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扎克曾說:“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和人類生活最幸福的結果,無過于學習了。”但是很多人并不以為然,尤其是一些不善學習的朋友,更將學習視為一件枯燥、痛苦卻無法避免的事情。學習是需要方法的,這個觀點幾乎沒有人會反對,尤其是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能高效處理信息,高效進行學習就更有機會在職場中占據高地。
近日,小編閱讀了一本講述學習方法的書籍——斯科特·楊的《如何高效學習》,作者斯科特·楊從親身體驗出發,同時配合實際運用的各類學習工具,總結出的一套“整體性學習”的策略及方法。不少人認識斯科特·楊是源于其對自我的一個挑戰——12個月內自學完成 4 年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的33門課程或者是他在TEDx上的演講。斯科特·揚在大學的專業是商業學,業余時間又自學了編程,參加各種演講,開設自己的博客,寫了幾本頗有影響力的書籍等,是一個學習達人。他將自己學習方法寫進《如何高效學習》這本書中,幫助讀者逐步練就高效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
閱讀《如何高效學習》,我發現書中不少想法與觀點不僅能夠幫助學習者們高效學習,還能有助于職場人士高效工作。
1、有技巧有策略的做事
斯科特·楊在書中論述整體性學習的時候,提及:“聰明人在學習中都會逐漸形成自己的一套學習技巧,有些人有意識去應用,大多數人則是無意識地應用,不同的策略會導致不同的學習效果。”
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一開始工作我們往往是跟著職場前輩進行學習,有的上司或職場前人會手把手教導直到你能夠上手;而有些則只會講一個大概流程,剩下需要你自己去琢磨出門道。但是無論是哪種情況,新人們能否很快地整合學到的新知識、新技巧并將其應用于工作中,往往就決定了未來他們的晉升前景與職場道路。
明明是同一個“師傅”帶領,幾乎同一個時間內獲取新知識與技巧,但每一個職員的成長卻有差別,為什么?聰明的職員最關鍵的就是在于他們能夠有技巧有策略的做事,他們能夠靈活地應用所學的知識和能力,并且通過靈活運用它們,組合成適合自己的方 法,不斷地實踐、練習并逐漸與他人拉開差距。在工作中不斷運用獲得的知識,并從中發現屬于自己的高效工作法,有技巧地辦公,才是辦公室群體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2、工作也需強目的性
“做事就是做事啊,哪里有什么目的”,不少人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如何高效學習》將“學習目的”視為讓一個人更加聰明的關鍵,斯科特·楊認為智力很難下定義,與其泛泛而談不如更加關注它的實際操作價值。他肯定了“目的”的差異性,“首先學習的目的可能因人而異:你可能僅僅是希望考試得到好成績;約翰想通過努力學習成為一名編程專家;蘇珊希望盡可能多地記住閑暇時讀書的內容;還有人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并提出目的幫助你更好地制定學習的策略。
同樣,菜鳥們要想在競爭中快速成長,“工作目的”也非常重要。這里的目的并不是指“你為什么要工作”這樣深層面的問題,更多的是指你在這一期間或者這一項目中,你想要達到什么樣子的效果或者境況。例如,一名會計員在月底就給自己一個強目的性的暗示:“財務報表不能出差錯”,那么他就一定會非常仔細地核對數據,并且檢查再三。
當你定好目的明年要達到某一個工作水平的時候,你就會開始仔細考慮接下去的每應該怎么安排、每一項工作或者項目中應該如何做得更好讓主管看到。強目的性能夠激發你的進取心和工作激情,學會更加聰明的做事。
3、發現并填補能力缺口
費曼技巧是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提出的一個法則:“不要欺騙自己,你自己正是最容易被欺騙的人。”用以說明從不試著反駁自己的信念是一種尤其危險的自欺行為。斯科特·楊將其作為一種學習方法寫進書中,警示學習者要“理解那些你沒有真正掌握的知識點”與“記住那些你能理解,卻可能在考試中遺忘的知識點”。
職場工作往往沒有所謂的知識點能夠讓我們去記憶、去背誦,但我們總是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發現自己在一些方面的無能為力。這些“無能為力”大部分并非真的是由于現實條件讓我們退卻,更多的是源自于我們自身能力的缺陷,而很多人都選擇忽視它。《如何高效學習》的作者提倡要發現知識的缺口,并為填補他們不斷作出努力,“為了填補這個缺口,你可以查課本、問老師、或到互聯網搜尋答案。通常來說,一旦你精準地定義了你的不解或誤解,找到確切的答案則相對而言更輕松。”
經濟學家彼得•伯恩斯坦曾說:“最危險的時刻就是你正確的時刻”。面對能力缺口,與其選擇自欺,不如嘗試使用各種可能的方法去加強自己的能力,填補自己的不足,或許下一次的工作危機或許就會是你的晉升轉機!
4、重視時間管理
斯科特·揚善于吸收其他各種學習方法的可取之處,認為應針對不同的信息類型,采取不同的學習策略。他在書中指明每一位學習者都不可忽視的幾個關鍵之處,即高效率學生的五個關鍵點:能量學習、不要“學習”、絕不拖延時間、批處理、有組織。其實質來看,講的就是要學習者重視管理好學習的時間。
時間是這個世界上最公平的東西,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擁有相等的24個小時,下班后,大家同樣擁有相等的四個小時。優秀的時間管理者與普通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們非常珍惜自己的時間。“整體性學習”防止學習者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誤區,日常事務處理的時候,職場人也應在繁多的事務中抓住重點,以點帶面,從而促進相關工作的開展和完成。科學、規范、有序的時間管理不僅對做工作的人很重要,對于提高整個部門、乃至企業的工作效率也極為重要。
將時間進行管控并不等于讓自己一直工作,而應同斯科特·揚的“能量學習”一般“能量工作”。許多高管認為,如果有一大堆任務擺在面前,就必須同時著手處理,但實際上,這種做法會降低工作效率,一心多用的代價是高昂的。如果你能在90到120分鐘內集中全部精力去做一件事,然后好好地休息一下,接著再全力投入下一項活動,那么你的效率就會高得多。
2016年11月,斯科特·揚在MBA智庫社群中做了一次線上分享,他講述了他許多學習的精力,他不是一個“書呆子”,他也不喜歡書呆子,相比不斷地學習,他更加喜歡生活,把學習融入到他的生活中,不斷地去做一些快樂的、富有挑戰性的事情。斯科特·揚堅持學習不僅僅局限于書本,也關乎文化,語言,人們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交流,“Learn More From Life”是他的生活態度。
無論學習也好,工作也好,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若能如《如何高效學習》中所述一般,整體性地看待工作,找到知識與能力的關聯,培養優秀的工作技巧,并不斷去實踐它、練習它,讓經驗助你成長,就能在職場競爭中贏得生機。19世紀英國小說家安東尼·特羅洛普說:“習慣這個東西,具有滴水石穿的力量。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能堅持每天去做,就能勝過那些艱難困苦的大事。”
溫馨提示:歡迎加入MBA備考交流群:511504268
歡迎關注育路MBA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