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因素力挺豆價繼續走強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6-28
一季度大豆價格走勢整體處于弱勢整理中,除1月份在阿根廷減產憂慮的提振下美豆價格小幅上揚外,2、3月份價格走勢屢屢遭受各種利空信息的打壓。在美豆意向播種面積公布之際,美豆價格卻出現不溫不火的窄幅波動行情,后期走勢是延續一季度的疲弱行情?還是會突破一季度的整理平臺、重新站上1400美分,并帶領其他豆類產品向更高目標邁進?我們認為后者的概率更大。
極端氣候二季度很難消退。步入二季度,南半球主產國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生長周期已漸入尾聲,收割期間如果出現過多降雨會推遲甚至延誤最佳收獲時間,從而導致產量受損。即使出現理想天氣,南美大豆產量也只能是巴西增加、阿根廷減產。
而據美國國家氣象局最新數據顯示,太平洋中東海域海平面溫差已連續7月低于-0.5℃,而且最近一個月的溫差仍然低至-1.3℃。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這樣低的溫差要想回到-0.5℃以上至少是3個月以后的事情。因此,拉尼娜現象至少在二季度是不會消退的,而與拉尼娜現象相伴的農作物減產預期會隨時燃起投資者炒作天氣的熱情。
種植面積減少是大概率事件。二季度同樣是北半球兩個大豆主產國美國、中國的集中播種期,此時種植面積的多寡也將為未來大豆產量奠定基礎。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中美兩國的大豆種植面積都存在流失的風險。
中國農業部3月中旬公布的消息稱,今年全年糧食意向種植面積整體增長1.2%,而大豆意向種植面積卻出現大幅下滑,預計調減11.2%。盡管美國農業部播種面積意向報告3月底才公布,但是高盛等相關機構的前瞻性報告顯示,美豆種植面積會大幅削減。筆者從近30年美國大豆和其他農產品,特別是和玉米的比價及其種植面積的相關關系推測,美國農場主更樂意種植經濟效益高的玉米。
低庫存水平很難得到補充。盡管二季度是美豆出口銷售的季節性淡季,但是遠好于歷史同期的累計銷售顯示其出口需求的旺盛。根據美國農業部周度出口數據顯示,截至3月17日,美豆2010/2011年度累計出口銷售4039萬噸,高于去年同期的3682.65萬噸,遠好于歷史同期水平。顯然,美豆近兩年創紀錄的產量基本都被持續強勁的出口需求消化,美豆期末庫存水平始終保持在1000萬噸以下。而根據今年的意向種植面積情況,這種庫存水平低下的現象很難改觀。
中國需求會再次成為熱點。中國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在中國國內產量增長無望的情況下,迅猛增長的消費需求只能依靠增加進口量。中國的大豆進口依存度近兩年已跳漲至80%多,在中國龐大人口基數下增長起來的進口量自然成為國際炒家推升大豆價格的堅實后盾。
今年一季度,中國進口大豆一直處于虧損狀態,現貨月一季度平均虧損400元/噸,5月虧300元/噸,9月虧100元/噸。二季度國產大豆種植面積的大幅減少無疑會再次加重國內供給不足的憂慮。
然而下游消費方面卻是異常火熱,二季度本來就是飼料傳統的需求旺季,同時可觀的養豬利潤下催生的多余補欄仔豬,更是會為豆粕季節性旺季錦上添花。供給憂慮外加需求旺季因素,會使得中國需求再次成為市場炒作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