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 一、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和本質 (一)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歷史觀是人們在認識社會歷史現象、解決社會問題時所采取的根本觀點。社會存在指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發展的物質條件,包括地理環境、人口、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其中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的最主要方面。社會意識指由社會存在派生出來的一切精神現象。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指二者誰是本原、誰決定誰的問題。由于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劃分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 (二)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在社會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 1.地理環境或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它通過人的實踐活動成為社會存在的構成要素,對社會發展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 2.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社會通過人及其活動(首先是生產活動)來表現其物質性。 (三)社會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在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作用 1.生產方式就是勞動者和勞動資料結合的特殊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它集中地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1)生產方式中的生產力體現著人們改造自然的現實的物質力量,實現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并取得物質成果;(2)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中發生的物質的社會關系,體現著人與人之間活動的互換,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構成了生產方式,并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轉化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使生物的人上升成為現實的人。 2.生產方式不僅是人類社會物質性的集中體現,它還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決定力量。(1)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是人類社會這一特殊有機體的物質承擔;(2)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結構、性質和面貌;(3)生產方式的變化決定整個社會歷史的變化,決定社會形態的更替。 (四)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和諧發展 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前提;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對人類和人類社會的存在于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五)社會的實踐本質 1.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實踐是社會關系的發源地;(2)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3)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 2.確認實踐是社會的本質,深刻地說明了人類社會物質性的特殊本質,為科學地揭示社會發展的動力和規律提供了依據。 二、社會的經濟結構 (一)社會經濟結構的內容和功能,生產力的內涵、構成要素及特點 1.社會經濟結構的內容 社會結構是指社會要素之間相互關聯的方式,其內容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的總和,而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的有機結合構成了社會的基本結構。社會經濟結構是指同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2.社會經濟結構的功能:(1)它以一定形式把人和物結合起來,使生產力中的人和物的要素由可能的生產力變為現實的生產力,并對生產力產生反作用,促進或阻礙生產力的發展。(2)這直接決定社會的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構成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的現實基礎。 3.生產力的內涵:生產力是人們解決社會同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 4.生產力構成要素: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者:(1)勞動對象是指人們通過自身勞動對之進行加工,使之變為使用價值以滿足社會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質資料,它包括未經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經加工的物體。(2)勞動資料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用以改變或影響勞動對象的物質資料或物質條件,是人和勞動對象之間的媒介。(3)勞動者是指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勞動技能和知識并從事生產實踐的人。 (二)科學技術與生產力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科學技術是知識形態的生產力,即一般生產力,它可以滲透到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中并引起這些基本要素的變化,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 2.生產力的物質性、社會性和歷史性:(1)生產力具有屬人性,它存在于人的活動之中,是在人的勞動中形成的、人能夠直接掌握的力量,是人們以往流動的產物和人們實踐能力的結果;(2)生產力具有客觀性,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的物質力量;(3)生產力具有社會性,它形成于人的物質生產活動之中,是人的實踐能力的結果,而人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4)生產力具有歷史性,它隨著人們的歷史活動的變化而變化。 (三)生產關系的本質和內在結構 1.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者只有在一定的社會形式中才構成現實的生產力,這種社會形式就是社會的經濟結構。從內容上看,社會的經濟結構就是生產關系。 2.生產關系的內在結構:以生產資料所有制為基礎,由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構成的統一體。 3.社會經濟結構的功能:(1)它以一定形式把人和物結合起來,使生產力中的人和物的要素由可能的生產力變為現實的生產力,并對生產力產生反作用,促進或阻礙生產力的發展。(2)它直接決定社會的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構成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的現實基礎。因此,馬克思又把作為生產關系總和的經濟結構稱作經濟基礎,以與上層建筑相對應。 三、社會的政治結構 (一)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筑及其構成要素 1.社會的政治結構是指建立在經濟結構之上的政治法律設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關聯的方式,包括政黨、政權機構、軍隊、警察、法庭和監獄等實體性要素以及政權的組織形式、立法、司法、憲法和規章等制度性要素。同經濟基礎相對應,政治結構又稱政治的上層建筑。 2.政治上層建筑是人們根據經濟基礎的要求,并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是“思想的物質附屬物”。 3.在社會的政治結構中,國家政權是核心。 (二)國家的本質和職能 1.國家是隨著階級的產生而產生的,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國家本質上是一個階級概念、政治范疇,它是階級統治的工具,是一個階級統治另一個階級的暴力機關。 2.國家的職能分為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對內職能包括政治職能、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對外職能主要是組織國防,防御外來的侵略和顛覆,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調整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保護本國的根本利益。 四、社會的觀念結構 (一)意識形態與文化結構 1.社會的文化結構主要是由社會意識形態構成的,是以社會意識形態為主要內容的觀念體系的基本結構。社會意識形態是指反映一定社會經濟形態,從而也反映一定階級或社會集團的利益和要求的觀念體系。那些不反映一定社會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在階級社會中不具有階級性的意識形態,如自然科學、語言學、形式邏輯等,這些非意識形態也是社會文化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的文化結構就是由藝術、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學、科學等有確定規范的系統化的社會觀念及其聯結方式形成的有機系統。作為文化結構中主體部分的意識形態屬于思想的上層建筑,它同政治結構一起構成了社會上層建筑的整體。 2.意識形態的本質:(1)意識形態的本質:意識形態是社會存在的反映。(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的原理,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3.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及其社會功能:(1)意識形態的變化發展同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不一定完全同步。(2)意識形態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3)意識形態對社會經濟結構以及政治結構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二)文化的本質和功能: 1.文化是包括人們的風俗習慣、行為規范以及各種意識形態在內的復合體。2.文化的本質即人化。3.文化的特點:(1)人化的形式;(2)社會的性質;(3)多樣的形態。 4.文化的功能: (1)信息功能; (2)教化、培育和塑造功能; (3)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功能; (4)認識功能。 (三)文明和文明形態 1.文明與文化:文化和文明是兩個密切聯系而又有區別的范疇。 2.文明的形態。 (四)社會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的協調發展 1.物質文明,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現為物質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生活的進步; 2.政治文明,在政治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現為社會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進步; 3.精神文明,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現為精神生活的進步。 4.三者關系:物質文明的發展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處于基礎的地位,政治文明建設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建設為促進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三個文明”是互為條件、互為目的、互相促進的。知識樹 |
熱門資料下載: |
考研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聶榮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08年考研政治理論基干知識全集(二) |
|
閱讀下一篇:2007年考研政治形勢與政策必背100精華測試題 |
|
|
報考直通車 |
·2010年考研政治真題難度分析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匯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九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八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七 |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六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三)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二)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參考答案及解析(一)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四)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三)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門測試(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