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約解除后可得利益是否需要賠償

來源:建筑時報發布時間:2012-03-08

  合同當事人一方違約,守約方行使解除權的,根據我國《合同法》第97條之規定,守約方可以在解除合同同時要求違約方賠償損失,但該條規定未明確損失賠償的范圍是否包括可得利益,在理論上和司法實踐中,也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本文從可得利益賠償原則在我國發展的歷史、世界各國損失賠償制度的發展趨勢以及現代合同法的價值取向的法理角度分析,認為合同解除后損失賠償范圍應當包括可得利益。
  案例
  2005年5月10日,發包人甲公司與承包人乙公司簽訂建設工程施工合同一份,合同約定:由乙公司承建某綜合樓工程,工程款支付采取分階段支付的方式。合同簽訂后,乙公司依照合同約定時間如期開工。該綜合樓地下室工程完工后,因甲公司未及時支付工程款,乙公司無法施工,因此,乙方不得不停止施工并依合同約定向甲方發出停工通知。此后,甲公司未再支付任何工程款,經乙公司催告后,甲公司仍未支付工程款,于是,乙公司訴至法院,請求依法解除雙方所簽訂的合同,并要求甲公司賠償其停工、窩工等直接損失和可得利益損失。此案中,法院對于乙公司有權解除合同并且甲公司應當賠償給乙公司造成的直接損失并無爭議,但對于乙公司的可得利益的損失是否應當賠償,則產生了很大的分。《合同法》第97條規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有權要求賠償損失。該條雖然明確規定在合同解除后,行使解除權的合同當事人享有損失賠償請求權,但并沒有規定具體的賠償范圍。因此,對合同解除后可得利益是否需要賠償就產生了兩種觀點。分歧
  一種觀點認為:合同解除后,損失賠償的范圍不應包括可得利益損失。理由有:合同解除后的法律后果,就是恢復到合同締結前的狀態,體現合同解除的溯及效力,而可得利益只有在合同完全履行的情況下才會產生。由于守約方已經行使了合同解除權,合同無須再行履行,自然也就無所謂可得利益的計算和賠償問題。如果再要求可得利益的賠償,則兩者之間顯然存在著矛盾。同時,根據《民法通則》和《合同法》有關規定和損失賠償理論,合同解除后的損失賠償首先包括因恢復原狀而發生的損害,恢復原狀作為合同解除的首要責任,如果恢復原狀不足以彌補受害方損失的,如因訂立履行合同等實際支出的費用,可借助損失賠償予以補救。這些費用主要為因返還財產支出的必要費用,為訂立合同或履行合同而造成的財產實際損失等也即所受損失等。但解除合同的損失賠償不包括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而且,如果在守約方并沒有履行合同的主要義務的情況下,允許守約方解除合同的同時,要求違約方須向守約方賠償可得利益的損失,顯然有悖于民法的公平原則。
  這種觀點是法院的主流觀點,因此,在上述案件中,法院對于甲方賠償可得利益的要求應不予支持。
  另一種觀點認為,合同一方違反合同義務,另一方根據合同行使解除權的,守約方有權要求違約方賠償可得利益的損失。理由在于,可得利益作為一種期待利益,即未來可獲得的已預見收益,它雖然在合同履行后才能實現,但它在合同生效后即依法產生并受合同的保護,合同解除雖然使當事人恢復到合同訂立前的狀態,但解除的合同是有效的合同,合同解除使期待利益受到損害,可得利益無法實現,但有效合同的當事人有權得到救濟,受到損害的期待利益包括可得利益也有權得到救濟。這也應該是合同解除與合同無效的法律后果在賠償范圍上的區別。一般來講,獲取可得利益是訂立合同的主要目的和根本目的,所以違約責任通常要求賠償期待利益包括可得利益的損失。在賠償了期待利益的損失之后,受害人就達到了合同如期履行一般的狀態,即使合同解除使當事人恢復到合同訂立前的狀態,獲取可得利益一一訂立合同的根本目的仍能得到實現,這也是違約救濟的功能和作用。
  可得利益損失賠償在我國的發展過程
  兩種觀點各有理由,但究竟應該怎樣看待這個問題?在很長一個時期,我國關于可得利益損失并無明確的法律規定,只是將賠償損失作為承擔違約責任的一種方式在立法上作了較為籠統的規定。如《民法通則》第112條規定:“當事人一方違反合同的賠償責任,應當相當于另一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一方違反合同時,向另一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在合同中約定對于違反合同而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原《經濟合同法》第31條規定:“當事人一方違反經濟合同時,應向對方支付違約金。如果由于違約已給對方造成的損失超過違約金的,還應進行賠償,補償違約金不足的部分。對方要求繼續履行的,應繼續履行。”顯然,《經濟合同法》所規定的賠償損失只是違約金的一種補充方式,只有在沒有違約金或損失超過違約金時,才能發生損失賠償責任。而關于具體賠償損失的范圍是否包括可得利益損失卻沒有任何規定。雖然在理論上有學者主張應當賠償可得利益損失,但在司法實踐中卻并未得到支持。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誠實信用和契約嚴格遵守原則在日益活躍和不斷發達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將作為一種道德觀念和司法原則持續深化和發展。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和契約遵守原則在市場活動中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法律從過去的強調當事人之間合意的自由轉向更為注重在合同履行過程合同當事人之間的利益保護和利益平衡,反映在立法上更加注重加強守約方合法權益的保護和對違約方違約行為的約束,尤其是在合同履行過程中,法律更側重于保護守約方的合法權益,而逐步加重對違約方擅自違反合同的責任范圍,從而達到維護合同當事人利益的平衡,維護正常交易秩序的穩定,以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
  在此背景下,1999年3月15日,順應民意,并在借鑒其他國家立法經驗的基礎上,我國在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為《合同法》)第一次確立了可得利益應賠償的原則,即第113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從可得利益賠償原則在我國的確立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可得利益的賠償是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情況下,為了維護正常交易秩序的穩定,因而逐步加重對違約方擅自違反合同的責任的產物。而在一方違約,守約方解除合同情況下,對損失賠償進行限制無疑是違背確立可得利益賠償原則的本意的。

糾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日韩乳水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分类在看在线观看 | 先锋资源国产男人色 | 亚洲欧洲的州日产国码在线 | 中文有码国产精品欧美 | 亚洲国产理夜论片大全 |