭結束時經濟轉變為和平時期經濟,人們的消費能力大量釋放,市場興旺,為企業帶來了大量擴充時機。許多退伍人根據退伍軍人教育法案進入大學就讀,其中很多又都選擇了商學院的MBA學習,哈佛大學輝煌的1947屆就是這“出類拔萃的一代”中的佼佼者。
需求的驟增最終暴露了美國的管理學院在目標、手段和學術水平上的諸多弱點,1958年美國基金會和福特基金會各自的綜合報告不約而同地明確了管理教育的實務性質,主張加強定量分析能力,并基本形成了后來影響頗廣的結構化的課程體系。這之后的六七十年代,美國教育的重點便放在了MBA上,美國每年授予的MBA學位數量達到授予碩士學位總數的20%以上,再次進入空前的蓬勃發展時期。
進入80年代,以1984年《哈佛商業評論》“管理學院不能令人滿意的管理教育,應對美國國際競爭力下降負有一定責任”的批評意見為代表,對美國MBA教育狀況的批評,引起管理學院院長深刻的反思。但這一次并未走向統一的模式,而是走向各自的探索,這就形成了80年代的管理教育創新,包括:國際化;課程的整合;加強對領導才能、團隊意識和管理技能的訓練中豐富學生的科學技術知識;對企業和企業家倫理的重視;網絡大學與遠程教學的實踐(VirtualBschool);等等。
世界最著名的商學院哈佛商學院首創了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就是利用對真實世界的實例分析,代替對學術理論的過分依賴。這一方法至今仍是MBA課程的基礎,因此哈佛商學院MBA教育被看作是世界MBA教育的真正開始。
在美國,MBA學習包含了一個為期兩年的課程。在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之間的一個月暑假中,學生可以進行實習活動。在第一年中,學生學習核心商業學科,也就是必修課,包括財務、營銷學、管理學總論、運營管理學和會計學。在第二年中,學生可以選修一些自己想學的選修科目。選修課中最受歡迎的專業是:戰略管理學、金融學、會計學和營銷學,這些都是實用的專業。MBA的學生一般在入學時處于20到30歲之間,已經有了2到4年的工作經驗。
歐洲MBA的發展最初受到政府規定的阻礙。在許多歐洲國家,政府不允許社會集資的大學創辦“職業化”商務課程。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法國的一批企業家開始建立私立商學院,提供一種與眾不同的歐洲MBA教育。位于法國楓丹白露的INSEAD商學院就是在1958年成立的。瑞士的IMEDE商學院(即現在的IMD)幾年后也在瑞士洛桑成立。這種歐洲式的MBA與美國不同,只有一個學年,候選人的年齡必須是將近30歲,或是30歲出頭,因此可以把更多過去的管理經驗帶進教室,這點也和美國的商學院不同。從一開始,這些歐洲的商學院就特別關注國際化的全面管理教育。他們設計的課程既整合實用的技能,也強調全球文化和商業知識的學習。歐洲的商學院也采用案例研究,但是更加鼓勵團隊基礎上的項目合作。由于英國政府有意建立“商業教學與研究的卓越中心”,從而促成了倫敦商學院和曼徹斯特商學院在1964年的成立。兩所商學院都采取美國的兩年全日制教學模式。Cranfield、華威(沃里克)Warwick和Lancaster等商學院也相繼在英國設立了MBA課程,它們采取歐洲的一年制的學制。
不過,歐洲的商學院對美國在MBA教育領域的統治地位只產生了很小的沖擊。從60年代到70年代,更多的歐洲人選擇在美國而不是歐洲學習MBA。到1979年,美國一度擁有500個MBA課程,而歐洲只有寥寥可數的幾個。這一切的改觀緣于漢迪教授(ProfessorCharlesHandy)的一份用詞輕蔑的報告,這份報告令英國政府猛然意識到英美商業教育的嚴重失衡。1979年,英國打破了倫敦商學院和曼徹斯特商學院兩家壟斷的局面,允許任何一家英國大學開辦自己的MBA課程。法國在80年代初也采取了同樣的步驟。最后,德國也在1998年采納了這一觀點。在MBA教育領域,美國仍然是一枝獨秀,擁有600個MBA課程,7萬名全日制MBA學生。不過,歐洲也在迎頭趕上。今天,在英國共有超過100家商學院,法國超過70家,西班牙50家,德國20家。今天,歐洲大概有1萬名全日制MBA學生和1萬5000名半脫產MBA學生。
學位特點
MBA學位是一種注重復合型、綜合型人才培養的學位,是能力培養重于知識傳授的學位。它教授的是面對實戰的“管理”,而不是注重研究的“管理學”,技巧和思維的培養重于理論分析能力。它要求其畢業生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和管理經驗(應變能力、預測能力、綜合能力、組織能力等)。
其課程內容涉及管理類、經濟學類、金融、財務、法律等等,能力訓練不光講究組織、領導才能,也涉及以口才為依托的溝通能力、運籌能力、判斷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等等。
MBA是一個具有工作經驗以后的學位,現實中,它被很多人看成已有3年職業經驗之后的一個事業加速器或轉換手段,即升職和跳槽的手段。而MBA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對這個產生很好的幫助作用。
MBA是作為一種專業碩士學位,與一般碩士研究生有所不同。首先是培養目標不同:MBA是培養能夠勝任工商企業和經濟管理部門高層管理工作需要的務實型、復合型和應用型高層次管理人才,而其他碩士研究生是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較強的科研和教學能力的高層次科研型和教學型人才;其次是培養對象不同,MBA的招生對象一般為大學本科畢業、具有三年以上工作實踐經驗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干部和工商企業管理人員及技術人員,而其他碩士研究生可以招收應屆畢業生,也可以招收在職人員;第三是培養方式不同,MBA教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職業訓練,特別強調在掌握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商業案例分析、實戰觀摩、分析與決策技能訓練等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使學生接受知識與技能、個性與心理、目標與愿望等方面的挑戰,更具有職業競爭的實力,而其他研究生則側重于理論學習、學術研究。
盡管MBA與其他研究生在上述方面存在區別,但目前在招生錄取和在校的教學管理方面卻是基本相同的:都必須參加全國統一的招生考試,按國家劃定的錄取線統一錄取;在取得學籍后按正規研究生標準進行教學管理;做學位論文并通過論文答辯后取得學位。“現在MBA的授課教師,主要是那些既有高學歷又從事過多年實際管理的專家和教師”(節選自《應用寫作》雜志2004年第11期《再談應用寫作教師的自身實踐與研究》),這就更加顯示了MBA的重要性。
MBA教育最重要的特點是實用性,不重在灌輸知識,而在于決策及實用管理技能的訓練,因此其課程因各個國家、各個大學而不同。且內容經常在不斷的補充更新,從而能更確切地配合學生以及當今企業機構的需要,在教育中除了幫助學員建立全面的知識結構外,還通過商業案例分析、實戰觀摩、分析與決策技能訓練、培養學生操作技巧。許多學生都認為,MBA帶給他們的最大的收獲是帶給他們一種對新事物的啟發、思考能力并開闊視野,使他們對以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產生了新的看法和理解;MBA的課堂使他們接受了知識與技能,個性與心理、現實與愿望等方面的挑戰;同時使他們變得更具實力,對未來的事業與職位有了更高的目標。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國外在職MBA院校有哪些?如馬來西亞思特雅大學,免聯考審核制,語言寬松,適合在職教師等;泰國格樂大學,?浦蓖,中文授課;美國索菲亞大學,學費低,專業包容;香港...
北京林業大學在職MBA招生要求為本科畢業滿3年、專科畢業滿5年等,學制2年,學費10.8萬元;中國礦大中外合作辦學MBA招生要求本科畢業有2年工作經驗等,學制2...
天津在職MBA報考條件因招生方式而異。同等學力申碩入學時大專及以上學歷即可,無需入學考試,但申碩時需本科學歷且獲學士學位滿3年或已獲碩士、博士學位。非全日制研究...
在職MBA上課時間靈活。可通過周末班在周六日隔周上課,或集中班在節假日、寒暑假面授,面授能積累知識、解決難題、擴展人脈,但要考慮距離。也能通過網絡班上課,不受時...
在職MBA學費因類型不同差異大,非全日制在職MBA學費多在2.2萬-39.8萬元;中外合作辦學MBA學費多在15.8萬-41.8萬元;國際碩士MBA學費多在13...
國內在職MBA院校有哪些?國內在職MBA院校眾多,招生方式不同院校也有差異。非全日制在職MBA院校如西南財經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學制多為3年,學費從2.2萬到...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