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擇校
政策解讀
近日在職業教育版上連續刊發的兩篇關于高職院校搞科研的文章,不看內容,只看標題,也能略知其詳:高職也可搞科研,且要大力發展科研。
看完這兩篇文章,我想起了曾經從一個幼兒園教師那里聽到的、分管教育局官員發表的關于幼兒園老師也要開展科研,科研不能成為幼兒園“短板”的高論。印象中,也提到幾個需要,包括提高幼兒園培養質量的需要,推動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提高幼兒教師能力與素質的需要,等等。
在如此需要下——其實還可以加上其他的現實需要,比如教師評職稱的需要、學校申報基地、樹立科研品牌形象的需要——我們已經目睹了從幼兒園教師開始的論文情結。現在,高職院校經歷最初的發展階段后,也不甘寂寞,想用科研來提升學校品牌,來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了,高職院校在旺盛的“需求”之下,正摩拳擦掌準備大力進軍科研領域。但在筆者看來,高職的這種辦學方向,十分令人憂慮。
表面上,高職開展科研確實有“空間”,也有“需要”,但其實,上述高職開展科研的需要,與幼兒園老師開展科研要寫論文的需要一樣,是高職相關人員不明確自己的辦學定位而對社會的需求會錯了意。高職院校的存在,其重要(甚至可以說)唯一功能是培養人才,其對社會的貢獻,是通過培養優秀的高職人才來實現,而不是再在人才培養之外,去開展科研——雖然有關人士說,開展科研可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但從重點大學的科研實際看,科研幾乎從來不為人才培養服務,倒是一直在與教學搶時間、搶精力,以至于教學在科研的擠占之下,在學校中沒有地位。
高職要提高自己對社會的貢獻度,不是加大科研,而是要加大教研——這其實對所有教育機構都是一樣——教學研究,當然廣義上也歸為科學研究范疇,但現實中,教研卻在科研中被邊緣,甚至被遺忘,就是在專門研究教育的機構,教學研究的地位也岌岌可危。《文匯報》11月30日的一則報道提到,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研究,本是師范院校中文系的強項,但現在早已被邊緣化了。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的110多個教師中,真正在搞中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只有4人。據說在首都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的中文院系,搞語文教學專業的,也不到全部教師的十分之一。而且,但凡與中小學有關的學科(比如“教學論”),就難登“大雅之堂”,因為以“研究型”的學術評價標準,這不夠檔次。
高職教育發展到今天,教育教學質量并不令人滿意。高職教育的核心關注點,應聚焦在教學中,鼓勵并引導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研究和創新,就是開展科研,也是為教育教學改革服務。筆者前兩天去西安歐亞學院,聽該校教務部門負責人談教學改革,其中幾個案例表明教育教學改革正為教學注入活力,由此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打下基礎,比如關于計算機教學,該校正改變以前“一刀切”的做法,而嘗試不同專業的學生學習不同內容、難度要求的計算機課程;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一門課嘗試由5位教師授課,并采取案例法、參與式教學模式;體育教學中,老師將傳統的綜合式授課方式,改為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選修籃球、健美操等不同科目的新方式。這些教學改革,深受學生歡迎。
人才培養是所有高等教育學校的唯一核心功能,所有的其他事務都應服務于人才培養這一中心。從大學的辦學實踐看,如果高校不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來開展辦學活動,很有可能出現的局面是,人才培養成為真正的“短板”。作為學校的立校根基都已動搖,其他的再強,也將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本站覆蓋全國各省市專本科院校及計劃外招生院校,匯總各校招生要求及專業信息,如您今年尚未被任何院校錄取,請自愿填寫下表,我們將在全國范圍內篩選適合您就讀的大學,安排校方老師與您溝通。即刻報名,圓大學夢!
報名咨詢電話:010-51291557
高校招生網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