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鹿奶粉”事件
2008年9月前后,甘肅等地報告多例嬰幼兒泌尿系統結石病例,調查發現患兒多有食用三鹿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歷史。9月12日從中國衛生部獲悉,赴河北調查的專家組鑒于已在患兒的尿液和結石中檢出了三聚氰胺的成分,并根據現有調查研究結果和流行病學資料認定,受三聚氰胺污染的嬰幼兒配方奶粉能夠導致嬰幼兒泌尿系統結石。據查實,“問題奶粉”是不法分子在原奶收購過程中添加了三聚氰胺所致。
素材品析:由“三鹿奶粉”引發的奶粉質量安全問題已經蔓延到了22家乳制品企業,由此暴露了奶粉行業的“潛規則”問題,引起了一場奶粉行業的信任危機。這件事情深刻地表明,企業必須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否則就會自食苦果。
2.神七3名正選航天員已確定翟志剛有望太空漫步
神舟七號太空船將于2008年9月25號發射升空,而3個正選太空人已經確定了。有消息說,最有可能進行中國航天首次太空漫步的是曾經2次入選神舟計劃的航天員翟志剛。26、27號兩天的下午到傍晚是最適合出艙的時間,到時2名航天員會進入軌道艙。由于太空衣非常重,造價超過1億元人民幣,要另外一個人幫助才可以穿上。這一太空漫步將大約進行40分鐘。航天員身上將會連接著2條生命線。太空衣是以俄式太空衣為基礎研發的,提供氧氣、壓力、電源和通訊等設備,出艙以后航天員身邊還會放一個伴飛小衛星,上面有攝像鏡頭,全程直播太空漫步。如果這項技術成功,將會是中國航天科技當中一個突破。而升空后大約68小時,會完成所有實驗。28號下午飛船將返回地球。
素材品析:科技服務生活,科技成就未來。神七、太空漫步成就了中華風采,我們應該向這些太空英雄致敬,為我們的祖國喝彩。
3.漢芯造假事件
2006年1月17日,在清華大學水木清華BBS上,公開指責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教授發明的“漢芯一號”造假。陳進將一片從美國買來的芯片,雇請他人磨掉原有標志,然后加上自己的“標志”,變成了所謂“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漢芯一號”,申請了多項專利,并借此當上了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博導以及“長江學者”。借助“漢芯一號”,陳進又申請了數十個科研項目,騙取了高達上億元的科研基金。 2006年5月12日,陳進被撤銷各項職務和學術頭銜,國家有關部委與其解除科研合同,并追繳各項費用。
素材品析:中國當前學術腐敗和科技造假泛濫,已是不爭的事實。從成果剽竊抄襲到論文黑市交易,從四川大學的海歸到清華大學的教授,相關案子一件連著一件,以至于有評論稱,“中國雖然還沒有出現世界級科學明星,但是國家級科學明星被發現造假的已經不少”。這與科技界的浮躁有很大關系,迎合了社會上那種追求業績、政績,急于求成的浮躁虛榮心態。我們需要有趕超的意識,但更需要科學的態度,拼搏和實干的精神,急功近利只能適得其反。
4.譚千秋:用生命作支撐護衛學生
一雙曾傳播無數知識的手臂,在地震發生的一瞬間,承受住了千鈞重壓,從死神手中奪回了四個年輕的生命,手臂上的傷痕清晰地記錄下了這一切。
5.向倩:身體被砸了成三段,而她雙手環抱將三名學生緊緊摟于胸前
原本,只需兩秒鐘便可離開教室,到達安全地帶,但當她在疏散學生們離開教室時,看到兩個手足無措的學生,向倩義無反顧地大步跨近學生,一手摟住一個,朝門外沖去,可此時,整座教學樓已轟然垮塌,向倩和幾個學生一起被埋在了廢墟中。
6.嚴蓉:救下13個學生后殉職,1歲半女兒卻成孤兒
人民教師嚴蓉在救下13個學生后殉職,1歲半女兒卻成孤兒,她只有一歲半,說話還不清晰。地震之后,四天里,她再也沒有聽到過爸爸媽媽的聲音,哪怕一個字。沒有人告訴她,媽媽(映秀小學老師嚴蓉)在救下了13個學生后,再也不會回來;而爸爸,依然音訊全無。
7.袁文婷:為了孩子將青春定格在了26歲
袁文婷一次又一次沖進教室,柔弱的雙手抱出了一個又一個孩子。當她最后一次沖進去后,三層的教學樓轟然倒塌……媒體用這樣的語言美麗地記錄了袁文婷最后的時光,她將“青春定格在26歲”。
8.張米亞:摘下我翅膀,送給你飛翔
一名男子跪仆在廢墟上,雙臂緊緊摟著兩個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飛的雄鷹。兩個孩子還活著,而“雄鷹”已經氣絕!由于緊抱孩子的手臂已經僵硬,救援人員只得含淚將之鋸掉才把孩子救出。
9.杜正香:臨死胸前護幼娃
一位死去多時的女老師趴在瓦礫里,頭朝著門的方向,雙手緊緊地各拉著一個年幼的孩子,胸前還護著三個幼小的生命。
10.周汝蘭:震中4次沖進教室全班52人脫險
短短十幾秒里,地震越來越厲害。街上的房子開始倒塌,教室屋頂的瓦片在周汝蘭頭上嘩嘩作響。她又沖進教室,看見三個學生居然還在睡覺。急紅眼的她奮力搖醒睡覺的學生,又抓了兩個學生朝外跑。一次、二次、三次、四次沖進教室搶救學生,直到全班52名學生成功脫離危險。地震過去了,看著整整齊齊蹲在地上的孩子們,周汝蘭的淚水和著汗水頓時噴涌而出。
11.茍曉超:“我恐怕不行了,先救學生吧。”
地震大禍臨,急忙呼救聲。學生被驚醒,催促快逃生。懷抱一學生,急中不慌神。安全送下樓,返身又沖鋒。看到有人準備搬自己身上的磚塊和混凝土,茍曉超斷斷續續地說:“我……恐怕……不行了,快……快……救學生。”他艱難地用手指著頂樓說:“上面……還有學生……還有……”
素材品析:災難,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出人的靈魂。人們記記住了“嚴蓉”“譚千秋”“張米亞”等英雄的人民教師的名字。災難降臨的那一刻,他們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他們的感人事跡讓活著的人深刻地理解了“為人師表”的真正含義。在災區,感動我們的教師絕不僅有以上幾位,或許我們現在還叫不出他們的名字,但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稱謂——“老師”!這些老師,在危急時刻給學生們傳遞生命的力量,延續了一段感人故事……
12.一個偉大民族的涅槃
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場突如其來的地動山搖,坍塌了四川汶川,也搖動了半個亞洲,讓改革開放30年的共和國,經歷了一場生死時速的考驗。從那一刻始,一切就在改變。一些陌生的地名在我們眼前閃爍——汶川市、北川縣、映秀鎮、漢旺鎮、青川縣、理縣、綿陽市、綿竹縣……從此,這些在地圖上的地名,就揪緊了你我的心房。
從那一刻開始,一切都開始了改變。一些陌生的面孔時時刻刻讓我們惦念。聚源中學廢墟下等待救助的師生們;用血肉之軀守護著四名學生的人民教師;幾位在廢墟下以歌聲相互支持的同學;一雙斷壁殘垣下求救者渴求的目光;一只廢墟下緊握鉛筆的手……每一個災區救援的細節,都力透紙背,洞穿你我的靈魂。生命對于你我,不再是男女有別、年齡大小、地區遠近、國度差異,而是如天的敬畏,如地的尊重。
從那一刻開始,一切都有了再認識。從年逾花甲的總理第一時間到達現場指揮抗震救災,到第一支翻山越嶺沖進北川的軍隊,到第一支從4900多米高空空降災區的傘兵隊伍,到一批批救援隊伍趕赴災區救出災民并成功安置……生命奇跡不斷上演的背后,是責任政府和執政黨“以人為本”的時代底色。第一支醫療隊、第一家戰地醫院、第一所災區小學、第一支國際救援隊抵達,還有來自全國各地、世界各國的一筆筆捐款,一場場賑災義演……國家的意義、子弟兵的內涵、同胞手足的概念、一次次在你我的胸中刷新了!一向內斂的總書記,深入災區站在救援隊伍中,也情不自禁地舉著拳頭高呼:“英雄的中國人民不可戰勝!”
育路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