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中小企業的數量越來越多,這當然屬于正,F象,也似乎是一個好現象,但如果國內成規模的企業數量不是成比例增加的話,則未必就是好現象。
為什么這樣說呢?大家應該記得,去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內上半年成規模企業倒閉六點七萬家,其中不乏全球可稱前十前五的國內企業。其實國內企業做不大做不強,似乎由來已久,從大丘莊的覆滅,到南德集團的傾覆,從太陽神的隕落,到三株的折斷,從秦池的干涸,到愛多的瓦解,從巨人的倒下,到科龍的擱淺……一幕又一幕悲劇的上演,似乎并未引起國人深刻的反思,用一位官員的話說,叫做“企業生生死死很正!保蠹乙簿鸵姽植还至。
其實,要說沒有引起國人的反思也不全面。畢竟,每一個成規模企業的倒閉,在與其相關聯的人們心中引起的震撼,并不亞于一次地震,而且每次都有專家學者對其倒閉原因作了方方面面的分析,也有企業主痛定思痛的反思,但是一般事隔一年,國人多數便將其遺忘了。所謂死者已矣,生者可追,人們便又踏著他們的足跡前行了。
任何一個企業的倒閉都有其獨特的原因,然而眾多企業的同時倒閉有無共同的原因?除了外部原因、內部原因、體制原因、環境因素,除了政治原因、經濟原因,還有沒有文化因素、歷史原因?
為什么改革開放三十年了,國內大而強的企業少之又少?世界五百強,除了少數壟斷國企,自主成長的企業為什么還是鳳毛麟角?如果我們就事論事,就一個企業找原因,我想我們永遠得不出正確答案!我感到我們只有從歷史的角度、從文化的因素去分析,才有可能找尋正確的答案。
我不敢說自己找到了答案,但我建議專家學者們從這個角度去思考:中華民族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號稱上下五千年,中國人值入骨髓的觀念到底是什么?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成功觀到底是什么?二千多年的封建皇權文化又給國人留下了什么?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還是稱王稱霸、一山不容二虎?是和衷共濟,還是弱肉強食?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還是寧可我負天下人,絕不能天下人負我?
今天的國人到底應該選擇怎樣的價值判斷?到底應該繼承怎樣的傳統?國學大師們是否已經給出了答案?還是說弱小者就應該繼續溫良恭儉讓,強權者仍然是唯我獨尊?
當此全球經濟危機之際,國人到底是應該選擇做大做強現有的中小企業,還是鼓勵人人創業,再增加更多的企業數量?我感到:前者無疑是正確的選擇,而后者卻可能更加迎合人心。因為國人骨子里就愿意做頭,所謂“寧為雞頭不做鳳尾”,人們常說“工字不出頭”!俺鋈祟^地”才是國人最大的動力!國人有“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雄心,也有“風水輪流轉,看你得意到幾時”的自慰,總之一方面想自己稱王稱霸,另一方面又看不得別人得意猖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也是國人的古訓。在這樣的文化氛圍里,出頭又是何其難也!壯大又有多少暗箭要防?
由此可見,中國的改革開放,思想解放仍然是任重道遠!
反觀企業內部,如果任何一個老板都想稱王稱霸,搞獨立王國,如禹作敏、牟其中之流,他人皆是奴才和工具,這樣的企業又如何成長壯大?那些唯我獨尊,利益獨享的企業主,憑什么讓別人對你忠心耿耿、只作奉獻不圖回報?
再看同為中國人治下的臺灣企業,為什么只有彈丸之地的臺灣,在國際舞臺叱咤風云的企業家卻并不少見?因為他們在利益分配和用人觀上已經做出了巨大的改變。我的臺企老板王先生曾經向筆者(張國祥)介紹:臺灣的老板如果發現了打工者中的人才,一定想方設法把他收羅旗下,要么給他股份,要么合開一家新公司,讓其負責經營,總之,使之成為有力的幫手,而絕不會讓其成為對手。
可是內地的企業主呢?當他們遇到人才時,他們也會竊喜,他們高興的是我有了賺錢的好幫手,我要好好利用他大賺快賺,至于這個“幫手”的個人利益他是不會考慮的,最多年底封個大紅包就是了。這世上往往就有這種人,只想到自己聰明、只算計別人,沒想到他人也有自己的智慧,也有自己的算計,一旦時機成熟,此“幫手”不是自己獨立,就是被他人“高薪”挖了墻腳。我在沿海打工多年,見過太多的企業演繹過這類故事,最先發展起來的企業往往在業界都會留下“黃埔軍!钡拿烂。這些企業無不遵循著這樣的軌跡:因得人才而發展,因發展人才更多,因利益分配不公,導致人才流失,因人才流失而倒閉。而從中流失的人才不是另起爐灶,就是為他人所用。國內企業想做大做強,能不難嗎?
趙匡胤當了皇帝以后為什么大殺功臣?因為他感到人人都想當皇帝,而且人人也能做皇帝。當別人給你皇袍加身以后,你不想做都不行。事實上,有很多打工者(當然是那些老板的幫手)并不想當老板,可是被兄弟們“皇袍加身”之后,不做也不行了,你不想發財,我們還想發財呢,跟那個“扣門”的老板干什么?有些“幫手”就是這樣做了前老板的“對手”。
人人都想當皇帝,一定戰亂不息。個個都想當老板,雖然不至于戰亂不息,但至少不利于現有企業做大做強。事實上也不可能人人當老板。因此,國人的成功觀應該改一改了,不是當老板才算得上成功,世界上也有不少成功的職業經理人比老板更輝煌。
要真正改變國人的成功觀,企業主的觀念更新至關重要,如果企業沒有建立讓人才成為永久幫手的體制,那么人才分分鐘都可能成為對手。
信馬由韁,想到就說,實在是為了拋磚引玉,讓國人深思。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