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最不缺的是色子、票子、車子、房子、槍子、炮子、核子,對了還有金融危機,最缺的是健全的腦子,里頭裝有精神、靈魂和命脈!
“圣誕節”道上的幾位朋友借外國人的“春節”聚了聚,在展開“百科式”閑聊時,談到了影視娛樂部分,不禁談到了張藝謀的“三槍”,大伙不約而同地提到了“老謀子勝算”的“叼”、“油”.
老謀子的“叼”就是舊瓶裝新酒,從《英雄》到《十面埋伏》到《滿城盡穿黃金甲》再到《三槍》,都惹來不少觀眾影迷評論家“動口”叼他,而他象“朽木”般牛皮癬般享受著“老鷹們”、“少鷹們”(觀眾們)的“精雕細啄”,居然無動于衷,居然不思忖如何“去牛皮癬”如何“化腐朽為神奇”,想必暗地里還在與觀眾較勁,“老子想幾時拍電影就幾時拍”,“想拍什么就拍什么”,你們管得著嗎?老子有的是名氣!真夠刁的!
“油”就是老賴著當電影界的“老油條”,總是愛用油腔滑調來糊弄觀眾,千篇一律地用那些陳詞濫調、老土的敘述結構、俗不可耐。當觀眾吃膩了“油條”對其厭惡時,“老油條”就更油了,“老子想拍一百年不變的電影就拍它一百年”,你們管得著嗎?老子有的是名氣!而你們不一定記憶常青,當觀眾們老去當觀眾們健忘時他那換湯不換藥的“藝術”必然登大雅之堂,真夠油的!
客觀地說,張藝謀拍的片“有形無神”“形象大于思維”,近乎于空洞的唯美主義!部部片子塑造的藝術形象就象康德所說的那樣:“表面上看也符合美的規律,找不出什么毛病,但卻沒有精神,不具備藝術的魅力,就好象一個婦女盡管俊俏、健談、規矩,但卻缺乏內在的吸引人的力量,而這種內在吸引人的力量就正是審美觀念所特有的”
上述這些就是中國目前的文化藝術普遍存在的現象,只能說老謀子只是“老”的代表,而“少”的代表比比皆是,于是我和朋友不禁感喟當今最不缺的就是堆砌的文字和雜亂的影像,在中國不缺載體(媒體),而匱乏健康的精妙的資迅及內容;在中國,電影院線不少,但佳片不多;在中國,寬帶(網絡)資源不少,但精神食糧不多;在中國,碟片(音像)容量不少,但天籟之音不多、、、、、、
于是我們不難理解為何這幾年當“學富五斗”、“汗牛充棟”的大師(包括國學大師、管理大師、經濟學家等)相繼離我們而去時“一些人”的陰險嘴臉和論調。那些“略有學識”小有名氣的“青壯年學者”、“學術超男超女”等等對此很不以為然,“大師”去了還有“我們”,過幾年“我們”也會成為“大師”,真是無知妄說,“大師”是百年養成的,是靠心性的歷練、精神操守的恒定養成的,豈是他們這些“心浮氣躁”、“貪圖功名”、“華而不實”的“學痞”靠年歲累積就能達到的!而他們越是持這種狂妄自大的心態“治學”越是離大師的級數越來越遠。
為此,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何文藝界、學術界自從迎合了“商業的俗氣”被“鈔票撞了一下腰”后文藝、學術就變成了“剪(揀)破爛”的,“觀眾”(讀者、網民)用舊的廢棄的東西把它們再重新揀起來混搭一下再賣給“觀眾”(讀者、網民),還恬不知恥地歡呼“愚民的成功”,還不知恥地說只要贏得了票房就不算是強奸觀眾(讀者、網民),充其量只能算是“誘奸”,其實應該是“通奸”,因為沒了“藝術大師”,而“文痞們”拿著票子轉身一變成“商業文藝、學術環保大師”(其職責就是舊瓶裝新酒,拾破爛翻新廢品回收重復利用),這就是中國“物質世界”與中國“精神沙漠”兩重的悲哀。“小癟三”、“文痞”的“出道”、“出位”只能算是“悲哀”上演前奏的“報幕者”。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