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預期提升農產品投資價值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6-16
從“豆你玩”、“蒜你狠”,再到“姜你軍”,一個個嶄新詞匯背后,昭示著農產品(18.22,0.32,1.79%)市場的火熱,也道出了投資者的困惑。事實上,除了以上小品種,大宗農產品如小麥、棉花和玉米等也接連走強。
農產品為何如此瘋狂?市場往往將其歸結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全球經濟復蘇進程曲折,相對于工業品來說,農產品需求彈性小,且此前價值明顯被低估;二是中國在大豆、棉花和玉米市場上紛紛提前對2010/11年度作出采購安排;三是美元指數自6月7日見頂以來持續下行,尤其是近期美國數據喜憂參半,逐漸脫離投資者視線,這對包括農產品在內的大宗商品市場形成利多。
當然,如果從更短期來看,相關國家氣候異常和一些偶發性災害因素也難辭其咎。例如,中國去年底今年初的西南干旱、入夏以來南方和東北地區的洪災,夾雜著華北等地的持續高溫天氣,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產品市場供需面的預期;國際上,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小麥可能減產,而俄羅斯近日遭遇的火災更是為處于高溫之下的農產品添上一把火。
然而,上漲原因并非僅僅這些。
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實質與房價、土地價格的飆升并無差異,更多的只是一種貨幣現象。“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正是在全球超額貨幣投放引發的通脹預期之下,以往波動不大的農產品市場波瀾大起,“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等價格現象也應運而生。
通脹預期之下,農產品價格不漲實為難事。政策調控固然為價格設置了“天花板”,但對這一天花板到底有多高,人們尚無明確的、直觀界定。而調控政策本身的制定,也勢必考慮流動性和通脹預期等多方面的因素。如此一來,市場運行將更多的表現為漲價與“天花板”二者間的不斷試探與碰撞,期間市場重心穩步上移,直至最后平衡。而以目前看來,達到這一平衡的條件似未齊備。
值得注意的是,通脹預期推動農產品價格上漲,而后者反過來又強化了通脹預期。這是因為,從不同要素、產品對貨幣敏感度的關系來看,農產品價格主要蘊含的是農村勞動力成本,隨著農村真實勞動人口的逐步減少,劉易斯拐點逐步顯現,農產品價格的上升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低端勞動力價格上揚的歷史趨勢,在貨幣超額擴張和資源土地等稀缺要素價格已經大幅上漲的背景下,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通脹壓力將成為中長期趨勢。
這一點,從央行公布的《2010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多少能得到佐證。報告提出,“價格形勢比較復雜,通脹預期管理仍需加強”,雖然較一季度“價格上漲的潛在壓力值得關注”的說法有所緩和,但也說明央行認為通脹壓力尚未解除。若形勢發展果如之所料,在不考慮“天花板”情況下,則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動力短期將難以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