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儲天量拋售引發玉米庫存之憂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6-16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但用這句話來形容眼下的玉米(1990,18.00,0.91%)市場庫存情況,卻一點都不合適。撲朔迷離的玉米庫存正在對企業未來生產預期及市場走勢形成嚴重干擾。
9月15日,國家糧食局副局長曾麗瑛在第四屆國際玉米產業大會上稱受“傳言”影響,國內玉米價格前期出現大漲是不正常的。她用2009年7月至2010年8月底,我國已向市場投放玉米儲備高達3880億斤的數據解釋說,國家有信心、也有能力保證國內玉米市場供應。
然而在現貨企業人士看來,拿出3880億斤玉米之后,由于普遍預期國家庫中玉米庫存有限,接下來一旦玉米價格繼續飆漲,有關方面很可能面臨無糧可拍。
“到底還有多少玉米庫存,的確是件非常神秘的事情,但越神秘,各種猜測就越多。”中紡集團油脂公司副總經理趙憲林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國儲糧很強大?
經歷30多年糧食流通體系改革風云的曾麗瑛,全程見證了中國的糧食價格從計劃經濟到市場化的全過程。9月15日,曾麗瑛在玉米大會上甫一亮相,就向聽眾端出了一連串的數據來證實國儲糧非常強大。
她援引國家統計局數據稱,今年全國夏糧總產量達到了2460億斤,雖比上年減產了8億斤,但仍是歷史上第三個高產年,尤其是小麥(2489,2.00,0.08%)增產了20億斤,連續第七年增產。而夏糧減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大米受到自然災害影響,單產減少,播種面積也下降,預計比上一年減產41億斤。但就秋糧看,如果下半年沒有大的自然災害,有望獲得好的增收。曾麗瑛稱迄今為止,“玉米我聽到的數字有很多,有說增產200億斤的,有說增產300億斤的,但沒有聽到說減產的。”
曾麗瑛縱論糧食生產大局的目的,在于強調國內玉米市場供應完全有保障。她表示,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品種,近年來供大于需的格局并沒有發生改變。“國家統計局2009年的數據是3600多億斤,比2008年下降了30多億斤,根據這一數據,國家糧食局調查發現,2009年玉米總消費量是2967億斤,比2008年增加了78億斤。因此,2009年仍然產大于需。而就消費用途看,2009年飼料消費是1930億斤,工業消費757億斤。兩者消費相加是2687億斤,占玉米消費的90.6%。
然而,曾麗瑛稱在供大于需局面下,上半年國內玉米價格大漲現象很不正常。“導致上漲局面固然存在成本推動、市場拉動、預期減產、災害頻發等因素,但很大程度上,也與市場以訛傳訛的各種傳言有關。”曾麗瑛就上述現象向出席會議的企業“喊話”說,“大家都那么相信傳言,就會一起把價格抬高,最后囤積玉米的就會受到損失。”她透露,8月份市場一度傳言國家臨時存儲玉米快要用完了,其實不然,國家的庫存是充裕的。
隨后她表示玉米的存儲量下降是真實的,但是企業的庫存增加了,市場上的供應是有保證的。從最近的銷售情況來看,實際的成交率是越來越低,9月14日的成交率不到14%。
企業界質疑數據水分
“長期以來,我們統計玉米產量的數據來源主要有四個,分別是糧食局、能源局、統計局和一線市場數據,但2009年國家糧食局給出當年我國玉米產量1.62億噸(3240億斤)的數據之后,我們就認為該數據完全失真,嚴重高估了當年的玉米產量。”一位在玉米現貨界頗為資深的企業界人士向記者表示,正是因為企業認為2009年的玉米產量數據存在嚴重水分,才誘發了2010年玉米價格大幅上漲。
東北最大的玉米貿易和深加工企業——長春大成公司一位郭姓負責人則向記者坦言,現在不是一兩家企業在盯著國儲糧,而是集體都在盯著。“所有的眼睛都在看國家糧庫究竟還有多少糧食。”他說,正是因為對國家干預市場的能力沒底,諸多玉米產業企業自2010年下半年以來紛紛加大企業庫存。
“3880億斤拋儲數量比歷史上最豐產的2008年產量還要多,這意味著即便2010年秋糧豐產,仍然堵不上2010年年初迄今為止的拋儲窟窿。”中國玉米網總裁馮利臣認為,與3880億斤既成事實的拋儲數量相比,這3880億斤玉米有百分之多少被競拍者從國家儲備庫中提取了出來,同樣是未知數。
諸多參與玉米競拍的企業向記者證實了競拍容易提貨難的事實。“出庫率不會超過50%,為什么提不出來,我們也不知道。”有企業負責人說。
中國淀粉工業協會副會長王立才認為企業界普遍質疑“曾麗瑛所稱國儲糧很強大”的背景之一,正是在于競拍成功之后的提貨流程非常艱難。“另一方面,由于2010年玉米價格持續上漲,其實很多企業都改變儲備時機并拉長了儲備周期,現在囤積在企業手中的玉米數量可能超過2000萬噸,這是驚人的。”王立才稱,企業家心知肚明自己手里還有多少玉米,而此時國家糧食局繼續稱國儲糧很強大的官方辭令,很可能誘發產業資本逼宮。
大連生威集團董事長趙毅也認為如果沒有現貨,在玉米市場做空很難。反之,流動性充沛的當下,產業資本一旦囤糧逼宮,做多卻是非常容易,“這或許是今年玉米價格持續上揚的動力之一。”深圳大河飼料公司總經理顧眾同樣表達了庫存數據盡管令企業疑惑,但由此導致玉米價格高企的邏輯卻是成立的。另一方面,價格底部抬高之后,企業的儲備周期的確在不同程度拉長,這意味更多的國家儲備玉米會從國儲庫騰挪到企業倉庫。
“玉米價格不斷漲,我很迷茫,真后悔在1600元時沒有聽你建議進場做多。”海南沁園環境工程公司是一家規模較大的酒精企業,公司總經理張雪莉在與馮利臣交流時,不時抱怨不斷高企的玉米價格讓企業很受傷。
張雪莉告訴記者,由于玉米價格大漲直接導致企業成本高企,因此在近幾個月的生產過程中,企業不得不放慢速度,同時又要緊盯國內玉米期貨市場的風吹草動,堪稱非常辛苦。
自稱從不參與期貨交易的長春大成前述郭姓負責人也坦言,可以不玩期貨,但絕對不能不看期貨。“由于真假庫存數據令人眼花繚亂,玉米期貨的價格走勢,事實上也充分反映了參與者經過多重博弈之后,對未來后市的預期判斷。”他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