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擇校
政策解讀
亮點之一:與時俱進 時代焦點
中國人民大學是中國共產黨1950年親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大學,前身是1937年誕生于延安的陜北公學。她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誕生,歷陜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華北大學之演進,經六十余年風雨洗禮而弦歌不輟。毛澤東同志曾稱譽她是“中國進步的一幅縮圖” ,還評價說:“有陜公,中國就不會亡。”。自創建之日起,人民大學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面向新世紀,人民大學與時俱進, 2002年4月28日,江澤民同志視察人大并向人大提出了“創建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世界知名一流大學”的奮斗目標。2003年,人大推出一套以“人文、人本、人民” “三個人”為核心的新的形象識別系統。以“人大紅”為標志的充滿時代氣息的人大新形象,以及 “數字人大”工程的實施,使其再次成為時代的焦點。
亮點之二:人文立校 文理滲透
人民大學是我國人文社科學科門類最為齊全的高校。一大批學科堪稱國內一流并享有國際聲譽。新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以及哲學、經濟、管理、法律、新聞、黨史、外交、政治、信息管理等學科和專業都肇始于人民大學,然后由此走向全國。目前,人大擁有6個“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2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數量均居全國第一;人大是我國人文社科領域擁有本科、碩士和博士學科點以及博士后流動站數量最多的大學之一,并且64個博士點中的26個是在全國率先設置的。在2004年初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關項目的競標活動中,人民大學有10個項目中標,10名教授出任首席專家,中標率和立項數均高居全國高校榜首。多年來,人大招生實行文理兼收,面向新世紀,學校確定了“以文為主、文理滲透” 和“主干的文科,適當的理科,必要的工科”的科學、協調發展的新思路,目前人大有6個理學、5個工學碩士點和1個工學博士點, 2003年開始籌建理學院。將人大的人文優勢與科學精神結合起來,使科研和人才培養始終保持先進性、前沿性和強烈的時代感,這將是人大向世界知名一流大學邁進的一個關鍵環節。
亮點之三:大師學者 燦若星辰
“大師、大樓、大氣”,作為人大創建世界知名一流大學的辦學理念,“大師“是擺在首位的。在人民大學,大師風范,高山仰止;青年名師,燦若星辰。人大擁有一大批在國內外舉足輕重的權威專家學者,法學家許崇德、哲學家陳先達、經濟學家宋濤、清史專家戴逸等著名學者以及一批中青年專家學者,他們都活躍在教學科研第一線,他們代表著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最高水平。人大有14位教授為第四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人文社會科學)成員;在教育部14個全國高校文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中,7位教授擔任主任委員、6位教授擔任副主任委員;24位教授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人文社會科學)”,3位教授榮獲“全國十大青年法學家”稱號,上述指標均居全國高校第一。近年來,參加為中央領導舉辦講座的專家、學者,即達16名之多。人大名師,既不乏奠基性的學術創見,又有堪為師表之道德文章;能帶給學生以啟迪和靈感,是人大名師魅力之所在。
亮點之四:社會智囊 國家輔弼
“人民大學是能夠將中國的問題說得清楚的地方。”這是西方學者對人大的評價。“治經世致用之學,播實事求是之道”,人民大學憑借卓越的學術優勢,充分發揮高校“思想庫”、“智囊團”之作用,為國家現代化建設提供理論保障和智力支持,其社會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在社會服務上,人大出版社被譽為“人文社科信息中心,學術著作集散地”;人大書報資料中心是我國集納、傳播人文社科信息資源的權威機構,被外國學者稱為“了解中國的窗口”;人大圖書館是教育部16個文科信息文獻中心之一。由人大舉辦的一年一度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論壇”,已成為中國思想界、理論界和學術界最具影響力的重大年度活動之一。人民大學組織編寫的“三大報告”(即經濟發展、中國社會發展、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系列研究報告),為黨和國家出謀獻策,獲得廣泛好評。 “十五”( 2001年)以來,人大承擔的國家和地方社科基金項目數量,居全國第一;2003年人大與北京市簽定了“人文奧運”項目,由中國人民大學承擔的“北京2008年奧運會全面影響評估項目(OGGI)”已全面啟動。
亮點之五:國民表率 社會棟梁
把學生培養成國民表率、社會棟梁是人民大學一貫的目標。中國人民大學堪稱領導型高級人才的培養基地、理論工作者的搖籃,他們當中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人文社科專家以及各級黨和政府高級管理干部等優秀人才。這里走出了包括肖揚、陳錦華、藤文生、馬凱在內的400多位省部級以上高級干部,這里走出了新中國第一位法學、新聞學博士,第一位博士留學生。對中國改革開放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兩篇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東方風來滿眼春》均出自人大學子的手筆。人大良好的學習氛圍、首屈一指的師資、優良的生源使人大學子具備出眾的才氣、務實的風格、堅實的基礎。一直以來,人大畢業生以良好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受到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普遍歡迎,就業率高居全國前三位。目前,除去主動不就業、考研和出國留學的,人大畢業生就業率可以說是100%。
亮點之六:國際視野 海納百川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是人民大學始終秉中西貫通之方針的“大氣”之體現。開拓國際視野,與國際知名大學及學術界進行廣泛交流和合作,人大已大步走向世界。目前人大已同歐洲、美洲、亞洲、非洲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所大學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積極、廣泛主持和參與國際間、政府間合作與交流項目;聘請了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200多名世界各國有關專家學者及知名人士擔任名譽教授和客座教授;引進、翻譯出版了“經濟科學譯叢”、“工商管理經典譯叢”、“人力資源管理譯叢”、“金融學譯叢”等國際上最前沿最具影響力的教材;每年舉辦如“世界百所著名大學法學院院長論壇”等具有重大影響的高水平國際會議數十次。目前,學校平均每周有一場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召開;每20天有一位港、澳、臺和國外著名大學校長來訪;每月有一位國際知名學者、外國使節或政要來學校演講。人大已然成為我國中外學術交流與文化交往的重要平臺。
亮點之七:人大精神 浩然氣象
以人為本、人民至上、以民族復興為己任是人民大學的核心精神。人民大學擁有中國最優良的文科人才培養的體系。也許沒有哪所大學能像人大那樣,用最好的教授、花最多的精力指導那些初入大學殿堂的年輕人,在他們稚嫩的心靈播灑人文精神的種子。值得稱道的是,人大學子,學到的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追求真理、獻身祖國的擔綱意識,還有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氣質。人民大學永遠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人大人務實、嚴謹、求是、穩健的精神氣質,會如此深刻地熏染著你。走進人大校園,置身于一個自由與活躍的思想空間,人大穩健而含蓄的校園氛圍會讓你擺脫年少輕狂的幼稚沖動,讓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世事變遷。
亮點之八:大樓林立 群園幽然
人大校園景觀中西合璧,具有濃郁人文氣息。進入新世紀,人大的“大樓“建設創下許多全國高校之最:最先進的體育館——世紀館、最新的現代化游泳館、最大的高校文化大廈、功能最完善的多媒體教學樓。諸子百家園、求是園、紫藤園、匯賢園、凝園、宜園、雅園、先園等一系列頗具傳統文化韻味的主題園林,與西北區學科樓群等一座座拔地而起現代建筑,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校園內幽徑相連,綠樹成蔭,鮮花競艷,芳草凝綠,三兩學子怡然攬卷,白發教授漫步其中,朝霞晨曦,黃昏暮靄,樹影婆娑中透著硬朗,定格成人大剛柔相濟的迷人風景。
亮點之九:校園文化 別具一格
人大人有著積極的進取精神和參與意識,人大的社團活動和社會工作相當活躍,校園文化聲色并茂、別具一格,享譽北京,影響全國。人民大學有榮獲“全國十佳志愿服務先進集體”的青年志愿者協會;有被江澤民同志譽為“業余團體,專業水準”的全國一流的學生藝術團;有全國高校中規模最大、專業化程度最高的的學生報業集團——青年人大報社;還有數量和質量均在全國名列前茅的近百個各具特色的學生社團。各社團活動時百家爭鳴,招新時“百團大戰”,實為人大勝景。此外,學生學術節、五四文化節、服飾文化節、風載我歌行等一系列耀眼奪目的傳統品牌節目,以及“全國高校學生媒體論壇”、“全國高校博士生論壇”、“‘青春·中國’全國大中學生紀實DV作品大賽”等一批新創的全國性重大活動,為學生彰顯個性、鍛煉才干提供了廣闊的舞臺。薪火相傳、不斷推陳出新的校園文化氛圍,砥礪出人大學子獨特的文化品味、非凡的才能,嶄新的精神風貌和優良的綜合素質也盡現其中。
亮點之十:資助體系 首屈一指
作為全國人文社科的最高學俯,無論是生活設施還是在資助體系,人大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體現在每一處、每一個細微的舉動之中。人民大學遵循著一條鐵律:決不讓任何一位學子因貧困而失學。這一承諾能如實履行的保障就是,人民大學形成了健全完備的包括獎學金、助學金、勤工助學、困難補貼、國家助學貸款、減免學費等在內的學生資助體系。在人民大學,獎學金覆蓋率達50%以上,并設有多項社會愛心人士捐助的助學金,加上眾多的勤工儉學機會,學校多渠道、全方位較穩妥地解除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后顧之憂,從而給他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成才氛圍。
永遠奮進在時代的前列。具有特殊歷史和光榮傳統的中國人民大學,如今正在為實現世界一流知名大學的宏偉目標而艱苦奮斗。“人大人”的名字,不僅昭示著一種榮耀,更提醒著一種責任,意味著書寫光榮與夢想的一種內在的動力。選擇人大,也就選擇了給自己一生鑄就飛翔的翅膀。飽學之師、巍峨之樓、浩然之氣,共同孕育、鑄就著人大學子的精神品格。成為“人大人”,將是你一生無悔的選擇
更多名校推薦: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吉利大學。
本站覆蓋全國各省市專本科院校及計劃外招生院校,匯總各校招生要求及專業信息,如您今年尚未被任何院校錄取,請自愿填寫下表,我們將在全國范圍內篩選適合您就讀的大學,安排校方老師與您溝通。即刻報名,圓大學夢!
報名咨詢電話:010-51291557
高校招生網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