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墻體裂縫的成因及防治措施的探討
來源:考試大發布時間:2012-03-02
一、墻體中常見的裂縫分類
(一)溫度性裂逢
1.溫度應力的產生。當外界溫度變化引起的墻體溫度變形受到約束或者由于房屋地下和地上、室內和室外的溫度差異而使墻體各部分具有不同的溫度變形時,都會在墻體中產生溫度應力。
2.裂縫的成因。溫度性裂逢是墻體中最常見的,常出現于不同材料的交接處。在砌體受到約束的情況下,當變形引起的溫度應力足夠大時,即在墻體中引起溫度裂縫。如在平屋蓋房屋頂層兩端的墻體上。平屋頂溫度性裂縫的成因是頂板的溫度比下方墻體高,而頂板混凝土的線膨脹系數又比磚砌體大得多,頂板和墻體間的變形差使墻體產生較大的拉應力和剪應力,最終導致裂縫。
3.防止主要由溫度變化引起的砌體結構開裂,可取下列措施:1)設置保溫層或隔熱層。當采用整體式或裝配式的鋼筋混凝土屋蓋時,宜在屋蓋上設置保溫層或隔熱層;2)設置控制縫。在屋蓋的適當部位設置控制縫,控制縫的間距不大于30m;3)設置分隔縫。當采用現澆混凝土挑檐的長度大于12m時,宜設置分隔縫,分隔縫的寬度不應小于20mm,縫內用彈性油膏嵌縫;4)設圈梁。在非地震地區,在房屋頂層宜設鋼筋混凝土圈梁。若采用鋼筋混凝土圈梁,圈梁不宜外露。若不設圈梁,可在屋蓋四周檐口下的砌體中,配置適當的轉角鋼筋。
(二)地基不均勻沉降引起的裂逢
1.成因:房屋在建成后,地基一般都會下沉。特別是當房屋的長高比較大、地基土較軟,或地基土層分布不均勻、土質差別很大,或房屋高差較大、荷載分布極不均勻時,都有可能產生過大的不均勻沉降,沉降大的部位與沉降小的部位發生相對位移,在墻體中產生剪力和拉力,當這種附加內力超過墻體本身的抗拉抗剪強度時,使墻體產生附加應力,就會產生裂縫。
2.裂縫特征:一般成斜裂逢,且裂縫走向凹陷處。
如果地基沉降不均勻,且這些裂逢會隨地地基的不均勻沉降的增大而增大。這種裂縫在建筑物下部比較明顯,由下向上發展,呈“八”字,倒“八”字、水平、豎逢等。當長條形建筑物中部沉降過大,則在房屋二端由下往上呈“八”字形裂逢,且首先在窗角上突破;反之,當兩端沉降過大時,則形成兩端由下往上倒“八”字型裂縫,也首先在窗角上突破,也可在底層中部窗臺處突破形成由上至下豎縫;當某一端下沉過大時,則在某端形成沉降端高的斜裂縫;當縱橫墻交點處沉降過大,剛在窗臺下角形成上寬下窄的豎縫,有時還有沿窗臺下角的水平縫;當縱橫墻凹凸設計時,由于一側的不均勻沉降,還可導致產生水平推力而形成力偶,從而導致交接處的豎縫。當由于地基土分布或荷載分布不均勻而在房屋的一端產生較大的沉降時,斜裂縫主要集中在沉降曲率較大的部位。
3.為防止地基不均勻沉降引起的墻體開裂,可采取以下措施。(1)加強地基勘察。地質勘察時,要探明局部軟弱土層。對照勘探報告,辨別土層成分,防止因未作土樣分析而將某些特性土,如膨脹土、濕陷性黃土當作一般土處理。對發現的軟弱土部分,應處理后,方可進行基礎施工。(2)設置沉降縫,沉降縫必須自基礎起將兩側房屋在結構構造上完全分開,一般在以下部位設置沉降縫:建筑平面的轉折部位、高度差異或荷載差異處、長高比過大的房屋適當部位、地基土的壓縮性有顯著差異處、基礎類型不同處、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處;(3)加強房屋結構的整體剛度和強度,宜采用以下主要措施:①合理的結構布置,控制軟土地基上房屋的長高比,長度與高度之比L/H不宜大于2.5(其他地基上可適當大些);平面形狀力求簡單,體型較復雜時,宜用沉降縫將其劃分為若干平面形狀規則且剛度較好的單元;房屋各部分高差不宜過大,對于空間剛度較好的房屋,連接處的高差不宜超過一層,超過時,宜用沉降縫分開;②合理布置承重墻體,應盡量將縱墻拉通,并隔一定距離(不大于房屋寬度的1.5倍)設置一道橫墻且與縱墻可靠連接;③設置鋼筋混凝土圈梁,圈梁有加強縱、橫墻連接、提高墻柱穩定性、增強房屋的空間剛度和整體性、調整房屋不均勻沉降的顯著作用。④在墻體上開洞時,宜在開洞部位配筋或采用構造柱及圈梁加強。
(三)干縮裂縫
1.成因:材料干燥收縮時產生的裂縫簡稱為干縮裂縫。燒結粘土磚的干縮變形很小,且變形完成比較快。而砌塊、灰砂磚、粉煤灰磚等材料,隨著含水量的降低,將產生較大的干縮變形。輕骨料混凝土砌塊砌體的干縮變形更大。干縮后的材料一旦受濕,仍會發生膨脹,脫水后,材料再次發生干縮變形。
2.裂縫的特征:干縮裂縫分布廣,數量多,開裂的程度也比較嚴重,如屋頂圈梁下出現的水平縫和水平包角裂縫,大片墻面上出現的底部較嚴重、上部較輕微的豎向裂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